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容膝斋”
作者: 季科平从古到今,有着书房情结的文人比比皆是。书房不仅是一个物质空间,散发着满屋的书香,还是一个精神世界,关联着主人独特的品性。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一个文人的其他生活环境、日用器物,都比不上书房能传达他的心理风貌。很多时候,大家为了更好地寄托自己的抱负,还会给书房取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寥寥几字,便是主人明志修身的体现。比如:陆游的书房名叫“老学庵”,表达了他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林语堂的书房名叫“有不为斋”,体现了他的处世哲学——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容膝斋”是恩师周一贯先生的书房。从字面上理解,书房很小,仅能容膝而已。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是这样。先生的书房小到不能再小,由一个向北的后阳台封闭改造而成,勉强可以放下一个书架和一张小小的写字台,想再放把椅子已万万不能。于是先生把窄窄的包装箱竖起来当作座椅,这样他才勉强把双膝塞到写字台下。拥有了自己可以独处的书房,先生因此欣喜万分。他想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独特的名字,于是坐在包装箱座椅上沉思,忽然涌上心头的是陶渊明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先生觉得自己有和陶渊明一样的心情与感受,便欣然将书房命名为“容膝斋”。他挥毫书写“容膝斋”三字,并将其刻在一方木板上,挂在书架上方。先生认为:精神家园不在于大小,有书房“容膝斋”可供目耕心织,夫复何求也!
之后,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先生的住房越换越大,家居人口却越来越少,子女们长大立业,各开门户去了。每换一处房子,先生首先保证的就是独立的书房。书房越来越像样,越来越气派,但书房名“容膝斋”却一直没有改变。在先生看来,物质的“容膝斋”已经成为过去,但心灵的“容膝斋”却永远相伴左右。室仅容膝而足以安贫乐业的精神,早就融入了先生的生命。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来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它的意思是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先生是一个内心恬淡、不慕名利之人,他将明确的志向具化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勤奋为人,低调处世,吾道一以贯之。”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这一件事就是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做好一件事并不稀奇,但用一辈子去做,就显得特别不容易。
走进先生的“容膝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面书墙,直抵天花板的高大书柜里是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各类书籍。先生的写字台摆在书房的中央,正对着南窗,光线甚好。南窗上方挂着的牌匾上,刻着醒目的“容膝斋”三字,显得尤为精神。南窗两侧挂着一副竹刻的对联,上联是“安步当车阅世事”,下联是“清茶代酒养性情”。先生说这是他自拟自书的书斋联,其中包含着自勉之意。先生不会骑车,以步行代车,能看到、听到、感受到更多的人世百态。先生不会喝酒,却喜欢喝茶,他以清茶代酒,来涵养自己的性情,来陶冶自己的心性。先生告诉我,原本书斋联的上联是“安步当车阅世事,方有胸中丘壑”,下联是“清茶代酒养性情,才成笔底波澜”,但刻在竹板上时,字数太多刻不下,就只能忍痛割爱,删除了每联的后半句。当我们还原这副完整的书斋联时,便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先生的志向。
先生还曾在“容膝斋”里书写过一副“数字联”。上联为“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虑,勤滋事业之树春长在”,下联为“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史,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诚得高山流水谁听琴”。上联让我们看到教学生涯的艰苦辛劳,下联则论说教师学识的精深广博;上联表达“坚守事业终生不悔”的信念,下联则传递“虽杏坛寂寞但也不惧无人听琴”的情怀。先生写的是对联,抒发的何尝不是自己朴素而崇高的追求?
