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英语课本剧教学实践
作者: 黄为【摘 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共同构成的核心素养目标,将语言、文化和思维的发展融为一体,力求解决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思维割裂的问题。在核心素养目标的指导下,中小学逐步开展各项英语兴趣课程和英语活动,开展英语课本剧教学正是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良好形式,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课本剧 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学习兴趣
一、引言
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离不开语言。在传统的灌输式英语教学中,教师是通过不断重复来教授语言的,学生则是通过机械训练被动学习语言知识的。而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英语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英语课本剧教学是教师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编整合形成新的剧本,最后以学生表演的形式进行综合语言运用,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一项有效的教学形式。此外,新课标也为实施英语课本剧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鼓励英语教师打破传统的英语教学形式,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实施课本剧教学的策略与步骤
(一)解读教材,确定主题
好的主题是英语课本剧创作的基础。以牛津版英语教材为例,该教材包含30多个话题,话题大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如家庭成员、学校生活、购物旅游、动物食物、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等等。教材中的很多话题都很适合英语课本剧教学。教师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解读教材文本,使学生能够正确听读课文词句,理解课文的主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热点和学生兴趣,师生合作确定出积极向上、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
例如,牛津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5 Animals in danger的主要词汇和短语有animals in danger、panda、South China tiger、blue whale等,课文介绍了三种濒危动物——熊猫、华南虎和蓝鲸。因此可以创作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情景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濒危动物,表演出动物的心声,呼吁人们保护濒危动物。这个主题既是学生熟悉而且感兴趣的,也可以教育引领学生从自身做起,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保护、爱护、守护野生动物。
(二)发散思维,创编剧本
在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确定课本剧的主题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的编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性格和心理特点,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编能力。剧本编写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小组的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交流与合作,根据组员的不同兴趣、性格特点创编不同的角色,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在创编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问题,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帮助并耐心引导,让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发散思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地取舍或者调整教材的内容、顺序,创编出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剧本。
同样以牛津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5 Animals in danger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热门迪士尼电影《疯狂动物城》进行改编,结合教材中所提到的三种濒危动物,创作出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情景剧,旨在强调和谐相处、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使剧本的主旨与课本紧密相连,而词汇和语言表达在课本内容基础之上有适当拓展,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有所创新。再如,牛津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12 的The ugly duckling是一篇绘本,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入其他动物角色,演绎出各种动物的心理状态,或者进行续写,创编出丑小鸭变天鹅之后的生活。
在学生的剧本初稿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修改和润色,多鼓励学生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语言表达,但也要给学生拓展新的词句,使得剧本语言更加生动和多元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巩固教材中的词句,并习得新的语言表达方式。
(三)认真排练,享受表演
首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台词训练,教师要指导学生熟读每一个单词和句子。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情感训练,教师可提供一些视频资源或者亲自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表现出剧中人物性格特点,并对学生表演的动作细节进行雕琢,进一步提高演员的情感表现力,达到表演自然。等学生熟练台词、排练好课本剧之后,要根据主题和剧情进行服装、背景以及音效准备,营造表演氛围。例如,在排练课本剧The ugly duckling的时候,可创设小河、树木、草丛等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更加“入戏”。另外,要注意时间的把控,为使每组都有表演的机会,保证学生观剧的新鲜感,课本剧表演时间不宜过长,不超过15分钟较为合适。
通常来说,课本剧表演需要多人合作,除了台上的表演者,台下学生也需要协助相关道具的移动和摆放,因此,为了保证一台剧能顺利表演,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是必要的。而在班级里,会有表演天赋很高的学生,也会有性格孤僻、不爱表现的学生,面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教师要合理分工、因材施教、积极鼓励,为他们安排合适的角色和台词,让学生逐渐突破自己,更加自信地站上舞台。课本剧作为一种英语学习方式,最终意义在于教育,新课标强调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教师必须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让全体学生在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成长。
(四)积极评价,及时鼓励
教师的及时评价可激励学生对课本剧的创编和表演热情。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课本剧表演做出一个评价标准,例如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第一,声音清楚,语音语调标准,语速适中;第二,表现自然,有丰富的肢体语言;第三,道具、场景、音效准备充分,富有感染力。
在小组的课本剧表演结束后,首先,教师和其他小组要根据量表对学生的表演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判断表演是否足够精彩,剧本还有哪些需要改动的地方。接下来,教师要对课本剧表演做出总结,分析每组表演的优缺点,尤其是对于创新和成功之处,要积极肯定,对于不足的地方要提出改进的方向。最后,回归课文,由于在表演完之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甚至已经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这时教师可提出启发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实现英语课本内容学习新的飞跃。
三、课本剧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一)发展语言能力
在课本剧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亲身经历课本剧创编与表演这一新颖的语言运用形式,打开了英语学习的新视野。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在特定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通过阅读剧本,学生可以提高英语阅读水平;通过课本剧的编写,学生可以锻炼英语写作能力,创作能力;通过表演,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掌握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与同学交流、对话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积累口语交际词汇和句型的表达方式,语言能力得到提高。
(二)增强学习能力
在目前的大班教学制度下,小组合作学习是课本剧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在商讨剧情,确定表演形式,分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均需要小组成员的互相协作才可以高效完成。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逐渐学会与他人友好沟通,互帮互助,尊重同学,增强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在课本剧表演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小组合作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三)锻炼思维品质
在课本剧的创编过程中,学生需要在课本内已有角色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角色,来丰富剧情。因此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增加一些角色,促进思维的灵活度得到提高。此外,学生在编写课本剧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创造新的情境,比如续写课本剧情,改编剧情等,学生可以在课本情境的基础上,演绎出更多可能,从而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扩展文化意识
英语课本剧表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文化知识,如有些课本剧的表演渗透了西方礼仪文化和社交文化等。在英语课本剧的表演中,学生也会学习到一些常用的英语俚语。教师也会筛选莎士比亚、狄更斯等名家的经典剧作,让学生进行改写和演出,学生可以学习剧中的文化精髓,了解文学名著以及相关的一些历史背景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四、结语
实践证明,小学英语课本剧教学对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英语课本剧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世界的机会。同时,课本剧教学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使得英语教学更加多样,更加有趣味。因此,持续探索英语课本剧教学仍是英语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吴慧娜.开展小学英语课本剧教学的调查报告[J].英语教师,2010(1).
[2].王蔷.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政策与实施分析[J].中国外语,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