从量词的角度品读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
作者: 梁红萍摘要:汪曾祺散文语言独树一帜,淡而有味,凝练蕴藉,言约义丰。以《昆明的雨》为例,采用多种品读法,赏量词修辞之美、表意之丰、位置之妙和省略之简,从而体味汪老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他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
关键词:量词;《昆明的雨》;汪曾祺;言约义丰;凝练蕴藉
王荣生教授在《散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说,散文阅读,即鉴赏“文学性的散文”,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汪曾祺的散文,语言简朴自然,淡而有味,隽永深远,富有诗意,让人读来觉得满纸生香,回味无穷。尤其是散文中所使用的量词,让散文的语言简洁凝练,词约义丰,别具一格。《昆明的雨》是汪老回忆早年在昆明生活的散文作品,入选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细品《昆明的雨》中丰富多样的量词,咂摸其中的意味,品读“江南小令般”淡而有味的语言,从而解码汪曾祺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量词,《辞海》解释为: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不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是个地地道道的“配角”。汪曾祺却将这一“配角”发挥到了极致,将丰富的内涵、深厚的韵味蕴藏其中,从而使散文语言更加凝练蕴藉,韵致迭出,成就汪老语言独树一帜的风格特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明确指出,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笔者提出,采用替换法、想象法、对比法和补充法去品读《昆明的雨》这篇散文中的量词,以领略其中的修辞之美、表意之丰、位置之妙和省略之简,从而体味汪老散文语言的含蓄蕴藉之美,品悟他独特的人生经验,寻觅汪老散文悠长悠远悠久的韵味。
一、替换法品读:赏量词的修辞之美
用表示某事物形象的词作度量该事物的量词,并使之不用喻词就能对事物做具体而生动的比喻,从而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使有形的事物、景物更加鲜明生动。《昆明的雨》一文中,“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运用量词“朵”,暗中将青头菌和牛肝菌比作盛开的花儿,这个比喻恰当而美好,既描摹出菌子的大致形状,也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这两种菌子形如鲜花的美感,从而进一步表达出作者对菌子的喜爱之情。此外,还呼应了前文“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前后统一,意脉贯通,浑然一体。一个小小的量词,兼具了语法功能和修辞作用,可谓凝练丰富至极。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时,出示青头菌和牛肝菌的图片,再带领学生用替换法来品析,如:此处的“朵”字能否替换成“个”或者“棵”?通过反复品读体味,咂摸量词的深刻内涵,品味汪曾祺精准的言语表达和词约义丰的语言特点。
文末写到,作者所作的一首诗,“野店苔痕一寸深”,这句诗中,使用了“寸”这个量词来修饰苔痕,寸,大约为3.33厘米,很显然,此处的量词“寸”暗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大了苔痕的厚度,极言苔痕的深厚,与前一句诗“莲花池外少行人”相互呼应,正是因为莲花池外行人稀少,所以苔藓疯长,苔痕深厚,“寸”深的苔痕,恰恰是莲花池外人迹罕至的“实证”,前呼后应,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量词不仅具有语法功能,同时兼具修辞作用,如此,量词就承载着更加多元的意义,语言更有层次,更加丰富,韵致迭出。汪老可谓是把量词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方才成就他散文语言含蓄蕴藉的别样风格。
二、想象法品读:析量词的表意之丰
量词不仅具有语法功能,高明的写作者更是在其中蕴藉了丰富多元的内涵。例如,有一些量词还可以表示形状、数量、位置、重量等意思。
《昆明的雨》中,作者从一幅画写起,“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此处用了“片”这个量词,写出仙人掌长而扁平的形态特点,“片”既具有量词的语法功能,也传达出了所描述事物的形状特点;第六段中写到昆明“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此处作者用了“圈”这个量词,仅仅一个字就描摹出昆明人家沿着菜园四周大量种植仙人掌以代替篱笆,仙人掌呈现出“圆圈”的具体形态。“圈”既写出了连续种植的仙人掌围成了圆形,也写出了仙人掌数量之多。教师在教学时,可将“圈”这个量词单独拈出,让学生展开想象,脑补“一圈仙人掌”的形态,汪氏语言凝练蕴藉的特点就不言自明了。
