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育美:一种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方式

作者: 邵瑞

【摘 要】童话育美是一种既有益又有趣的审美教育方式。通过“童话”这一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学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品质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要挖掘童话蕴含的美育资源,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与学生的天性、兴趣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生活情趣。

【关键词】童话育美 寓教于乐 审美教育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培育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要求,也是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需要。童话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它独特的美学价值与学生的天性、兴趣、言语表达方式高度契合,能对学生的心理、审美、情感等诸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是小学阶段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重要载体。

一、童话育美的美学价值

审美教育是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的一种教育方式。童话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文学形式,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童话的审美价值与学生审美的联系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它涉及童话如何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以及学生如何通过童话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一)童话的审美价值在于艺术性

童话故事情节生动、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散发着浓浓的艺术魅力。如《卖火柴的小女孩》通过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反复情节,生动传神地塑造了一个穷苦的小女孩形象,她渴望得到亲人的关爱及基本生活的满足。“她点燃了一根火柴,看到了她奶奶,奶奶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慈祥”的语言朴实自然,深受学生喜爱。

(二)童话的审美价值在于教育性

童话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道德意义,通过讲述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学生可以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接受道德教育,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许多童话故事都是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传达出一些重要的道德观、人生观或者价值观。《小红帽》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童话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个小女孩在去奶奶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只狼。狼骗小红帽说奶奶生病了,需要她的帮助。小红帽跟着狼走,结果被狼吃掉了。最后,一个猎人出现了,杀死了狼,救出了小红帽。这个故事的审美价值在于,它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教育学生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要离开大人的视线,也不要进入陌生的地方。还教育学生们要勇敢,当遇到危险的时候,要学会求救,等等。

(三)童话的审美价值在于想象力

童话的世界充满了奇幻和想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童话的世界里,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童话故事,这对于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白雪公主》中的七个小矮人、《灰姑娘》中的南瓜马车和仙女教母,这些故事背景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遇到的。童话通过各种奇幻、独特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故事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童话育美的现实意义

幻想的品格、快乐的原则、诗意的境界、游戏的精神,这是童话育美的本质特征。尊重天性、唤醒体验,这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的教育原则。这些原则以情感体验为主导,以故事情节为基础,以角色形象为载体,以语言艺术为表现,以文化内涵为底蕴,引导学生在童话育美的实践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一)尊重学生的天性

现代教育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天性,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的自然成长过程和发展规律,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自然地成长。以童话为核心的审美活动,应该是学生本位的,尊重学生的情感,更多地提倡愉悦性、快乐性。如学校组织了一场“小鲤鱼畅游书海”的童话阅读活动。学校首先组织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然后让他们自己进行角色扮演,讲述自己挑选的故事。借助这样的活动形式,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表演技巧,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到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冲突。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学校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故事进行创意改编。有的学生将故事中的角色进行了角色互换,有的学生则为故事添加了新的情节。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更加热爱阅读,也锻炼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整个活动中,学校始终尊重学生的天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特别关注学生的想象乐趣、角色扮演乐趣、仿写创造乐趣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享受阅读和欣赏童话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

(二)唤醒学生的体验

保罗·德曼曾说过,美学的真正主题就是体验,是一种过程。什么是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经验,是审美经验强烈而深刻、丰富而高妙、充分而激烈的动态形式,并以设身处地、情感激烈、想象丰富、灵感突现为鲜明特征。基于童话浓郁深厚的文学性,教师要调动学生全部的情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审美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进入童话世界,全身心去拥抱童话之美。在组织一年一度的“童话课程节”中,学校注重学生在各个童话课程活动中的美好体验,将整个校园童话场景作为鲜活的“童话育美”大课堂。几个树桩、几条长凳,搭起了故事演讲的舞台;学生自己设计头饰、服装参加“走进童话王国”表演;小山坡变舞台,绿草地作看台,一起和布谷鸟来赛歌;征集课间童话小游戏,举办童话游戏节;浓缩书中内容,画成图,制作成一本本创意图画书;等等。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创设各种情境,努力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童话课程的体验,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和情感需求,关怀学生,丰富和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三)丰盈学生的精神

童话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充满哲理,唯美又温情,指引着学生认识未知的世界。通过分享童话故事、参与童话活动,学生可以在思维上得到启迪,在心灵上得到滋养,从而引导学生向往美好、走向光明,最终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学生在《丑小鸭》里看到成长的艰辛与希望,在《野天鹅》里感受到亲情的力量,在《神笔马良》中感受什么是善良和正义……教师们开设菜单式德育课程时,注重深入发掘童话的内容与形式,在不同的层次上开发童话,增加主题活动的趣味性、实效性。通过聆听“桌椅哭泣了”故事,学生懂得要从小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参与“粮食家族大聚会”活动,学生懂得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开展“我给小树当保姆”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和花木交上了朋友;创设“小鲤鱼重返故里”情境,学生学习小鲤鱼的品质,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提高了自我教育的能力。这些童话作品、童话活动,把高贵的品质和感情“吹进”学生心里,引导学生向上向善。

