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命题 有效测评
作者: 阮琦 周子翮
【摘 要】小学文言文阅读命题存在选材随意、目标模糊、编制机械、评价单一等问题。对此,应在命题和学生认知能力之间寻找合适的结合点,加强文言文阅读的趣味性、整体性和探究性,促使命题内容精准有效,实现以评促学。
【关键词】命题;阅读;文言文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选编文言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经典作品,初步积累阅读文言文的经验,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基于此,文言文阅读成为纸笔测试的重要内容。然而,调研发现有关文言文的命题存在选材随意、目标模糊、编制机械、评价单一等典型问题,导致学生测试时“读不懂”“不会做”“不喜欢”。如何在命题和学生认知能力之间寻找合适的结合点,加强文言文阅读的趣味性、整体性和探究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结合实践,聚焦文言文阅读题的设计,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反思。
一、合理选材,激发阅读兴趣
选材是命题的重要环节。命题者选择文言文时,应坚持“立足课内,迁移课外”,多维度考量,让学生愿读、能读和爱读。
(一)按本索册,开展互文阅读
统编教材中的文言文类型多样,有神话、寓言、人物传记等,有的具有故事性,有的侧重叙事明理。选择课外的文言文时可以此为参考。此外,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编写的配套《语文作业本》中也有不少文言文,与统编教材中的课文呼应,能成为有效的命题资源。以第二学段为例,《语文作业本》中有内容丰富的文言文可供命题者选择,便于学生开展互文阅读(如表1)。
(二)难度合适,匹配认知水平
命题时,如果选择课外的文言文当作阅读内容,那么所选主题、阅读难度等要与课内所学呼应,与学生的阅读能力、认知发展水平相匹配,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是因为若文言文篇幅较长,生僻字过多,涉及的文言知识容易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进而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评测效度。
比如,有命题者在五年级上学期期末阶段性评价中安排了文言文《推敲》(选自《诗话总龟》)。该文讲述了贾岛推敲“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经典故事,且关联学段目标,契合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测评后对五年级4个班160名学生展开调研,发现在“理解阐释”这一能力点上测评效度较低。62%的学生认为选文字数(约180字)有点多,74.3%的学生表示“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一句难以理解,89%的学生面对韩愈的字“退之”和古代官名“京兆尹”时只能瞎蒙。
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文言文一定要浅显。字数最好在50~150之间,主旨明确,语言生动,符合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教师可在命题前开展学情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对晦涩深奥的字词(如古代专用名词、背景典故等)进行注释,或对原文进行适当删减,降低阅读难度,从而使学生增加阅读兴趣,顺利进入答题环节。
(三)联系生活,给予现实意义
选文时还可搭建通往现代生活的时空隧道,从主题情境到命题,均体现与时俱进的意识。例如,六年级学业水平考试中,命题者围绕“古往今来的探索发现”这一主题情境,选择《陨石》一文,展示古人对天象的观察、思考和对宇宙未知的探索。
陨石
治平①元年,常州②日禺③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④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⑤,视地中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⑥。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治平:宋英宗的年号。②常州:地名。③日禺:日落。禺,禺谷,古代传说中日落的地方。④见:同“现”,出现。⑤息:通“熄”,熄灭。⑥近:靠近。
学生在阅读该文言文时,可链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阅读经验,感受古今社会生活的异同,在对比、联系中体验文言文学习的现实意义。
综上,选文时要注意以下方面:一要符合学情与学段要求,与课内文言文的阅读难易程度一致;二要文质兼美,有文学价值,且对学生的价值观有引领作用;三要有一定的新鲜度、趣味性。
二、审思题目,精拟测评内容
聚焦文言文阅读,命题者需要对命题目标、命题类型和命题结构进行理性审思,以求“题有理,评生趣”,让学生将积累的文言知识和学习经验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开展语言实践,汲取文化智慧和精神财富,提升文学素养。
(一)命题目标有效
就第二、第三学段而言,领悟大意、体味情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目标。命题时除了考虑这一点,还要考查学生能否迁移运用课内习得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积累阅读经验,感受文言文内涵,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命题者需要对标统编教材中的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审思慎选,坚持素养立意。
笔者曾在某次区域试卷征集中发现,三到六年级都有学校在文言文阅读板块中选用历史故事《曾子烹彘》,这显然是不妥的。通过对选文及学情的研判分析(如表2),发现该选文适合放在五年级下学期或六年级上学期阅读。这样才能较好地达成命题目标。
(二)命题类型丰富
传统的文言文阅读命题指向“三能力”“四大题”。所谓“三能力”,即朗读、释义和明理。所谓“四大题”,即第一题是给带点字注音(或给句子划分停顿符号),第二题是解释带点词的意思,第三题是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第四题是说说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素养立意下的文言文阅读题目要跳出程式化命题的窠臼,题型可以更加灵活与开放。例如:六年级学业水平考试中,文言文阅读题目既可以有填空题、选择题,也可以有图示题和简答题;既可以考查学生的梳理概括能力,也可以考查学生的思辨感悟能力;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程度,也可以考查学生能否体会文言词汇独特的表达魅力。理解感知、概括归纳、对比分析、评价阐释等类型的题目组合搭配,能全面考查学生在特定情境中迁移、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真实能力。
(三)命题结构精妙
文言文阅读命题要紧密联系课内所学内容,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案例1】《顾荣施炙》
1.用“/”给下面的长句划分一处正确的停顿。
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
2.尝试用自己的话翻译上面这句话。
3.酒席上一起吃饭的人为什么嘲笑顾荣?
