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悟创展”中实施音乐教学的策略研究

作者: 谢晓梅

【摘 要】随着艺术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音乐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一年级下册音乐教学中,运用“玩悟创展”教学理念,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通过趣味唱游、深入聆听、情境表演及音乐探索四大学习任务,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创造及综合素养,为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玩悟创展” 教学策略 艺术唱游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新课标强调了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的重要性,为音乐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2024年9月开始,义务教育各学科起始年级全面使用依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编的新教材。如何“用好”新教材,是每位音乐教师关注的焦点。一年级下册“艺术唱游·音乐”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设计,成为教师聚焦四大学习任务“趣味唱游”“聆听音乐”“情境表演”“发现身边的音乐”,实施“玩悟创展”教学的重要载体。文章通过“艺术唱游”的方式,让一年级学生在玩中学、在悟中进、在创中展,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创造力,从而真正爱上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一、“玩悟创展”理念内涵

“玩悟创展”教学理念主张课程育人,将学习融入游戏和创造性活动中,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悟”透音乐的知识,“创”新地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展”示个人的音乐才能。其核心在于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悟”与“创”的目标,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具身实践、情感体验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提升。

(一)“玩中学”

“玩中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策略,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触音乐元素,如音调、节奏和旋律,建立起对音乐的直观认识和基本理解,进而点燃他们进一步探究音乐的热情。

(二)“悟中进”

“悟中进”是在“玩中学”的基础上的深化,要求学生在游戏的同时,产生一定的思考与感悟,唤起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在艺术实践中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增进文化理解,提升对音乐的感悟力,拓宽视野,促进音乐能力的进阶。

(三)“创中展”

“创中展”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励与培养,通过营造氛围、激发灵感,引导学生将所学艺术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应用,以创造性的方式进行艺术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艺术实践和创造力、合作与表现能力。

综上所述,“玩悟创展”教学理念的核心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和创造的方式,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学习、深入理解音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表达。这种理念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且更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力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实施策略

(一)趣味唱游·“玩中学”

唱游源自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的“游于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趣味唱游是以歌唱为主,融合演奏声势律动即兴表演,舞蹈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及其活动内容,以趣味化游戏方式开展的音乐活动。倡导玩中学、学中玩,体验表演的乐趣,增强音乐学习的信心。

1.多感官体验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深入发掘教材内容,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唱游活动,确保这些活动能够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利用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他们通过听、看、唱、跳等多种方式全面感受音乐。如在学习《小雨沙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小雨的声音和动作,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内容,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用身体去感受音乐的节拍,如拍手、跺脚、弹舌等,在玩中自然而然地学会歌曲。再如,在学习《雁群飞》时,教师将视觉形象与音乐旋律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观察大雁优雅滑翔的画面,模仿大雁飞行时伸展翅膀、摆动身体、转头等动作,并且按照歌曲的节奏进行队列的变换和移动,使学生在身体的动觉体验中感受歌曲的节奏和韵律。

2.多形式参与

一年级学生对于新鲜、有趣的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为了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唱游活动。如在《数鸭子》这首歌中,让学生分别扮演老爷爷和小鸭子,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他们在歌曲中进行互动,既增强了歌曲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此外,还可以利用音乐游戏、音乐接龙等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再如,开展“歌词接龙”游戏,教师先唱出歌曲的第一句,然后让学生依次接唱下一句,接唱正确的学生可以获得一个小奖励,如果有学生接不上来,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同学一起帮助他,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

特别强调的是,趣味唱游指向学生表现的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等,这都是每位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需要逐一落实的。玩只是手段,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才是目的,教师要引导一年级学生在综合化学习活动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音乐能力。

(二)聆听音乐·“静中悟”

聆听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一年级重点要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引导其在安静的状态下聆听音乐,在边听音乐、边活动的过程中专注于音乐。强调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整体聆听、完整聆听,积累音乐听觉经验、感受音乐的美好。

1.坚持听觉为先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应始终坚持听觉为先的原则。教师应鼓励学生静下心来,认真专注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情感和意境。如在学习《鸭子拌嘴》这首器乐曲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一群小鸭子在小河边玩耍,突然它们之间发生了拌嘴的小插曲,吸引学生全神贯注地去听。接着,引导学生去辨别音乐中不同的打击乐器声音,静静地感受哪些声音是代表小鸭子的,哪些声音是代表老鸭子的,充分感受民族打击乐的丰富表现力。再如,在聆听《吉祥三宝》时,教师可以采取故事引入与沉浸倾听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一家三口的对话式演唱方式,感受旋律的起伏变化所传达出的家庭的温暖与和谐;还可以鼓励学生仔细聆听歌曲中的不同声部,分辨爸爸、妈妈和孩子的声音特点,以及他们在和声中的相互配合,让学生感受不同声部交织在一起所产生的丰富音乐效果,理解音乐是如何通过和声来增强表现力和传递情感的,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听觉审美水平。

