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可视化阅读教学策略探索
作者: 曹宇文【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英语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围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布置教学内容,提炼教学目标。在课堂中,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不断提升学科素养。针对学生在英语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创新教学策略,巧用可视化工具,直观、形象地展现知识,以多种形式打开学生的思维,激活他们对英语学科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可视化阅读 小学英语 教学策略 实践策略
可视化阅读,即以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呈现阅读文本,以形象化的阅读任务促进学生沟通与理解。对于小学生而言,直观、具象化且多感官的展现方式,不仅能调动他们阅读、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辅助他们将抽象化的文本内容简化为可理解的、可实践的、可操作的内容。本文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可视化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方法。
一、优化课程导入,活跃课堂氛围
(一)运用问题导入,激发学习积极性
导入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是带领学生阅读文本的第一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参考文本中的生活要素,借助循序渐进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促进他们自主阅读,分析文本内容,寻找问题答案。从教材内容来看,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包含诸多知识点,它们或以歌曲的方式,或以故事的方式加以呈现。小学生与成年人的生活经验不同,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导入内容时,要参考学生的实际情况,聚焦学生的关注点,通过故事化的提问,促进学生表达、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基于问题点和认知冲突,明确后续的教学方向。
以译林版英语二年级下册Unit 1 Where’s the Kitty?为例,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首先播放歌曲On In Under。带着“歌曲中反复出现了哪些词汇?”“这些词汇可能代表哪些含义?”的问题,学生复盘此前听到过的歌曲,还原歌曲大致的结构,明确歌曲中的专业知识点。根据学情反馈,教师用双手比画on、in、under分别代表的含义。接下来,教师以微课视频,将真实的手转化为“微课视频中的手”。在此过程中,学生沿着视频指引,了解猫咪名字Kitty,观看Kitty在盒子上、盒子中、盒子后等位置的表达方法,感受方位词在句中的使用情况。以“视频+问题”的方法进行导入,既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
科学、有效的问题导入,不仅能让学生乐于接触新知识,还能让他们将生活与课本相结合。基于学生学情,教师匹配以相应的问题情境、场景,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需求,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更加清晰地理解文本内容,并依托可视化的引导,掌握所学知识的应用方法。
(二)利用情境导入,搭建知识架构
情境是语言学习的沃土,在教学中,教师以多元情境推进可视化阅读教学。可视化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可视化思维,加深他们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教师引入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搭建知识架构。知识架构的建立,更加注重新知识与旧知识间的连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思维导图为指引布置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根据任务指引,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输出自己对旧知识的理解,沿着思维导图猜测后续可能会学习哪些新知识,通过适当的猜测,学生能够把握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科特点、内容。
以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4 This is my family为例,在复习Story time的内容时,教师首先邀请学生填写电子白板中的逻辑架构。通过适当的师生互动,学生逐步把握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的方法。接下来,教师将手势和知识点相结合,按照“指向左边”“指向右边”“指向自己”的手势丰富介绍内容。当学生能阐述清楚具体逻辑后,教师沿着知识架构进行拓展。在此过程中,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图片,以不同的手势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等家庭成员。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学生有意识地模仿此前的逻辑架构并能进行适当的创新。
知识架构的搭建建立在学生乐于、能够参与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科特点,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运用数字化的知识架构丰富教学内容。由于小学生倾向于多感官调动的教学方式,因此图片化、直观性的展示方式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基于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流程
(一)调整文本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从教材内容来看,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文本大多篇幅不长,且多为对话。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常参照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讲解词汇、句型、语法。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单一的讲述方法难免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可视化阅读便能改善这样的情况。通过信息化、动态化的展示方式,学生积极自主提炼重难点,更加清晰地完成知识点的理解、应用、迁移。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成年人不同,所以,教师在调整文本内容时,要参考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为例,从教材内容来看,学生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明确“做水果沙拉”需要哪些水果和其他材料,能够表达制作水果沙拉的过程。依据单元目标,教师重构教学策略,以绘本的方式展示教材内容。一方面,学生通过绘本内容,观察绘本中的人物是如何制作水果沙拉的;另一方面,学生以流程表的方式,阐明自己会如何制作一份水果沙拉。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不同的,所以,他们的表达亦存在差异。这时,教师并不急于点评,也不急于输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而是先提炼“学生是如何表达的”。通过多种形式的分析、点评,引导学生完善思考过程,发展学科思维,提升综合能力。
