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班本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研究
作者: 芮小婷
【摘 要】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当今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它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抓手。而“劳动教育”的推进,关键在于整体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以及劳动精神,达成学生综合素质及自主素养的综合性培育。小学劳动班本化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以班级为实践单位,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 小学劳动教育 班本化教学
一、劳动教育的基础情况分析
培源实验小学地处城乡交界地域,笔者接手的是一年级新生。在接任班级前,笔者曾对班级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班级学生普遍素质良好,家长对学生学业关注度较高,但不太注重利用农村乡土文化本身的特色进行基础的劳动教育;加上有近30%的学生属于“隔代教育”家庭,有的家庭教育理念导致学生认知偏差,存在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乃至不尊重劳动等现象。具体劳动教育情况分析,见图1。
二、劳动教育的发展目标
本研究将跨学科主题学习理解为: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围绕一个能将学科大观念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主题,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以及跨学科意识等,全身心投入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为此,教师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研究分析劳动教育中渗透的品质精神,综合运用劳动、语文、科学、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知识,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以“耕读”项目统领班级建设,旨在以种植为例开展小学劳动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与群体劳动实践,并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探究、创造,以此来获得更为完整的经验,感受劳动的喜悦,享受生命的感动,生发成长的智慧,帮助他们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劳动品质及素养。
三、“耕读”教育项目实施方法
小学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合课程教学内容,以此来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为此,教师可以把自己变成一位“农艺师”,借助“耕读”项目,围绕“向日葵种子最适宜的温度”这一主题,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体活动,见表1。
发现问题 自然界温度变化差异大,种子生长最适合的温度是多少呢? 调研学生在劳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选择学生感兴趣、可操作的问题。 科学学科涉及引导学生种植植物,对植物进行观察和记录,通过观察、调查、试验等途径,开展对比实验,测量、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而得出结论。
设计实施 种子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引导学生思考围绕主题开展实践所需的工具材料。 劳动学科涉及认识和学会使用土培和水培劳动工具,了解相关的种植步骤,定期养护植物。
分析数据 向日葵的叶子、果实等在夏季常温、空调房等环境中有什么差异? 横向、纵向对比不同温度下的向日葵种子的生长差异。 数学学科涉及把记录单上的数据转化成统计图,通过直观的呈现方式来帮助学生判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
得出结论 为什么会出现差异?最适合向日葵种子的温度是多少? 通过观察、测量、绘画等方式记录对比。 美术学科涉及采用绘画的形式记录植物生长的样子,并及时用关键词批注,做好细致的观察记录。
汇报交流 还可以如何改进实验? 网络检索,小组汇报,提出改进措施。 信息科技涉及资料的搜集与检索、PPT演说稿制作等;语文学科涉及语言组织与表达。
(一)“语”教于乐,“美”在其中——“种子传真”游戏
考虑到学生还处于“幼升小”的过渡期,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来搭建桥梁。针对这一“趣味”训练,教师专门利用“课后延时服务”的时间,展开循序渐进的“进阶式”培养。
教师先带领学生一起开展“种子传真”游戏。教师提前准备好不同数量、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随机读出三个“汉字”(如天地人、口耳目等),学生听完之后在纸上写下,书写美观、速度最快者获胜。获胜者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三种“种子宝宝”。
接着,获得“种子”的学生,就获得了“拉线播种”的机会,即依照彩线的方向,整齐有序地把种子播撒到泥土里,这不是仅凭“一己之力”就能轻易完成的。因此,学生们也可以自由选择“播种合伙人”加入“耕读”项目中。
每周二的“课后延时服务”时间,班级都会定期举行一次系列活动,大多数学生拥有了自己的“种子同伴”,见证自己的“种子”在班级“耕读园”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并用绘画的形式记录植物生长的样子,做好细致的观察记录。
(二)“劳”以强体,“数”学探究——“责任田野”分工
借助轻松愉快的“游戏”,教师组织班上的学生进入“耕读园”,通过实地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对相关种植知识的具象认知。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各个学生感兴趣的种植对象,划分“责任田野”,进入“班级种植角”区域,让有着同一兴趣的学生组建成种植小组,参与种蔬菜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体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护,帮助他们掌握劳动技能,收获知识与劳动的快乐,尽可能提升种植教育的实效性。
除了种植蔬菜之外,教师还可以适时地拓展花草、果木类等植物的科普及种植方法,通过讲解多样化的植物种植类型,让学生获得更深层的感悟和体会,了解种植区域内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样貌特征,以及需要使用的农药和化肥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记录单上的数据转化成统计图,通过直观的呈现方式来帮助学生判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让学生在多元化的种植实践中体会生命的神奇与伟大,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
(三)家校合作,笃“信”好学——家庭社区“种植角”
教师还积极借助家庭教育的作用,尝试划分“班级种植角+家庭种植角”的劳动教育课程空间,让家长能够参与到劳动教育的整个过程。
每学期教师都会组织班上学生投票选出想要种植的品种,以此来商定家庭“种植角”。而后教师和家长积极合作,让家长带领孩子在家中开辟一小块种植区。如可以用花盆、DIY器皿、水培、土培、智能种植等多种方式进行家庭种植,家长参与到孩子的种植过程中,陪伴他们一同感受生命的成长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班级与家庭之间的有效对接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实现无障碍教学,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观察有趣的植物,从而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成长。
(四)系统规划,“科”学落实,形成种植课程链
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关注到科学统筹、系统规划,以及多维度教学目标的落实,并制订了一个整体的课程设计,见表2。
种植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种植基础技能的学习和智慧种植系统的运用,分为两个学习主题,分别为:专题一“神奇种植:走进智慧无土栽培——了解与认识智慧无土栽培”、专题二“智慧种植:体验物联网种植——感知植物的生长”。这两个专题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展开具体学习,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建构学生知识体系,学生在激发自主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达到理解知识、创新实践的目的。
四、开展多元评价,重塑劳动价值观
教学评价是实施课程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多元化的评价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指导,让他们明白劳动活动的具体内容,进一步形成劳动价值观。
在实施多元评价的时候,教师充分借助“智慧校园”平台,为学生建立关于种植实践活动的电子成长档案袋,帮助学生记录他们自己在种植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点滴。保证电子档案记录袋中能够体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并通过更为丰富且多元化的学习成果对学生实现创意化的评价,帮助学生明确自己展开劳动实践的过程及方向,使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综上所述,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下,小学的劳动教育应该尽可能地打破学科壁垒,体现综合性。小学劳动班本化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以班级为实践单位,基于劳动教育实现跨学科整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何为与可为[J].基础教育课程,2022(11).
[2]石慧珍,赵秋燕.立足劳动教育,有效开发小学科学主题活动:以“智慧种植”主题活动为例[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2(3).
[3]鲁开旺.新时代小学生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坪洲小学STEAM劳动探究课程“种植大挑战”项目设计与实施为例[J].知识文库,2021(22).
[4]宋利峰,朱珺珺,李达.私人定制: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种植的乐趣:长兴县第六小学“城市新农人”劳动教育课程构建[J].少先队活动,2021(5).
[5]蒋熙玲.“绿色智慧”种植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