2.迁移生活经验

一年级学习活动提出生活化、情境化等要求,教材也出现借助生活经验进行音乐学习的例子。如学习音乐中的快和慢,先寻找生活中的快和慢,对比高铁和自行车、对比年轻人走路和老年人走路速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迁移到音乐学习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再如,在聆听丁善德钢琴独奏《跳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跳绳的节奏到音乐中的节奏,学生模仿跳绳动作,使跳绳频率随音乐强弱和速度进行变化。学生兴趣盎然且能更好地领悟音乐。又如,在欣赏《杜鹃圆舞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听到鸟儿欢快鸣叫时的心情。然后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对《杜鹃圆舞曲》的欣赏中,让学生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去感受音乐中传达的情感,理解音乐是如何通过旋律和节奏来表达充满生机和欢乐的场景的,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师应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静中悟出自己的音乐语言。教师要通过积极的反馈与激励,保护与发展学生良好的音乐情感体验,鼓励他们用音乐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情感与想法,帮助学生建立对音乐的自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内驱力。

(三)情境表演·“融中创”

爱表演、愿模仿是学生的天性,在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成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在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从“融”的角度出发,将音乐创新的理念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表达,使他们爱表演、敢表演、会表演。

1.开展简单的综合性表演

情境表演是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重要舞台。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自编自演简单的情景剧。如在“学做小小理发师”情景表演中,学生可以扮演理发师、顾客,通过肢体动作和表情、融入打击乐器伴奏等来展现理发店的生活场景。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赋予角色独特的个性和习惯,如有的理发师可能动作迅速利落,有的则可能更加细心温柔,顾客也有不同的发型需求和表情流露,从而丰富表演的内容和趣味性。理发师用梳子梳理头发、用剪刀修剪头发、用吹风机吹干头发等,每个动作都要尽量符合音乐的节奏。顾客则通过肢体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自己在理发过程中的感受,如满意时的微笑、放松的姿态,或者对发型不满意时的皱眉、摇头等,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互动,理发师与顾客之间要有眼神交流和简单的对话,增强表演的真实感和生动性,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歌曲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提升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对音乐的诠释能力。再如,在“春景”情境表演中,引导学生选用打击乐器、人声或身边其他材料创编简单的节目和旋律即兴表现春天的场面,享受表演乐趣的同时发展综合艺术素养。

2.协同伙伴创意表现

学业要求高度重视学生与同伴共同体验与表现的过程,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置于关键位置。在情境表演的领域中,教师要积极营造氛围,大力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融入,与同伴开启共同商量与创作的旅程,如同共同雕琢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携手迈向完成表演任务的目标,让每个人的表演水平都得到显著的提升。排练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学会有效的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些宝贵的技能和素养,如闪耀的星辰,将在学生漫长的学习生涯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持续发光发热,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教师还可使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优质的网络资源,指导学生模仿或改编,充分尊重他们的自主创意,多用正面引导、积极肯定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自信,激发学生创造与表演的才能。

(四)发现身边的音乐·“探中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音乐的世界里,各种声音伴随其中。教师要引导一年级学生通过听觉去感知多彩的世界,主动探寻身边的声音和音乐“密码”,精心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主动展示、交流自己的发现。

1.主动探究

音乐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寻找身边的音乐元素,如自然界的声音、生活中的节奏等。在教学“音乐的速度”一课时,课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快与慢;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例、情境分辨,合作练一练、走一走,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快与慢,再结合朗读的快与慢、歌曲的变速体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的本质和内涵,增强对音乐的敏感度和鉴赏力,能力也悄然进阶;课后,教师可以以学习小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继续探索,录制音频、视频等,记录自己的新发现和音乐生活。

2.鼓励展示

为了让学生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差异化的探索活动和展示平台,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如搭建多样化的课堂展示平台:“3分钟才艺秀”“我最喜欢的音乐分享”,学生提前报名和准备,教师在课余给予指导和建议,活动结束后进行简单的评价和反馈。再如,阶段性的大型展示活动:“学期末班级音乐会”,以个人、小组或全班合作的形式参与,节目形式丰富多样,在筹备过程中,教师充当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节目内容进行排练。音乐会当天,还可邀请家长和任课教师来观看,为学生提供一个正式而隆重的展示舞台,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自主录制主题声频、视频网络展示”“学校艺术节参与”等让学生获得强烈的成就感,进而转化为他们继续深入学习音乐的动力,激励他们在音乐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也为学校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推动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音乐表现、协作能力、创造力和学习态度等展开过程评价,鼓励学生的每一次尝试,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音乐学习上的进步,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艺术教学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未来,教师应继续秉承“玩悟创展”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体验,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杜宏斌.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音乐(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注: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融合视域下小学美育校本化课程体系的建构研究”(课题编号:K23YG1390054)的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