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育人视角下小学英语教学静态图像资源的补充和运用

作者: 王若语

学科育人视角下小学英语教学静态图像资源的补充和运用0

策划人语

学科育人的实践与研究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作出了调整,突出体现了全新的育人价值观,确定了以培养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要素”的核心素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

教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准确理解核心素养内涵,全面把握英语课程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期将推出一组文章,从小学英语学科育人、课程育人、项目化学习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帮助一线教师共同推动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与发展。

【摘 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看”的语言技能,对在英语教学中需重视图像资源提出了全新且明确的要求。文章基于对教材图像功能的解读,分析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育人价值,并结合案例,探讨如何通过补充和运用静态图像资源创设情境、作为媒介、建构导图、引入资源、形成路径、丰富材料,实现探究主题意义、跨学科融合、培养思维品质,融合特色资源、丰富语义内涵、优化作业设计,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英语 图像资源 补充和运用 学科育人

在日常教学中,图像资源是教材中除文字资源外使用最广泛的视觉资源。《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增“看”的技能,引起了业界对图像等视觉资源在英语教学中研究与实践的关注。教材中使用的视觉资源包括静态图像资源和动态视频资源,静态图像资源包含绘图、照片、卡通图、表格、地图、示意图等。笔者通过在新课标内容中对“图”字进行全文搜索,结果以“图片”“配图”“图表”“图示”等词语为主,出现频率高达 100次以上,分布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案例等部分,可见,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在英语教学中重视图文关系,强调“看”“图”学习的时代已经来临。图像资源作为语篇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文字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丰富且具有表现力的信息呈现方式。文章基于对教材静态图像资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育人价值的分析,结合当下教学现状,探讨如何通过补充图像资源,有效实现图文互补协同效应,从而优化教学设计与实施,实现学科育人。

一、图像资源在英语教学中的育人价值

学科、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与手段,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图像资源已经不再只是用以辅助学习的手段,而是学习的重要材料和方式,是和语言发挥同等作用的符号资源。新课标指出,要充分认识语篇在传递文化意涵,引领价值取向,促进思维发展,服务语言学习、意义理解与表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重视、利用好图像资源,正确分析、处理好图文关系,关注多模态语篇的整体意义,全方位探究其背后的内涵和价值,是实现学科育人的应

然之举。结合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现状,通过补充和有效运用图像资源,是行之有效的育人路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丰富教学育人资源

教材中的图像配置是与文本密切关联的。图文关系通常是教材图片资源研究的重要视角,图像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辅助对文本的理解,更是为了图文资源共享,共同建构意义。笔者通过研究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的图像与文本的语义关系后发现,教材图文关系具有投射、详述、组合和延伸关系。可见,贴切、优质的图像有利于盘活静态文本内容,提升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观察和思考能力,拓宽视野和认知,以及在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针对英语教材中存在的图片总量偏少,且具有实质性学习价值的图片不多;图像类型单一,照片和表格类图像偏多;图文配置不当;图像设计不够精细等问题。在英语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补充具有思想内涵、类型形式多样、富有时代气息、符合学生认知审美的图像资源,有利于促进图文互动,发挥图文协同效应提升教学效果,实现育人资源的丰富和优化。

(二)提升教师育人水平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新界定的语言技能(听、说、读、看、写)的实现客观上要求改变目前教师有关教材图片等多模态资源使用的无序和自发状态。但研究发现,并非所有教师都将图片视为有助于教学的多模态符号资源。同时,教师对教材图片的使用仍比较浅显,体现在多数教师主要将教材图片用于吸引学生和课程内容学习两个方面,少有教师将教材图片用于多元素质的培养,更不用说引导学生构建含有图片的多模态文本了。由此可见,多数教师缺乏深入使用图片资源的多模态意识,导致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和运用不到位,影响育人效果。图文关系揭示了图像资源在语篇中的重要意义,可以助力语篇育人价值的释放。因此,正确地运用和有效地补充图像资源有利于教师重视图像资源,有意识地关注、思考图像资源对于教学的实践意义,落实新课标相关要求,并通过引导学生有效读图,发掘图像信息,助力学生正确深入地进行语篇解读,开展主题意义探究,进而提升教学育人效果。

(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脑科学研究表面,人的左脑主要负责语言、逻辑、数学和分析等任务,而右脑则更多地涉及空间、形象、情感和创造力等方面。因此,合理利用图片资源,将形象化的图像资源有效运用,把读图和语言结合起来,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全脑,实现逻辑思维、情感态度、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关照,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同时,多元识图能力(也称“多模态读写能力”)已经成为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发展读图能力和借助图像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应加大力度关注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多模态外语教学使得重塑资源成为可能,因为它把学生看作是已有语言表征性资源的再创者和转化者。因此,充分开发和补充教学中的图片资源,通过读图能力的训练,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良好情感体验,又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想象空间,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文化意识,使“听、说、读、看、写”技能的全面落实得以实现,为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达成创造有利条件。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图像资源补充和运用的策略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以语篇研读为逻辑起点开展有效教学设计。语篇是文字和图像的多模态载体,因此,图像资源的补充和有效运用,是在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分析语篇,有效获取语篇的主题和内容、发掘其价值和内涵,及其文体结构、内容结构、语言特点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和育人价值,再结合实际教学优化的需要来进行的。

