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蕴德:小学道德与法治具身学习样式研究
作者: 吴红霞【摘 要】“教育戏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具有具形润德的作用。在教学中,通过“提炼戏剧主题”“编写戏剧导案”“展开戏剧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在生动、高效、趣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习,通过教育戏剧教学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戏剧蕴德 道德与法治 具身学习
教育戏剧,是指以戏剧或剧场的技巧为方法来进行教学。将教育戏剧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要采取角色扮演、情景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社会。为了探究戏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具形润德的作用,笔者引入“具身学习”的教学概念,强调亲自参与其中。文章立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以关键问题为导向,以完成戏剧角色为任务,通过“提炼戏剧主题”“编写戏剧导案”“展开戏剧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在生动、高效、趣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习,让教育戏剧教学浸润学生的德性。
一、具身感悟:戏剧主题“自主式”提炼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话题式、单元主题式的编排特点,为教育戏剧式的教学方法打开了一扇门。教材中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每一课设置一个小主题,教育戏剧可以根据教材来设计主题、目标、问题。戏剧主题“自主式”提炼策略需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载体,通过“探寻吧”“探研站”“探辩场”等学习载体的创设,让学生自主提炼戏剧主题。
(一)“探寻吧”——“故事点感受”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每个单元一个主题,分别有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六大领域,教师可立足教材,踩准“故事点”,在教育戏剧创编时可融入这些主题,并根据教学目标,以生为本,结合教材中各个学段的知识、技能以及道德认知困惑,确定各年级戏剧创编的主题。
(二)“探研站”——“问题链感知”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为六大主题,分别是入学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道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中国情教育。教师需要研究每一学习主题设置的目标,感知六大学习主题下的核心“问题链”,寻找助推课程目标达成的戏剧教学切入点。
(三)“探辩场”——“情感线感悟”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包含六大核心素养,分别是道德修养、健全人格、政治认同、责任意识、法治观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教育戏剧教学,聚焦素养培育目标,通过提炼剧情的“情感线”,赋予素养提升的价值与内涵,即服务于“明天” 和 “理想”。
二、具身体验:戏剧导案“实景式”编写策略
“导案”的编写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完成。“导案”是一案多本,即戏剧的脚本、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其实这个“导案”是基于学科大观念、关键问题的任务型综合性学习活动。戏剧导案“实景式”编写策略需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载体,通过“兴味吧”“意味站”“品味场”等学习载体的创设,让学生编写戏剧导案。
(一)“兴味吧”—— 真事件推进教学
基于目的,推导行动,引起反应。在故事推进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使用这样的“真事件推进”。戏剧导案的创编,要基于生活情境,构建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优选素材,淬炼语言。引人入胜的戏剧导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内驱力,更重要的是能有效提高教学实效。
(二)“意味站”—— 艺术辅助教学
戏剧导案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样式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利用音乐元素开展戏剧教学,这就是音乐情境式戏剧教学。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丰盈,易于引导学生产生心灵共鸣,顺利且有效地达成教学任务。课堂上,音乐情境的选择要依据课程的内容来设置,将音乐元素融入情境教学,进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品味场”—— 生活情境推进教学
生活情境导案的编写主要体现在小品情境式戏剧教学。小品很受学生喜欢,教师可引导学生创编戏剧小品开展教学。在创编此类小品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选择典型做法,事例既要有正面的,又要有反面的;二是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学生自我反思环节可以只让学生反思,不进行公开交流。小品式的戏剧导案,一是可以激活课堂,二是可以深化学生的思维理解,三是可以助力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三、具身创演:戏剧活动“迁移式”建构策略
“具身创演”主要以戏剧角色的演、研、行为主要任务,通过“情境初体验,前端‘趣演·增色’”“情感促认同,中端‘演辨·续悟’”“行动蕴德性,后端‘躬身·链接’”等教学策略,展开生动、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让具有魅力的教育戏剧教学浸润学生的德性。
