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以生为本,师生共智”教学活动策略研究
作者: 朱军作者简介:朱军(1983~),男,汉族,江苏淮安人,淮安市淮海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课堂教育教学。
摘 要:“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科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深刻吃透“新教材”,清晰框题内、单元间教学逻辑;熟读“新课标”,明确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研究“新高考”,把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能级要求。熟练掌握、运用各类现代化教学辅助工具,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有挑战性、争议性的议题活动,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分享、自我展示、多元评价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反思、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能力,实现深度学习。目前,教师更多地把依据新课标、高考评价体系、教学经验等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只是课堂的表演者、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此,教师需要畅通师生间的交流桥梁,构建“以生为本、师生共智”的研学团队,健全有利于学生成长、主体展现的评价机制,将学科还给学生,让教学直指学生的学科需要,让学科素养落地生根。
关键词:以生为本;研学团队;评价机制;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3-0017-04
一、 深度学习的概念及其特征
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辩证地看待新知识,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学习,并把这些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融合,最终可以把现有的知识转移到新的环境中去,从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
深度学习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
1. 在理解与批判基础上培养高阶思维
与重复记忆、机械学习的浅层学习不同,深度学习更强调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已有知识进行记忆,敢于批判性接受新知识。通过理解与批判,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实现知识的结构化,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2. 在活动与体验形式中开展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在合作、交流、辨析、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产生的自我需要,是自身对知识的主动求索、探寻,是一种高情感投入的学习方式。通过活动与体验引导学生自我整合、建构、内化知识,实现深度学习。
3. 在迁移与应用过程中培育核心素养
迁移与应用能力是学生置身于真实、复杂情境中,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培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得到真正落实。
目前,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现方面,教师更多地聚焦于利用课堂,设计有争议性、挑战性的议题,采用如小组合作、交流、辩论、演讲等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实现。但是,教学重难点、议题设计、学生分组、活动形式等往往是由教师依据“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的素养要求、考试要求,以及教学经验等设计教学流程,忽视了构建“以生为本、师生共智”的研学团队,切断了师生间的双向奔赴;忽视了有利于学生成长、主体展现的合理、公正的评价机制的健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活动的参与者、被动接受者,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调动,学生的反思、创新思维难以激发,不利于学生深度学习,内化学科知识,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通过以课代表、学习组长为核心的研学团队,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科需要、思维困境、个体差异,使议题的设计、活动的选择更有针对性、激思性、可操作性,进而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活动,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实现,个性成长。教师还需充分考虑学习小组的分配,既要关注小组间的同质化,促进组间的平等竞争;又要关注组内成员的异质性,实现组员的优势互补,便于合作、交流的开展。最后,教师还需健全公正、全方位的多元评价机制,既注重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又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能力提升的评价,以评价促反思、以评价促成长。只有构建“以生为本、师生共智”的研学团队,合理分配学习小组,健全公正、全方位的多元评价机制,才能有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现。
那么,如何构建“以生为本,师生共智”的研学团队,合理分配学习小组,健全公正、全方位的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二、 构建“以生为本,师生共智”的研学团队,搭建交流桥梁
(一)多种方式选择课代表、学习组长,组建班级学科研学团队
课代表、学习组长是协助教师增进师生交流,了解学生需求,反馈学习情况,推进学科学习,引领同学共同参与班级学科学习活动主要组织者之一。一名优秀的课代表、学习组长应该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个人道德、较强的工作能力、正确的角色定位、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课代表、学科组长的确定,应打破传统的班主任、教师委派的方式,采取多种方式选择课代表、学习组长,如教师推荐、个人竞职演讲、学生民主选举。
1. 教师推荐
教师可结合学生个人综合素养、学科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工作态度及能力等方面,通过个别交流或集中恳谈等方式,了解他们的意向,确立课代表、学习组长的推荐名单。
2. 个人竞职演讲
班主任、教师委派的课代表、学习组长,可能受制于学习能力、工作态度、个人爱好等方面,导致在研学活动中无法有效履行职责,影响学科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开展。因此,为有效推进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本学科的兴趣爱好、自身工作能力、过往经历、未来规划等主动参与到研学团队的竞选活动。通过参与竞选,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展现担当精神。
3. 学生民主选举
教师将候选人名单公示,个人竞职演讲后,学生依据候选人的平时表现、竞职演讲等,结合个人想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教师安排第三方组织唱票,确立课代表、学习组长人选。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当选人的兴趣爱好、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对课代表、学习组长的职务进行微调。最终形成以课代表、学习组长为核心的班级内学科研学团队。开展班级内学科学习的作业检查、课堂活动、学困汇总、教学进度,引领班级内本学科学习活动。