阅读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针对阅读文本,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文本内容及教学进度。通过新颖的展示方法,学生乐于、善于阅读英语文本,并从文本中提炼英语知识。教师秉承支架式教学理念,将固定的表达方法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句型、词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提炼文本要素,阐述重难点
从教材内容来看,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包含多个语法重点,它们或分布于句子,或分布于词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深入教材内容,从语法及语言规则的角度展开讲解。一方面,教师将文中的重点内容提炼出来,并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罗列。另一方面,教师以案例列举的方式阐述教学重难点。通过相似知识点间的理解、比较,引导学生搭建起完整的知识架构,自主归纳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由于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英语能力均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在面对相同文本、相同知识时,难免存在差异化的认知。这时,教师应秉承个性化、差异化的思想展开多种形式的指引。
以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4 Seasons为例,在课程讲解中,教师围绕“季节特点”设计模仿任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先举例:“Spring is warm. In spring, I can see many flowers. The trees grow and grow. I like to go to the park and fly a kite.”接着,学生以接龙的方式表达自己心目中的各个季节。有学生说:“Summer is hot. In summer, I can swim in the water. I like to eat ice-creams and watermelons.”有学生说:“Autumn is the harvest season. We can eat all kinds of delicious fruits.”有学生说:“Winter is white. We can make snowmen and have snowball fights.”……通过互动,学生将生活中的季节与英语知识相结合。为了让学生充分把握在不同的季节可以开展的活动,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语言表达相结合,并预留出充足的探索时间。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模仿、创新。
重难点的提炼要注重科学性、高效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可视化教学,将抽象的重难点知识可视化。再通过专业引导,让学生从外显的知识逻辑中,感受英语的语言特点和内涵,不断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三、延伸教学内容,培养学科素养
(一)融入多元板块,培养创造思维
可视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以可视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直观、高效的展示形式,可以让他们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点的延伸、迁移。译林版英语教材中包含诸多板块,在文本内容之后,学生可以以画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想、观点。相较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处于被动地位。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教师逐步将说、听、画相结合。需要注意的是,创造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教师除了可以将绘画融入文本讲解,让学生基于绘画内容理解知识点,还可以将绘画融入知识实践,让学生以绘画内容为指引进行迁移。
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为例,根据阅读文本,教师设计教学实践活动,辅助学生完成下述探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传统节日?”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分别代入比画者、猜词者的角色。其中,比画者负责比画传统节日的习俗,猜词者负责阐述自己的所思所想。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融入竞赛要素。在此过程中,每一小组尽可能多地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猜词。学生比画的过程中会出现教材以外的其他节日,教师予以适当的帮助。通过实践、理论总结,学生逐步掌握了所学内容,实现了教材内容的迁移、创新。
说与画可以让学生在不同感官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基于可视化阅读的要求、内涵,教师以感性认知为指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设计情境游戏,提升思维品质
情境游戏,即在某一具体语言情景下开展的游戏任务。通过游戏式、实践式的表达方式,学生以表演的方式阐述自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小学生活泼好动,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适当的表演,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学生把握语言的规律。需要注意的是,表演应建立在教师把握教学进度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调整教学进度,平衡好“教师教”与“学生做”的关系。
以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为例,在课程讲解中,教师设计角色扮演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拟定台词,还原国王、裁缝等多个角色。相较于以往的评价方式,教师预留出充足的互评时间、空间。一方面,学生将自己代入观众角色,了解其他小组的实际情况,分析各演员的演绎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调动逻辑思维,阐述自己的所思所想。
思维品质的提升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师不仅可以制定表演任务,还应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和实践过程。通过适当的、专业的引导,学生展开二次思考,完善思维过程,提升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可视化阅读需要从活动设计、资料展示、活动引导等多个角度展开实践。基于对教材内容、学生学情的把握,教师开展教学设计,加强师生互动。通过活动化、游戏化等直观、形象的讲解,逐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莹.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英语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3).
[2]曹宇文.大单元视角下小学英语可视化教学方式的实践[J].求知导刊,2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