三、童话育美的有效策略

“童话育美”需建立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下,这是现实教育发展的需求,更是对“未来教育”的思考。从审美的视角找到童话的审美特征与学生审美心理的融通之处,多文体、多渠道、多方式、多学科、全方位地形成合力来共同孕育,带领学生走进童话世界,让学生描述自己构思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核心价值,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创新思维及审美情趣等。

(一)童话主题环境体验,感受美

朱光潜说,生活美学源于生活。当你拥有了什么样的生活,你就活在什么样的美学中。要真正实现美育,就必须创设一个美的环境,让学生在美中成长,引导他们体验美、欣赏美、懂得美、创造美。如某小学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考虑儿童、知识、社会三个维度,以童话为主线,借鉴公园布景的思路,利用草坪、长廊、小路等空间建构“童话+N”主题环境,形成了“三园三馆三十室”,把“童话育人”的理念融合体现在学校的每一个空间。学校将4个草坪布置成4个充满童趣的景观区,在“童话园”,教师们用绿化种植的方法,巧妙地修剪出了看门的大黑狗、爱听童话的仙鹤、办好事的小公鸡……它们都是作家一生所写一百多个童话里的几个经典形象,在它们旁边,还竖立着一块亮闪闪的故事牌。每到午间,学生们都喜欢来这个园子散散步、读读故事。为了使校园充满童趣,在师生们的集思广益下,学校操场边的垃圾箱,根据垃圾的类别也做成了童话故事《三只小猪》中的三所房子。可以这么说,校园已是一本全天候敞开的童话书,到处跳荡着灿烂的童心,弥漫着美育的芳香。在这里,自然与人文、游戏与认知、诗性与现实,得到了极为和谐的统一。

(二)童话校本课程研发,创造美

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评价过程中,要坚持落实美育生活化、本土化、项目化、个性化、综合化、实践化的原则,让美育资源的开发既立足本土又融汇世界元素,通过学科融入、课程介入、文化切入等路径,将校本美育资源转化为学生共同的文化记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心灵情操和创新能力等。如学校在“请童话伙伴代言”课程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利用童话故事、卡通动漫中的角色形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某一主题代言。“我们推举《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包包大人作为公平公正的代言人。因为每当三恶霸欺负森林里的其他动物的时候,包包大人总会挺身而出,用它那又粗又长的大鼻子卷起这些坏人投进空中监狱。”学生们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陆续推举了松鼠、包包大人、稻草人、小丸子、哆啦A梦、马里奥等角色,分别作为不同主题的“代言人”。在施教区共建开设的“童眼看家乡”课程中,学生们化身“小麦穗”“小萝卜”,用拟人化的口吻,讲述四季变化对农事和农作物的影响。在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后,师生们兴致勃勃地参与编麦秆扇、搓草绳、包粽子、打年糕等,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充分融入童话元素。如学生将麦秆扇做成孙悟空三借的芭蕉扇,将年糕做成小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场景等。学生们进入审美意境,满足其求知、求新、求乐、求美的需要,挖掘美育在校本课程中的“宽度”与“深度”。

(三)童话评价体系建构,表达美

在浓郁的童话育人氛围中,巧用童话评价机制,激励学生不断挑战自己,使评价具有童趣性、激励性、实效性,是新时期培养青少年审美能力和品行习惯的基础,也是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潜力所在。注重评价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和全面性,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以及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享受童话的美好。童话评价体系可以发挥其独特的激励魅力与审美价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挑战自己,发挥他们的潜力,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如在开展校园“美德宝葫芦”活动时,师生合作设计推出了一套校园美德币,以葫芦为造型,绿、蓝、红、黄等五种颜色的葫芦分别代表1~5美德币。学生通过兑换获得书签、奖章,并通过参加“月美德小鲤鱼”评选,开展捐赠闲置的玩具、书籍等获取美德币,这些评价举措,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激励学生养成勤奋、节俭、善良等美德。学校开通“美德热线”,开设“葫芦信箱”,开展精彩纷呈的“美德夸一夸”“美德学一学”活动,让学生一起重温着一个个美德小故事,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收集美德信息的有心人、传播美德的热心人。

童话育美,是一种美好的教育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发展空间。在童话育人的实践过程中,唤起美的情趣,拨动美的心弦,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系列审美体验过程中逐步培养,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化、情感得以升华、情操得以陶冶、身心更趋向完善,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充满诗意、向往美好的人。

【参考文献】

闫香梅.童话精神与儿童审美教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