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贯思维品质的深度探析
作者: 戴正兴【摘 要】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周一贯是一位思维活跃、能量充沛的大师。他善用统整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逆向思维、跨界思维,对语文教育进行开拓性、独创性的研究,启智扬思,引领创新,被誉为小学语文界的一座高峰。
【关键词】周一贯;思维品质;语文教育研究
周一贯是一位享有盛名的语文教育研究专家,被誉为小学语文界的一座高峰、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一面旗帜。他坚守理想信念和教育良知,其语文教育思想和对语文教育理论的贡献,已广为人知。他彰显奖掖后学的师长风范,其语文人生激励着后辈学人。小学语文界对周一贯的学品、文品、师品进行了全方位的评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成尚荣称:“周一贯先生是我国小学语文界的精神导师和专业导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说,周先生是她生命里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人。北京的小学语文教研员吴琳说,周先生改变了她的人生,帮助她找到了全新的、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周一贯不愧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大工匠,令杏坛后辈高山仰止。
周一贯的成功之道,除了与他聪慧的天赋、丰厚的人文积淀与文化底蕴有关,还与他缜密、敏捷的思维品质密不可分。
一、凭借统整思维,建构“四观”“四论”理论体系
统整思维强调从整体和全面的视角出发,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关注事物的内部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还重视事物在更大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
周一贯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集中体现在他的“四观”和“四论”之中。他的“四观”中,核心是语文教育生命观,由此生发出生本观、儿童观、文化观。这“四观”不仅有共同的逻辑起点,突出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中心,而且有内在的逻辑结构。他的“四论”中,核心是语文课堂的优化,以语文教学方法论、训练论、设计论、优课论为依据。这“四论”也有共同的逻辑起点,突出“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的理念。
周一贯的“四观”“四论”始终把教育哲学作为他研究的理论基础,不是虚构的、空乏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上连方针,下接地气。他的真知灼见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启示。比如,他的专著《小学语文教育的文化观》展示了带有“周氏”印记的个性化研究成果。该论著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以文化人”为主线,逐一论述“语文教育的文化之本”“语文教材的文化之源”“语文教法的文化之策”“语文课堂的文化之道”“语文素养的文化之光”,揭示了语文教育的文化内涵,探寻了语文课改的文化路径。每章都彰显了周先生对语文教育文化观的新锐见解,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和思维空间。
二、依托创新思维,彰显语文课程改革的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一种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有助于提出新观点、建立新理论、发现新事物和新规律。
周一贯是一位创新思维活跃的大师。细细钻研周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理论,不难发现,勇于开拓、善于超越的思维品质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虽然周一贯有关“四论”的专著出版于20世纪,但其中的一些观点十分前卫。我们不难从中感受到第八次课改理念的曙光。在《语文教学方法论》中,周先生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语文教学六法体系,强调了语文教学方法和思路。在《语文教学训练论》中,周先生指明了训练的导向问题,从“训练”这个历史经典命题出发,提出了改革方向,详尽分析了训练的实践意义。在《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中,周先生率先提出了“软设计”“弹性设计”理论,正确地阐述了预设的相对性和局限性,强调了课堂生成的意义和价值。在《语文教学优课论》中,周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的六大意识,即目标意识、主题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和活动意识。周先生的理论一直在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给人以全新的启示。
运用创新思维,除了要有极强的前瞻意识,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周先生多思善想,他的创新思维在他的著述中得到充分体现。他在《浅论“涵泳”》中提出语文教学要把“根”留住。文章是这样表述的:传统的汉语教学基本规律是“根”,外来的“水分”和“养料”都要通过“根”来吸收,“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能枝壮。语文教学改革不仅要把“根”留住,而且要使“根”更加发达健壮,才能使“中国语文教学”这棵大树欣欣向荣、生机无限。这段话借助丰富的想象,产生巨大的张力,使人领略到其中的哲理和智慧。
三、运用辩证思维,展现语文教育生命观
辩证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它基于唯物主义辩证法,强调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视角看待问题。其核心在于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本质。
综观周一贯的诸多研究课题,他始终秉持科学的、辩证的态度,始终着眼于语文的发展规律,建构并不断完善着语文教育生命观。周先生回顾语文教育的历史轨迹,认为语文教育一直在“一分为二”、对立斗争、大破大立的崎岖小路上,左右摇摆、跌跌撞撞地艰难前行。他坦言,若从“对立斗争”的视角审视语文教育,非此即彼,是对生命的割裂,则语文教育只能陷入死谷。若以“一分为三”的辩证统一观点看待语文教育,寻求生命活动之和谐统一,亦此亦彼,则语文教育定能走出误区。周先生的这段话,展现的是他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传递的是他对语文课程改革的真知灼见。