【案例2】《孔子出行》
1.给下面句子中带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吾失( )之三矣!
A.过失 B.失去 C.失误
(第2、3题略)
4.文中皋鱼曰“吾失之三矣”。此三失分别指他“少游天下,以殁吾亲; ; ”。
《顾荣施炙》《孔子出行》分别是五年级下学期阶段性评价和六年级学业水平考试中选用的文言文。从命题数量上看,《顾荣施炙》的第1~3题均指向理解阐释。这就反映了日常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精准理解文言字词句的偏爱。从命题能力上看,题目不仅考查能力不全面,还存在逻辑问题。准确朗读是建立在正确理解内容的基础之上的,显然《顾荣施炙》的第1题和第2题的编排是颠倒的。《孔子出行》的第1题和第4题存在能力点重复考查的问题,而且理解时存在歧义——很多学生无法确定“失”是“三件过失之事”还是“失去三位重要的人(错失三件重要的事)”。命题对学生的认知造成了干扰。
基于此,研制文言文阅读题时应主要落实两点:一是设计关联任务,二是体现素养导向下的阅读能力等级。对命题结构的思考要全面且细致,题目应少而精,努力做到考点全面、评价精准。
【案例3】《是狼,是狗》
纪侍郎①目系短视②而聪慧过人。一日,宴于某尚书家。同座有某御史,亦滑稽者流,见一狗从庖③前过,乃佯问曰:“是狼是狗?”意指纪也,尚书亦嗤④之。纪急对曰:“是狗。”尚书问其故,纪应声答曰:“狗与狼有不同者二。一则视其尾之上下而别之,下垂是狼,上竖是狗;一则视其所食之物而别之,狼非肉不食,狗则遇肉吃肉,遇屎吃屎。”
(选自《清稗类钞》,有删改)
【注释】①纪侍郎:纪晓岚,文学家,时任朝廷“侍郎”。②短视:近视。③庖:厨房。④嗤:讥笑。
上述文言文选自五年级下学期期末阶段性评价中的文言文阅读板块。命题者围绕“提取信息、整体感知、形成解释、作出评价、解决问题”编制题目,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逐级提升(如表3)。
【案例5】《童子拾柑》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带点字。
1.通过查字典(见右图),我知道了“卖柑者担筐入市”中“担”的意思是( ),读音是( )。
2.通过找近义词,我知道了“数柑坠于地”的“坠”是( )的意思。
3.通过联系上下文,我知道了“一童子在后见之”中“之”的意思是( )。
A.指卖柑者 B.指数柑
C.指“数柑坠于地”这一情景
4.通过看注释,我知道了“可嘉也”的“嘉”的意思是( )。
(二)评判友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应依据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为达到这一目标,命题时要做到评判友好。下面以案例3中的第3题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首先,明确评价标准和参考答案。根据学段阅读与鉴赏要求,本题的评分标准应从要点提炼、语言表达、书写规范等方面进行详尽的阐述,方便教师评判。具体标准如下:信息提取恰当,观点提炼合理(1分);语言组织通顺,语意表达清楚(1分);书写干净端正,答题格式规范(1分)。
其次,关联年段阅读与鉴赏分项等级,体现真实学情。基于五年级阅读与鉴赏分项等级标准(如表4),梳理、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可厘清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水平。
图1为4名学生的答题结果,反映了不同的解决问题水平。
生1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结合文章内容来阐述纪侍郎的聪慧,但是第二点明显提取错误;生2也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结合文章内容来阐述,但是阐述内容重复。由此可判定生1、生2属于C水平。生3准确提取了表现纪侍郎聪慧的两个要点,但是在表达时缺少内容支撑,理由阐述得不够详尽,属于B水平。生4能有效提取文中信息,结合文本内容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对纪侍郎聪慧过人的理解,属于A水平。
通过有效评价,教师在日后教学中就可以对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对C类学生,要加强“把握主要内容、处理信息”方面的学法指导;对B类学生,要加强“引证说理、规范表达”方面的学法指导。由此实现学评结果反馈的细化与延展。
总之,小学文言文阅读命题要实现教学评一致,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帮助学生提升理解、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章新其.语文命题技术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语文综合评价指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
(1.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绍成小学
2.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