退休之后,先生有更多的时间留在“容膝斋”里,他依然守望着事关国家荣辱、民族兴衰的教育,依然在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园地里耕耘不止。2024年国庆节前夕,先生应邀在“容膝斋”里为我校作了一次视频讲演,题目是《我和祖国同成长》。他说自己是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国家的概念在记忆里是非常清晰的。他之所以能一辈子安心扎根于农村,是希望通过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使祖国强大起来。他希望在他的有生之年,看到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也希望自己能够继续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听着先生的讲演,我才真正明白:先生之所以能够一以贯之去做好一件事,那是因为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早就在先生的心里扎下了根。
二、非融通无以创新
融通即融会贯通,没有融会贯通也就没有创新。虽然先生常处“容膝斋”,可他思维的触角却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向四面八方打开。他时刻保持着一种敏感,总是能把所有的一切自然地跟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相融通,在创新中促进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与生活融通,在建立关联中创新。先生曾从《生活与健康》杂志上读到《笔迹与健康》这篇文章,他马上联想到通过梳理小学生的笔迹,展开相应的“笔迹诊断”研究来提高写字教学效率。有一回,先生因胆结石发作住院,需要做摘除胆囊的手术。医生原本的方案是做小切口摘除手术,深入检查后,发现情况比较严重,最终实施的是大切口摘除手术。出院回到“容膝斋”后,先生就想到了语文教学设计。医生能够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调整手术方案,教师能不能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改变教学设计?于是,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软设计”(即“柔性设计”)的新理念,以凸显课堂教学设计的应变性、可塑性、灵活性,指向学生的成长发展。在此基础上,先生继续追寻优质的语文课堂教学,又陆续提出了“全程设计”“逆向设计”“合作设计”“多元设计”等,形成了有关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体系。
与问题融通,在寻求突破中创新。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一些教师沉迷于打造“密不透风”的课堂,排挤了真正属于学生的发展空间。面对这样的问题,先生悉心地指导教师“化教为学”,旗帜鲜明地提出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更多的“自助”,以此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还学于生”,促进的是语文课堂的智慧转身。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先生通过多方了解,发现小学生的作业现状不容乐观,部分教师布置的仍是大量的机械重复性作业。面对这样的现状,先生积极寻求突破,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为目标,建立“新作业观”。“新作业观”包含作业的“情趣观”“尝试观”“生活观”“践行观”“开放观”,旨在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努力实现“双减”和“提优”比翼齐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回顾我国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历史,先生发现其一直在“一分为二”、对立斗争的崎岖道路上艰难前行。先生认为语文领域的文与道、师与生、教与学、讲与练、读与写等等,确实存在着矛盾与对立,但我们应该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去追求和谐融通,即让对立的“二”和合于生命发展之“三”。这便是先生语文教育生命观的核心观点。
与时代融通,在着力迁移中创新。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先生也思考着如何建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课堂教学发展新体系,深度推动从“课改”到“改课”、从“改课”到“优课”的实践探索。先生指引大家瞄准核心素养,去努力追寻“新发展课堂”。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革命深度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给教育带来了变革和创新的空间。先生倡导“互联网+”思维镜像中的语文教学变革,他还将“共享机制”迁移运用到语文课改中,呼唤建立语文“共享课堂”。随着“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诞生,先生将其迁移运用到教育教学领域,提出发展“新质教学力”。他认为,“新质教学力”是为培养具有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人才而应发展的一种教与学的能力。先生的思考可谓与时俱进。
三、非无私无以奉献