审视当今的语文教学现状,有认识上和实践上的许多片面化的痼疾。周一贯为此提出以下观点:一是连接民族文化传统与当代的对立,统一于“母语教育”之中;二是克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对立,统一于“学语习文”之中;三是交互“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对立,统一于“教学相长”之中;四是追寻生命的自由表达与规则指导的对立,统一于“儿童的精神文化”之中;五是整合课堂多要素的相互对立,统一于“生态平衡”之中。周先生将貌似对立的一些问题作辩证处置,以形成合力,这必然使语文教学发挥优质高效的引领作用。
我们应当怎样以辩证思维去正确认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些误区,解决一些认识上的困惑?周先生在《语文课堂:多一点辩证法》一文中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并归纳出以下结论:“顾此失彼”——凡事不可“绝对化”,“过犹不及”——要“适度”不可“失度”,“量体裁衣”——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东施效颦”——不可忘记“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周先生的新锐见解引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这样方能透过迷人耳目的种种教学现象去把握本质,全面、联系、发展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利用逆向思维,探寻“教与学”的统一策略
逆向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反向思维,是一种从常规思维的反面,采用非传统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周一贯的语文教育思想不仅表现在宏观视野上,也体现在微观思辨中。他善于对一些教学现象进行敏锐的判断,在思辨中修正,在质疑中提升,通过“逆向”“反常”的思考,探寻合适的对策。
在论及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时,他以幽默的笔触写出《语文教师“懒”亦有道》一文。他认为,语文教师“懒”一点,其实是一种另类的教学策略,是“智”的另一张面孔。这样的“懒”,从本质上说是从“智”中琢磨出来的“懒”。语文教师应当如何“懒”亦有道?周先生在文中展开具体论述:“懒”亦有道是不再越俎代庖,“懒”亦有道是把自信还给孩子,“懒”亦有道是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懒”亦有道是为了更好地现场生成。他的论述提醒我们要从惯性思维中跳出来,从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观着眼。
课堂上“抓而不紧”,往往作为一种不良倾向受到指责。周先生利用逆向思维,提出课堂“抓而不紧”是“善抓”。他强调,课堂教学有其特殊性,在师生同处课堂现场时,教师的活动不可抓得太紧,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出足够的空间,让他们享有充分的自由度,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发展。周先生认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课堂上“抓而不紧”才是“善抓”,才是“真抓”。他提倡“抓中有放”“寓抓于放”。教师要尽量淡化“抓”的痕迹,并将其融合在“放”的自然状态中。
当下,语文教学的课堂,尤其是公开教学的课堂上出现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在评选“优课”“新秀”的课堂上,执教者在胜出夺魁的压力下,会更多地去迎合潮流,指望获得评委的好感,致使公开课受到功利的驱动而过度崇尚形式的美,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流行”靠拢,与“时尚”相亲。周先生凭借对语文课堂教学敏锐的观察力,直面课堂教学崇尚的“流行风”,寻求理性的认识。他认为,求新、求变是人类出于天性的一种追求。唯有求新、求变,才会不断地发展和创造。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许多人会有各种各样追求时尚的心态,这是正常的,但求新、求变不能没有理性思考的引领。如果沉迷于时尚的诱惑,陷入盲目跟风的泥潭,就会在追逐时尚中完全失去自我。周先生说,课堂教学以教育科学的理论为引领,以生为本,应当与流行无缘,因为课堂传递的是爱与责任,它需要科学的思索、艺术的驾驭和良知的奉献,距离流行与浮躁应当越远越好。
五、借助跨界思维,传递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新发展理念
跨界思维是一种跨越不同领域,寻找新的交叉点的思维方式。它倡导融合多种知识,站在多维视角思考问题。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体现。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这五大发展理念。周一贯在《呼唤语文课堂的“共享意识”》《“核心素养”语境下的语文课堂改革走向》《“高耗低效”,语文教学呼唤“低碳”课堂》等文章中指出,强调语文教育的五大发展理念,会更符合母语教育的人文特征,关乎学生的发展、精神家园的建设。周先生认为,把“创新”纳入课堂教学深度改革的理论体系,并排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这本身就是一种重大创新。课堂的时代转型欲获得成功,必然要呼唤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协调”在发展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是课堂教学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课堂的“绿色”发展乃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待。“开放”是大国崛起和民族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发展、课堂教学品位提升的必要前提。“共享”既是课堂发展的基本目的,也是课堂教学发展过程的必然展现。周先生的课堂教学新发展理念引领教学实践,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新的教育研究增长点。这些理念是今后一个时期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思路、方向、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构成了面向未来的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靶向的语文课堂的本质特征。
不难看出,周一贯的语文教育思想与时代脉动,与课改同行。
参考文献:
[1]周一贯.周一贯与语文教育生命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周一贯.小学语文教育的文化观[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21.
[3]周一贯.语文课堂变革的创意策略:周一贯谈好课的应有样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丹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