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京剧数板提升低段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实践探索

作者: 金素文

借助京剧数板提升低段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实践探索0

【摘   要】小学低段学生的口语表达往往存在词汇匮乏、语言不够流畅清晰、缺乏自信等诸多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将京剧数板引入课堂,设计主题学习活动,加强语文基本技能训练:读准语音语调,提高口语表达的精准度;品读选段内容,提高口语表达的丰富度;有节奏地朗读,提高口语表达的流畅度;小组合作演绎,提高口语表达的自信心。学生通过学习京剧数板,能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口语表达能力;京剧数板;低段

小学低段学生的口语表达往往存在词汇匮乏、语言不够流畅清晰、缺乏自信等诸多问题。因此,丰富表达内容,提升表达技巧,树立表达信心,对该阶段学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京剧数板是一种传统戏曲表演形式。它只念不唱,节奏紧凑,以板击拍伴奏,朗朗上口,是极好的语言学习载体。在语文课堂上引入京剧数板,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喜好,选择合适的京剧数板选段,设计生动有趣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期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有效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一)选择合适选段

一年级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为此,教师可以挑选语言丰富、节奏明快、富有趣味的材料,使学生通过模仿数板的发音、语调与节奏,提升口腔肌肉的灵活性,增强语音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报灯名》选自传统京剧《打龙袍》,为包拯请仁宗皇帝在午门观赏元宵节花灯,灯官报灯名时的数板选段。它通俗易懂,一共有五句,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句,包含了十盏花灯的灯名;第二部分是第二句至第五句,隐藏着丰富的故事情节。具体内容如下。

大宋——天子坐龙庭,包相回朝转,午门办花灯,我办的是:

一团和气灯,和合二圣灯,三阳开泰灯,四季平安灯,五子夺魁灯,六国封相灯,七擒孟获灯,八仙过海灯,九子十成灯,十面埋伏灯。

这些个灯,那些个灯,灯官儿我一时报不清。

往后瞧,又一层,吕布戏貂蝉,董卓大闹凤仪亭。

往后瞧,又一篇,昭君打马和北番,(她)要过雁门关。

过了一道又一道,清风亭,天雷打死张——继——保。

(二)设计教学目标

设计一年级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要关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可使用游戏化教学的方式,如故事讲述、互动互答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音乐等,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鼓励小组合作表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改进。依据以上活动设计要点,结合学情和数板选段特点,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在赏花灯的情境中,读准后鼻音和儿化音,认识“灯官儿”;通过看图、听故事等方式,理解、积累词语。

(2)运用口口相传的方式,熟悉京剧数板的念诵技巧,理解数板的内容和含义;通过有节奏的朗读练习,提高口语表达的流畅度和语言表现力,在品味传统京剧魅力的同时,增强文化修养,丰富语言素材。

(3)通过角色扮演、合作学习,学会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并通过“展示—评议—复演—评价”,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在实践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利用数板教学,提升表达能力

(一)读准语音语调,提高口语表达的精准度

正确的发音是口语表达的基础。如果发音不准确,会导致信息传递受阻,影响交流的效果。要想提高口语表达的精准度,吐字归音是关键。南方的学生受方音的影响,在口语表达时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语音问题:无翘舌音,无后鼻音,无儿化音。对此,在《报灯名》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反复跟读、模仿,确保每个音节的发音都准确无误,为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就跟着“灯官儿”报灯名。灯官儿的“灯”是后鼻音,请读准确——

(读“灯”时,学生把后鼻音“eng”读得特别准确)

师:大家把“灯”读准了,这个词你们一定读得更好。(卡片出示“灯官儿”)我请几个小朋友读一读。

生:灯官。(“灯”读准了,儿化音没读好)

师:真能干,你把“灯”字读准了。仔细听老师怎么读:灯官儿。这个词语后面有个“儿”,这告诉我们这个词有儿化音。以前我们练习过儿化音吗?

生:练习过。花儿、雨点儿……

师:非常好!那么“灯官儿”怎么读呢?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跟读后,开小火车读)

师:字音读准了,真能干!“灯官儿”在京剧里边是个丑角。(出示课件)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灯官儿的鼻子上有一个白白的圆。

生:老师,我发现灯官儿的眼睛和嘴巴看上去特别滑稽。

师:你们真会发现!老师发现你们说“灯官儿”时咬字很准。我们就和灯官儿一起赏花灯吧!

(课件出示各种花灯,学生说灯名时,把“灯”念得特别准)

师:你还看到过哪些花灯?