(二)建立课代表、学习组长定期培训、测评机制
课代表、学习组长作为班级内学科研学团队的核心成员,他们也是“未完成”人。因此,受个人能力、情绪变化、人际关系、学习情况等不确定影响,在履行职责时,可能存在诸多问题、出现各类矛盾。这就需要教师针对研学团队成员的学习能力、工作态度、信息整合能力等定期开展培训。培训不仅能提升团队成员的学科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团队配合能力,获取更真实、有效、有差异性的学习信息,使议题选择更有针对性、激趣性,使课堂活动更有差异性、可操作性,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效提升学生反思、创新思维,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教师需要定期组织团队成员的测评活动,了解学生对团队成员的认可度,便于动态调整课代表、学习组长,有效化解团队成员与学生间的矛盾。
1. 定期开展周、月研学团队交流活动,加强教师对课代表、学习组长工作培训、指导
教师可以以周、月为单位,定期组织课代表、学习组长进行交流,动态了解班级学科学习情况;合理安排教学重难点、议题难度;平衡学习小组间关系、组内成员发展状况;缓解学生心理波动、竞争压力等多方面。教师还可以针对班级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如调动学生对本学科学习兴趣;发挥组内成员间的个体差异,形成良性互助机制;规范本学科作业检查、评价,提高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建立学科学困生的跟踪纠错;协调学科之间时间安排,实现“1+1>2”的整体效果等。
2. 开展学生针对课代表、学习组长的定期测评,化解学科研学团队与学生间矛盾
课代表、学习组长在学科研学活动中,部分成员个人优越感过强,工作能力不足,导致处理问题方式简单化、小团体意识过强等。这些行为容易产生学科研学团队成员与学生间的矛盾,不利于教师通过研学团队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也不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实现。为此,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对课代表、学习组长进行测评。通过测评,使学生对研学团队成员的不满及时得到宣泄,研学团队成员及时调整工作方式,有效减少学生与研学团队成员间产生矛盾的概率,做好师生间的桥梁,推进研学活动,也有利于教师及时进行评价。对学生普遍认可的成员进行表扬、激励,被认可的成员能在活动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认同感、成就感、归属感,将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班级学科研学活动中。而对存在较大意见的研学团队成员,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对成员工作能力不足,活动中工作方式单一、机械,但工作态度端正。处理结果相对公平、公正的,教师可以通过方法指导、策略建议、行为纠正等方式进一步规范成员的学科研学行为;对在学科研学活动中明显存在明显问题,且改进意识不强,学生意见较大的成员,教师应该及时调整,避免产生更大矛盾。
(三)以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方式,共商共定学科学习规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构建“以生为本,师生共智”的班级研学团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结合学科课程标准、核心素养、高考评价体系,学校的学科时间安排,以及学生学习特点、成长需求,制定属于学生的、属于班级独有的学科学习规章。这是推进班级学科研学活动的行动指南。目前,班级学科学习规章的制定更多是纸上谈兵。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科学习规章对学科教学活动重要性;或者照搬网上已有的学科学习规章,没有真实反映学情、生情、班情,导致学生在执行过程中有诸多意见,研学团队成员在执行中存在诸多困难。班级学科学习规章的制定应在教师深研“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年级的学科总体安排,学科发展的学年规划,再通过研学团队的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小组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学科学习实际,组织学生与研学团队成员共同起草学科学习规章草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讨论、提出意见,最终形成班级内学科学习规章。这种由全体学生参与,符合学生个性需求,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学习规章,在落实过程中更加高效、透明;研学团队成员在执行过程中更加公平、公正;学生在遵守过程中更加自觉、主动,与学科教学发展产生良性的互动。
三、 构建小组合作共智共享模式,让学生走到学科教学的前沿
“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呼唤学生走到学科教学的前沿,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培育学生学科素养,提升反思、创新思维,实现深度学习。
小组合作共智共享模式的构建,有利于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成为学科的引领者;有利于师生和谐平等关系的持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提升学生反思、创新思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现;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利于立德树人学科任务的落地生根;有利于学生从他学向自学、互学方向转变。
小组合作共智共享模式的构建,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合理的分组有利于实现学科学习的自主化和民主化。首先,教师制定学习组长选拔标准,比如参选人员的学科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素质修养和学习品格等方面,由全班同学进行投票选举学习组长。教师组织当选的学习组长进行就职演讲,通过演讲活动,可以使学习组长既能感受到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又能感受到责任感、使命感。然后,通过学生申请、组长选择,并结合学习能力、参与意识、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交叉分组。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考虑到班级内各组间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同质化,实现小组间良性竞争;又可以充分考虑到学习小组内不同成员间的个体差异、学习互补、实现学习小组内人员搭配的异质化,使小组内部成员间互相帮助、协同提高。
四、 健全公正、全方位的多元评价机制,助推学科素养培育
公正、全方位的多元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培育、深度学习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公正、全方位的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合作、交流、分享、展示的积极性,强化组员合作共治共享效力,提高班级研学团队运行效率。
首先,评价机制应注重在评价个人或小组时,考虑到小组成员、小组间在合作中的不同特点、不同表现,采取不同的评价角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改变过去单纯依据个人学习成绩或纪律表现进行定性、定量评价的原则,采取定性、定量、因果、功能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