(一)“增颜吧”——设定戏剧教学情境,建构“情境初体验”
情境体验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从而使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情境中的氛围,以此达到教学的目的。本学习样态的研究拟构建戏剧式教学的学习活动载体 ——“增颜吧”。让学生通过“增颜吧”这一学习载体,设定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戏剧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
1.趣演戏剧,知趣认知
“趣演戏剧”知趣策略指的是课前让学生结合戏剧剧本,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去演绎戏剧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在情境体验中去感受戏剧蕴含的道理,在演绎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体验来达到促进学生认知的方法。
2.趣演增色,以演促知
让学生在课前试着认识戏剧中的角色,并演一演戏剧。通过课前演绎模仿,在情境中体验角色,从而催生道德情感,为课堂教学做好情感铺垫,以“情”促“知”,以“知”唤“情”。
3.场景设计,具身感知
情境体验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情境设计包括实物体验、生活体验、多媒体体验、游戏体验等。教师要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感同身受,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场景设计支持,才能保证学生在戏剧故事演绎过程中能置身其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实现场景浸润的作用。
(二)“巧研站”——明确主题找到角色,建构“角色促认同”
在设定戏剧教学情境后,教师需要明确戏剧的主题,并根据主题为学生分配合适的角色。本学习样态的研究拟构建戏剧式教学的学习载体 ——“巧研站”。让学生通过“巧研站”这一学习载体,以角色融入为切入点,在学习活动中形成与同伴、教师、教材之间的多方情感互动,在研读戏剧过程中形成共识,促进情感升华。
1.巧研剧本,初探知情
“巧研戏剧”知趣策略指的是课中让学生结合戏剧情节,研读戏剧,通过边读边演,边读边辨,边演边悟等方法,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与共鸣,使学生真正做到知情合一,这也是达到道德教育高境界的一种策略。
2.演辨续悟,以研促情
学生课前已经通过情景演绎,对内容有了初步认知和情感体验。课中,教师可以以此为基进行戏剧的“研读”,通过研读戏剧,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与共鸣,达到以研促情的目的。教师要发掘戏剧中的精髓,优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戏剧情境中关注每一幅图画,“演”出情感,“续”中有悟,引发共鸣,提升自身的德性。
3.角色设计,具身悟情
以学生角色代入为主的戏剧“演辨·续悟”活动,需要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角色,在具身体验活动中充分感悟故事蕴含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角色浸润中,实现自下而上的自觉感悟。
当然,角色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兴趣等因素,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融入角色,发挥最佳的表演效果。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三)“灵衍场”——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建构“行动蕴德性”
道德与法治课的难点在于明理后的践行,教育戏剧中情景教学最终的目的不仅要有情感体验的厚度,更要有指导行为的深度,习得实践智慧,让戏剧故事源于生活,指导生活,高于生活。本课题研究拟构建戏剧式教学的学习载体“灵衍场”,让学生通过“灵衍场”这一学习载体,反思学习,并进行课后拓展和实践。
1.践行戏剧,模拟知行
“践行戏剧”知行策略指的是课后通过戏剧模拟实践来检验学生是否达成知行合一。通过情景模拟来进一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并将习得的道德行为规范落实于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这也是落实明理导行理念的一种策略。
2.具身链接,以动促行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还原教学内容,设计戏剧模拟实践,让学生再次经历情境,在亲历的过程中接受检验——是否将道德行为规范入心、入行,真正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实践智慧。
3.情境设计,具身入行
以检验学生是否能实现知行合一为目标的实践检测,需要尽可能地在情境设计过程中还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具身入境”,把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主知、主情、主行,入心、入情、入行,做到言行一致。
小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知行合一”原则与戏剧蕴德实践,是教育者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方向。教师应用爱与智慧点亮学生的心灵之光,引导他们在道德的海洋中遨游,让他们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孟庆霞.新课标 新方向:《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7).
[2]周红梅.教育戏剧:让课堂教学从灵动走向深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
[3]倪玉琴.教育戏剧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2023(12).
[4]武怡帆,姚春敏.教育戏剧及其在小学教育中的育人价值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