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质量标准导向下小学科学项目化单元作业设计

作者: 徐静

【摘 要】小学科学学科作业的设计应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文章基于科学新课标学业质量要求,围绕“声音的奥秘”单元,探讨如何设计创新性项目化作业,引导学生在开展项目化作业过程中,完成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学业质量标准 小学科学 项目化作业设计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科学教育应着力培养科学核心素养,强化育人导向,优化内容结构,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其中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为教师实施教学等提供了依据,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是否实现了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程度如何,需要以学业质量标准衡量。

创新性项目化作业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的作业形式,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作业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小学科学项目化作业的设计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旨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小学科学项目化作业设计原则

根据科学新课标要求设计项目化单元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科学更加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若作业形式单一、枯燥;作业内容过多、过难,将不利于学生健康身心的发展。根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布置适度、适量的科学作业将有利于夯实学生的科学观念,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作业,本质是一种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作业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元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复原力、自控力、专注力、时间管理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作业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不能把作业固化为知识技能的巩固,窄化对作业的认知。

(三)形成良性教育生态

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作业难度的阶梯化,作业负担的减量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使得科学教育得到真正落实,真正成为富有生命力、具有生长力的教育。

二、小学科学项目化作业设计步骤初思考

设计项目化单元作业时,教师需要熟悉单元教学目标及教材要求,依据学业质量要求,进一步厘清学习内容,确认学习重点。同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整合单元内容,做好作业的设计,让每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作业中都能有所提升。

(一)明确作业目标

小学科学项目化作业目标要符合科学新课标,要具体、明确、可操作。三年级有关声音的项目化作业的目标如下:会分析常见物体发出声音的原因;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声音的传播实验,理解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向四周传播;能了解噪声,意识到噪声的危害,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二)设计作业内容

项目化单元作业内容依据作业目标进行确定。“声音的奥秘”单元涉及的知识点多,因此,教师可以将整个项目进行任务细化。子任务的设计需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由低阶到高阶的思维进阶原则。单元项目化作业“听,那是什么?”共分为四个子任务:任务一为实物调查任务,通过不同物体制造声音,比较分析物体产生声音的共同点,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使声音产生原因可视化,解释声音产生的原因;任务二为探究实验任务,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声音相关知识,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发现声音传播的奥秘,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提升科学思维;任务三为工程制作任务,此项任务作业为综合性作业,在完成此项任务的过程中,需运用本单元基础内容,同时兼顾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切实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任务四为生活应用任务,此项作业任务为跨学科作业任务,在完成此项任务时,需要学生调动语文、美术、音乐、信息等学科能力,与生活联系更紧密,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提供指导和支持

在学生完成项目化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个别辅导、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作业。在实验设计时,教师主要以课堂交流形式,帮助学生完成设计。在实物制作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工具的使用等,使学生顺利完成实物的制作。个别小组出现问题时,教师主要以引导的方式帮助小组自主克服困难。

(四)组织交流和展示

在学生完成项目化作业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学生可以通过汇报、展示作品、分享经验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收获,同时也可以从其他同学的作品和经验中获得启发和借鉴。学生完成“听,那是什么?”单元项目化作业后,在实验室进行了作业展览,展览中不仅包括学生的调查报告、实验记录、手工作品等,学生还用自己制作的手工排箫进行了吹奏演出。

(五)评价与反馈

评价与反馈是小学科学项目化作业实施的重要环节。教师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评价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同时,教师要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和提高。在作业过程中,学生根据评价表格及时了解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作品后,学校还会组织展览活动,师生在浏览作品后,为自己最喜欢的作业贴上了笑脸。在展览中,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提升。

三、小学科学项目化作业案例设计

学生在听到鼓号队训练时,曾提出问题“听,那是什么声音?”教师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契机,通过整合“声音的奥秘”这一单元的内容,以学生在校时听到的鼓号队训练声为情境线索,设计安排了本单元项目化作业“听,那是什么?”。

任务一:实物调查,制造声音

“鼓号队的表演很精彩,同学们想尝试一下吗?请同学们尝试利用鼓号队训练时用的指挥棒、小鼓和小号发出声音,并用表格、文字、图画等方式记录发出声音的方法,如弹、拍、拨……同时观察指挥棒、小鼓和小号在发出声音时的振动情况,利用箭头的方式进行记录。”

任务一评价量规分为三个等级:水平一,能用常见乐器制造声音,说出制造声音的方法;水平二,能利用常见乐器制造声音后,完成振动的观察;水平三,能用乐器发声,观察并记录乐器振动方向,归纳出乐器发声的共同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任务二:探究实验,听到声音

同学们每天在教室就能听到操场上鼓号队的训练声。“除了在教室的同学,还有哪些地方的人能听见训练声呢?请同学们完成实验任务:利用鼓号队的小号,验证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四面八方。提供实验材料:小号、纸杯、扭扭棒、塑料薄膜、橡皮筋等。实验单提示:观察振动现象。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设计,以图画,文字等方式展现实验思路。并根据实验设计完成实验操作,验证声音的传播方向。”

任务二评价量规分为三个等级:水平一,实验设计思路不清晰,需要教师协助完成实验设计;水平二,能根据实验单的提示,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设计及操作;水平三,能自主完成实验设计,并用图纸展示方案,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后能得出结论。

任务三:工程制作,手作排箫

“听到小号的声音,大家都觉得十分嘹亮,同时想到自己在音乐课堂中使用的竖笛、古筝等声音也十分优美,那你知道它们的发声原理吗?请同学们搜集身边的材料,根据音调变化的原理,制作一种乐器,可以用橡皮筋、纸板、吸管等常见材料来进行制作,如橡皮筋可以制作类似吉他的弹拨乐器;吸管可以制作类似笛子或排箫等吹奏类乐器。”

任务三评价量规分为三个等级:水平一,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完成一种简单乐器模型的制作,发出1~2种音调;水平二,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1~2种乐器的制作,能发出多种音调;水平三,小组自主制作乐器模型,同时能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吹奏简单的曲调。

任务四:生活应用,保护听力

“晚间,鼓号队的训练声对于邻居而言是一种噪声。那你知道哪里会产生噪声呢?请同学们搜集生活中的噪声的来源。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噪声对人的影响,学习如何保护听力,并完成有关噪声的手抄报或科普小作文。”

任务四评价量规分为三个等级:水平一,能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资料收集;水平二,自主收集资料,了解噪声的来源,学会保护听力的方法;水平三,能用手抄报科学、美观地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噪声的资料,知道可以从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等方面隔绝噪声,保护听力。

四、结语

小学科学项目化作业的设计,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本,能够考量学生知识的实践,思维的实践,探究的实践等多维度学习情况的项目化作业设计方案。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天性,针对不同学生,创设学生喜爱的多种作业形式,形成不同层次的作业设计。同时,教师要注重评价与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发展,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范秀竹,朱钱锋.基于生本理念的初中科学项目式单元作业设计:以“水的浮力”教学为例[J].物理教学,2024(7).

注:本文系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备案课题“学业质量标准导向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