生:今年元宵节,我在吴山广场看到过各种动物花灯。

……

师:这个灯官儿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年灯会的时候,给大宋皇帝、赏灯的老百姓们报灯名。下面我们就来听听灯官儿是怎么报灯名的。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创设“赏花灯”的情境,巧妙地将读准“灯”的后鼻音融入师生的交流过程。学生在“赏花灯”时不仅认识了“灯官儿”,了解了京剧中的丑角,读准了后鼻音、儿化音,还调动生活积累,盘活了语言库。

(二)品读选段内容,提高口语表达的丰富度

词语是最基本的语言材料。词汇量是衡量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丰富的词汇能让学生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基于此,笔者引导学生品读《报灯名》,主动发现灯名的构词规律,积累词语,在品味传统京剧魅力的同时,增强文化修养。

1.欣赏唱词:发现构词特点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构词特点,自然地积累词汇,是一个有效的语言学习策略。教学时,笔者先请学生欣赏《报灯名》的视频,然后说说这段表演中什么地方很有意思。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

生:我发现灯官儿报的灯名中有“一”到“十”十个数字。

师:(出示十个灯名)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里,也藏着十个数字,是哪一首?

生: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生:老师,我还发现十个灯名里藏着十个四字词语。

师:你们真会发现!拿起笔,把这十个词语圈出来,读给你的小伙伴听,注意要把前后鼻音、平翘舌音读准确。

(同伴互读)

师:读着这些数字词语,你还想到了哪些类似词语?

(学生说出一字千金、二龙戏珠、三五成群、四面八方、五福临门、六六大顺等词语)

2.理解词义:感受音韵规律

理解词义是开展有效表达的前提。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看图、听故事等方式理解念白,为后续表演打好基础。

师:这么多词语,你们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生: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给我讲过八仙过海的故事。

师:(出示图片)看,这就是八仙过海图,咱们一起来认一认。

(学生将人名和画像对应起来)

师:八仙过海的故事可好看了,小朋友有空可以读一读。

师:(出示和合二圣图)你们知道这两个神仙叫什么吗?

(学生摇头,教师讲述“和合二圣”的故事)

在互动交流中,教师借助图片,相机用一两句话简要讲述人物故事,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感受音韵的规律,加深对选段的理解,丰富语言储备。

(三)有节奏地朗读,提高口语表达的流畅度

朗读是培养学习者的语感,提高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学习《报灯名》自然也离不开朗读。由于京剧数板的念白节奏非常快,且有一定的韵律,为了让观众听清楚每个字,它对表演者的口齿清晰度、记忆力和节奏感有很高的要求。对此,笔者运用“口口相传”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正确的数板念诵方式,让学生注意语气、语调、节奏等,然后模仿;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对内容的理解,表达出正确的情感和意境。

师:刚才小朋友们听了灯官儿报灯名,好听吗?

生:好听!我觉得灯官儿在报灯名时,每个灯名都报得很准。

师:是啊,京剧演员的念白都是字正腔圆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要念得规范、清楚。小朋友想学吗?

生:想学!

师:先听老师把第一段的灯名念给大家听听。大宋——刚才老师在念“大宋”的时候,声音是怎样的?

生:是从上往下降的。大宋——

师:你模仿得很像。大家一起念一念!

生:大宋——

师:学得太像了,你们就是一个个小灯官儿!小灯官儿,请细听老师报灯名吧!(教师范读)老师刚才报得怎么样?

生:老师像视频里的灯官儿一样,报灯名的时候字正腔圆。

生:老师刚才是带着节奏念的。

生:老师报灯名的时候,声音有时候高,有时候低,很有腔调。

师:小朋友们听得真仔细!接下来,老师念一句,小朋友跟着念一句……

通过练习,学生不仅熟悉数板的念诵技巧,提高口语表达的流畅度和韵律感,还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中的文化知识,从而更加自信地表达。

(四)小组合作演绎,提高口语表达的自信心

要想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需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愿意表达。教学时,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表演数板,通过塑造“灯官儿”这个角色,学会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并积极参与口语交流,增强自信心。

1.明确要求,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前,教师先说明合作的要求:①组长分配任务,组员明确自己要念的那一句,把动作练习到位;②小组轮流表演,组员轮流“报灯名”,组内评价;③班级汇报。这样,在准备阶段,小组成员能够明确表演的目标和期望的成果,以及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和任务。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在学生准备时,教师须关注每个小组的准备情况,引导学生读准字词、理解内容、揣摩动作。

2.课堂表演,评价交流

小组做好充分准备后,每个组的学生都自信满满地上讲台展示,认真地学习灯官儿有趣的语调、滑稽的表情、灵活的肢体动作,将语言文字变成活的画面。在表演结束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分享自己的感受、收获,揣摩和讨论可以改进的地方,进一步准确把握“灯官儿”这个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而再次表演、评价,把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示出来(评价标准见表1)。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3.课外延伸,增强信心

在课堂表演结束后,笔者通过课外延伸活动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信心和技能。比如,将京剧数板《报灯名》编入学校的《暑期实践活动手册》,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技能展示给家长、亲戚、朋友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以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和表达能力。

总之,京剧数板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还强调了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学习机会,使他们在模仿和练习中逐渐掌握表达技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的实践探索,也让教师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崧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黄桂林.让母语融入学生心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高效施教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徐鹏.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小学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浙江省杭州市北塘河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