又如,作者写昆明的杨梅,火炭梅,“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这里用“球”作量词,写出火炭梅浑圆似球的形状,也隐约了这种杨梅的体积并不小,呼应前文“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读者读至此处,语言的韵味呼之欲出!再者,写卖杨梅的苗族女孩的穿着,“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量词“帮”点出了绣花的位置在“鞋帮”上,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绣花鞋子跃然纸上!又如,写酒店院子里的木香花,“一架木香花”,量词“架”点出木香花攀爬的位置——“架子”,与下文“一棵木香,爬在架上”遥相呼应,木香花缘架而长,郁郁葱葱,蓬勃茂盛的生命气息扑面而来。
“一盘红烧鸡枞”之“盘”,“一碗黄焖鸡”之“碗”,“一碟猪头肉”之“碟”,这一系列的量词,准确地写出了盛放这些菜品所用的器皿,盘较之碟要大而宽,碗则小而深,不同的量词精准地写出了不同的菜品装在不同的器皿上。又如,汪老与好友德熙前往莲花池外的小酒店小酌,要了“半市斤酒”,量词“市斤”表示酒的重量,并且是称斤散卖的白酒,约略可以猜出酒的品质不太好,这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物质生活条件是相契合的。但是酒的品质并不影响那天小酌的情味,以至于作者四十年后还念念不忘,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在精炼的言语表达中缓缓流泻而出。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汪文时,不可错过这些精妙无比的量词,而应带领学生拈出那些藏在句段之中极易错过的量词,展开想象的翅膀,仔细咂摸其中丰富的表意功能,深入文本的肌理,寻绎汪老文笔之妙。
三、对比法品读:味量词的位置之妙
一般而言,数词与量词连用,放在名词的前面,然而,改变量词的位置,也会收到出色的语言表达效果。汪曾祺是语言表达的高手行家,他通过调换量词的位置,寄寓深刻的意蕴于这种特殊的表达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别有一番风味。例如,“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数量词放在名词之后,有别于常规的量词用法,有的读者认为,这是沿袭文言的用法,我实在不敢苟同。将“一片”置于“仙人掌”后面,突出强调“一片”,意思就是,昆明人家用仙人掌辟邪,只需要挂一片就够了,讨个意头即可,无需追求数量,很显然,作者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为读者介绍昆明当地与众不同的风俗。要品读出其中的韵味,只需将此句和前文写仙人掌的句子进行对比即可,“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在这个句子中,数量词的使用是正常语序,并没有出现量词后置的特殊用法,这个句子强调的是画作内容,重点是仙人掌,因此无需量词后置,两相对比,量词后置的作用就非常清晰明了了。
又如,“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一碗”,数量词再次后置,从“连……都”的语气中,可以读出当时西南联大生活条件的落后与艰辛,当牛肝菌成为家家饭馆的常菜时,西南联大的桌子上才可以也有“一碗”。特殊的句式表达,数量词的后置,一方面突出昆明牛肝菌之多,吃牛肝菌之普遍,后置的数量词“一碗”也暗示了当时西南联大的艰辛清贫,伙食供给非常糟糕。
品读后置的量词,读出语言的深层韵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数量词置换位置,将置换前后的句子进行反复对比品读,一定能读出散文字里行间的味道,深味汪老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四、补充法品读:鉴量词的省略之简
《昆明的雨》中,看似多处量词缺失,实则作者有意为之,在表意已经清晰明了的前提下,可要可不要的量词则删掉,这与汪老自述的创作原则是一致的。例如,作者写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如果将省略的量词补充出来,这句话就变成了“坐在人家阶石的一个角落”,句子变得累赘拖沓无比繁复,与上下文干净简练的风格格格不入,言约意丰的语言特色将不复存在。
汪曾祺散文语言凝练蕴藉,有些句子中的量词缺失或者直接省略,教师带领学生品读汪老的散文,可带着学生将缺失省略的量词一一补充出来,两相对比,反复咂摸,孰优孰劣,定然能够在反复的品读比较中分辨出其中的韵味。在咂摸品味之间,学生便更能体味汪老散文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
汪老的散文是生活中真善美的一面镜子,映照诗意,阐释美好,他的散文语言特色更是独树一帜,从量词的角度品读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细读文本,慢慢品味,才能读出其中隽永悠长、蕴藉凝练、言约义丰的特色。教师只有沉潜心情,细读文本,深入文本的肌理,读出“这一篇”散文中精准的言语表达,读出“这一位”写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读出自己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才能预约看得见学生成长的课堂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