(一)以图为“境”,彰显主题意义

教材情境图是文本内容的浓缩,可为学生进行复述、改编或创编提供信息与语言支架,是操练语言的最佳材料。单元主情境图包含着丰富的交际性互动情境,是相关语言交际功能的显性图示;它清晰地呈现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是值得发掘与开发的英语课程资源。因此,在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或文本再构时,教师也可基于所重构单元主题,补充与之相呼应的主情境图,体现其服务于单元主题意义探究,促进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实现有效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功能,用好、用活教材。教师在教学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上册 Unit 5 In a nature park时,结合教材语言知识,在设计上确定新的单元主题为“Enjoy China”,整合单元各个语篇,共同探究“欣赏中国之美”这一主题。因此,选用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为主情境图,真实再现了太平盛世的宏大场景,加深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巧妙且自然贴切地将画中景物结合单元目标语言在互动情境中进行操练,见图1,不仅使补充的图像资源服务于主题情境,提供的学习内容有效激活学生背景知识,关联主题意义,而且还有效渗透了中华文化,彰显主题育人价值。

(二)以图为“媒”,实现学科融合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英语已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跨学科融合能让学生在使用英语做事的过程中学习英语,实现语言学习、学科知识学习,以及综合能力发展的融合。通过图像资源的补充可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多学科融合语境,打破学科界限,丰富课堂文化内涵。外研版英语(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 Module 2 Unit 2 There  are  lots  of  parks  in  China呈现了黄山、长江、西湖和长城四个景观,语篇类型为配图短文。其中关于长江的语言内容为“This is the famous Changjiang River. It’s more than 6 000 kilometers long.”图片内容为一小段江面的俯瞰图,虽然图文呼应,但不能针对文字内容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感知长江的长度这一地理知识,教师在教学中以中国地图为补充,在设计上通过让学生用尺子丈量地图上长江的长度,再引入比例尺知识算出长江的实际长度,印证教材文字内容,借助地图这一媒介促进理解,可以有效进行学科融合。

(三)以图为“导”,培养思维品质

分析结构图是一种思维可视化的概念图的典型表征形式。能够通过特定的图示来呈现特定的组织类型和结构关系,为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了一种使用信息和认知加工的思维支持框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较为常见的分析结构图有思维导图、KWL模型图表、鱼骨图(图2)、维恩图和故事地图等。依据这些图式的不同特点,教师可将其补充在板书、导学任务单等设计方面,有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对信息的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内化与运用,促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学习,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如在板书设计上运用气泡图、树状图、括号图和桥状图等思维导图,既能将教学内容以直观、系统的方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通过使用不同颜色、形状和线条来区分不同的知识点和层级,使板书更加生动、有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添加图片、图标等元素来丰富板书内容,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可读性。KWL模型图表、鱼骨图、维恩图和故事地图等的补充,能帮助教师把握和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发现,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区分和对比两者的异同,梳理故事脉络、理解主题和内容,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发展其逻辑思维、对比分析、想象和创造等思维能力。

(四)以图为“引”,融合特色资源

新课标要求教师敢于突破教材的制约,充分发掘教材以外的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课外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是教师们时常尝试的做法,如融合特色校本课程内容、地域特色资源、时事热点事件等。教师通常采取穿插、渗透、拓展、附加等方式融入教材以外的资源。由于教师缺乏对相关内容引入的时机、方式、路径等方面进行考虑,往往会出现生硬叠加、机械输入等问题。为了让融合的资源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发挥出应有的育人价值,笔者尝试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审美情趣、与学生互动性强的人物形象,以此为补充图片引出相关特色资源,具有很好的促学促教效果。下图人物造型分别名为“Bar, Sue, Feifei, Yiyi”,谐音“巴蜀非遗”,见图3,“Qianli, Guangda”“千里,广大”,见图4,意即“行千里,致广大”(重庆市的宣传语)。在运用中,教师在引入相关巴蜀非遗文化或重庆地域文化的内容时,巧妙地切入以下人物造型图片,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生动、鲜活地在情境中呈现、运用相关语言,既达到了图片的装饰效果,还兼具明显的助学特征。

(五)以图为“料”,优化作业设计

新课标倡导教师应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建立课堂所学与学生生活的关联,设计复习巩固类、拓展延伸类、综合实践类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基于此,教师可借助图像资源设计故事创编、海报制作、文案设计等多样作业,增强学习兴趣,发展综合素养。如人教PEP版英语三年级上册Uint 5 The colourful world的教学中,教师为达成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目标,基于教材语篇,通过情境迁移、语料补充等策略将单元主题重构为Colourful Chongqing。在设计单元作业时,教师结合原有教材故事语言和情节,通过补充相应的城市图片,实现了对教材故事的再构,再现了学生熟知的景物,又以故事创编和表演的形式实施作业,提升了故事教学的亲和力和育人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综合实践类作业,如引导学生制作重庆旅行手册。学生通过自行拍摄、网络下载、分享交换等形式获取相应图片,既培养了学生获取资源的能力,又可使其在语言运用和图片欣赏的过程中完成作业,从而养成乐学善学的好习惯。

三、结语

图与文既是课堂上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也是教学设计中需要兼顾的相辅相成的两个维度。教师应通过多种策略补充和使用图像资源,拓宽获取渠道、建立匹配图库,选取富有时代性、生活性、内涵性、多样性、审美性的图像资源,成为多模态环境的设计者。

【参考文献】

[1]曹瑾.人教版《英语》教材单元主情境图的组合使用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版,2018(10)

[2]程晓堂,丛琳.英语教材编写中图像资源的设计与使用[J].课程·教材·教法,2020(8).

[3]蒋联江,何琛,赵以.教师使用教材图片资源的叙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20(4).

[4]陆月锋.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以图导学的新路径[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版,2021(11).

[5]潘正凯.高中英语项目学习创新实践的个案研究:以“手绘长征路”为例[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1(8).

[6]王容花,江桂英.多模态外语教学:图文资源的整合:以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故事部分为例[J].基础教育,2015(3).

注: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小学英语融入巴渝文化元素的启蒙课程体系研究”(课题批准号K23YG6020090)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