没有无私的情怀,就没有奉献的精神,无私总是与奉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关于“无私”,《吕氏春秋》中有这样的描述:“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此时,涌上心头的便是“先生无私成也”,这正应了《道德经》中的那一句“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已很难计算先生无私帮助过多少学校、多少教师,作出多大的奉献。先生总是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在不断地进步。先生的无私成就了他自己,让他成为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我记得非常清楚,1998年9月10日,教师节那天,我捧着鲜花走进了“容膝斋”,正式拜周一贯先生为师。那是我第一次走进“容膝斋”,满屋书香令我十分震撼,从此我成为“容膝斋”的常客。当教学设计受挫时,先生的点拨让我茅塞顿开;当写作思路受堵时,先生的修改帮我打通经脉;当理念提升受阻时,先生的指引促我跃上台阶……先生总是对我说:“我相信你可以的。”即使我遭遇一次次失败,先生仍然对我充满信心。在先生的无私帮助下,我收获了人生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在刊物上发表文章,第一次为大家作专题讲座,第一次出版自己的专著,第一次提出“童真语文”的教学主张……我的“童真语文”在先生一路的指引下迅速成长起来。先生鼓励更多的越地名师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童本语文”“醇美语文”“对话语文”等众多教学主张在先生的用心指导下蓬勃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越语文”教育花园。
从2006年起,我担任先生的助理,帮助先生处理日常电子事务,协助先生开展名师培养工作。先生作为导师为绍兴市带的名师班结业学员多达300余人,其中有10多位评上了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也因为担任先生的助理,所以我拥有了更多走进“容膝斋”的机会。每次去“容膝斋”,总是看到先生埋头耕耘的身影。有些时候,我发现他伏在案头是为一些学校忙碌:或修改优化办学方略,或帮助设计校园文化,或引领完善课改方案……有些时候,我发现他在为一些骨干教师“作嫁衣”:或修改指导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或为课堂实录作评点,或给论文稿件润色,或帮助搭建书的框架,或为将要出版的著作作序……《周一贯序言书评选集》这本书收集的就是先生为一些中青年名师写的序言及书评,而实际上先生写过的序言又何止这些呢?慕名请先生写序的人中,甚至有不少素未谋面,可先生总会欣然答应。写序是一件多么费心费力的事,我劝先生可以拒绝那些不认识的教师。可先生却说:“他们鼓起勇气,想方设法找上来,我应该帮帮他们。有那么多的中青年名师都在出版自己的专著,都在努力地成为专家型教师,这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近水楼台先得月”,经常走进先生“容膝斋”的弟子,自然受益也就更多。在“容膝斋”里,喝着一杯杯香雾氤氲的绿茶,与先生促膝谈心,听先生谆谆教诲,那可真是“胜读十年书”。“你们叫我做的事情,我总要快一点替你们做好。”这是先生经常对弟子说的话,他不断地为弟子的专业发展助力,希望更多弟子能够像他一样,抵达语文与生命同在的境界。我时常在想,是“容膝斋”满屋的书香浸润了我们,是先生无私的奉献成就了我们。
四、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是一种安宁的氛围,所谓“性静情逸,心动神疲”;静,也是一种智慧,所谓“静处观人事,闲中玩物情”;静,更是一种排除干扰的好方法,所谓“静中与世不相关,草木无情亦自闲”。没有宁静的心态去潜心思索、埋头劳作,怎会有厚积薄发?怎么可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先生喜欢待在“容膝斋”里。“独坐窗前静听雨,孤灯影单也醉人”,他说只有真正地“醉”在“静”里,才能思如风发、事半功倍。先生与朱熹一样,也有“静坐”的习惯,“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得心下无事,则道理始出;道理既出,则心下愈明静矣”。静坐可使人进入一种安静的境界,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与道理,实现心灵的净化与自我提升。先生的写字台上,一直摆有文房四宝。在这个智能时代,先生没有智能手机,也不会操作电脑,他甚至不知道QQ、微信、微博、公众号等等这些已经并不算新鲜的事物。他一直保持着阅读纸质刊物的习惯,保持着用笔书写的习惯。那满满一屋子书,足有一万多册。先生静心阅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小学语文研究打下哲学基础。他深入研读《教育学》《心理学》《中国文字学》《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专业书籍,为小学语文实践夯实理论根基。他还学习了系统论、信息论等科学理论,甚至还涉足了符号学、社会学、文化学、生态学等相邻学科,拓宽了语文研究与实践的理论空间和思维视野。
先生戏称自己是“三耕族”,即“舌耕、目耕、笔耕”。他还仿照刘禹锡的《陋室铭》,专门写了《“三耕”铭》。“舌耕、目耕、笔耕”与“容膝斋”密切相连:教学是“舌耕”,“学而不显厌,诲人不知倦”;阅读是“目耕”,“哲思纸上得,学识读中生”;写作是“笔耕”,“笔驰云霄上,脚踏大地行”。先生在“容膝斋”里默默地为“舌耕”作准备,在“目耕”中熏染书香,在“笔耕”中直抒胸臆。先生从1981年发表第一篇文章《谈谈谜语的教学》开始,至今已累计发表1500多篇;从1984年出版第一本著作《文体各异·教法不同》出发,至今已正式出版180多部,总字数达到4000余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