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统计专业硕士教学案例建设与评价系统研究
作者: 刘燕 冯三营
摘 要:随着我国应用统计专业的快速发展,应用统计专业硕士的培养需要改进和完善原有的培养模式、优化教学方法,为各行业培养高层次的应用统计专业人才。教学案例建设有助于应用统计专业硕士课程建设、教学案例的内容设计和效果评价的研究,可以大幅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该文构造一个新的教学案例评价系统,包括4个教学环节,15个评价指标,通过对教学案例评价系统的构建和评价指标的权重估计,可以进一步探讨教学案例评价方法,筛选优秀的教学案例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应用统计专业;教学案例;层次分析法;评价系统;评价指标权重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6-0013-05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pplied statistics in our country,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in applied statistics needs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original training mode, optimize teaching methods, and train high-level applied statistics professionals for various industr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ases is beneficia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aster courses in applied statistics, and the research of content design and effect evaluation of teaching case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overall teaching level.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new teaching case evaluation system, including 4 teaching links and 15 evaluation indicator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case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weight estimation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we can further explore the teaching case evaluation method and select excellent teaching cases for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 applied statistics major; teaching case; analytichierarchy process; evaluation system; the weight of evaluation indexes
应用统计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统计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专长,能够从事统计调查咨询、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和信息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应用统计专门人才。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了系统的《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24年修订)》[1]和《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对培养目标及各培养环节给出了具体规范与详细的说明。近些年应用统计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问题成为研究热点。张波[2]、张彩虹等[3-4]对应用统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完善了应用统计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主要问题。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应用统计学专业非常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张涛等[5]、古家虹等[6]对应用统计专业硕士的实践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探讨。
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对各课程的教学水平和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是教学过程系统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高校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应始终伴随着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对教学效果评价的方法开展研究[7-10]。应用统计专业教学评价的研究也是应用统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 教学案例建设的意义和发展
应用统计专业的优秀的教学案例可以更好地将涉及的统计问题揭露出来,也可以更深入地分析实务应用问题,理清统计学原理和知识系统,突破解决实务统计应用的难题。应用统计专业硕士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特色,不能局限于原有的基础知识原理教学当中,课程设计亟待完善,需要更多的统计原理与应用实务的融合、教学思想和方式的改革,而教学案例建设正是应用统计专业硕士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方法,教学案例可以提升应用统计专业整体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案例的建设和发展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提升团队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同时聘请校外指导教师,理论与实务结合提升教学案例的质量。逐步形成系统地提升教学案例质量的途径和方法,从紧抓案例背景、主要技术方法、应用能力培养、教师协同教学、教师培训、实务专家指导、教学平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八个主要工作方向入手,具体措施和手段如图1所示。
第二,结合金融实务工作,重视案例背景和案例的典型性,设计应用统计实务教学案例,丰富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实施多元化案例教学。整理教学案例的内容和细节,编写较为完备的教学案例集,以便各课程教师和研究生相互参考交流。
第三,构建共享课程资源,建立主要核心课程教学案例资源共享平台,加强教学环境建设,推动教学改革和发展,精选优秀教学案例并在教学平台中应用和推广。研究教学案例在应用统计专业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对教学效果进行系统的评测,探讨优秀教学案例经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二 教学案例建设的主要内容
教学案例的建设需要教师对教学案例的设计认真谨慎,在团队教师合作共同备课时对案例内容反复探讨,以求案例的内容更加符合实践工作情况,案例的材料丰富、实务数据的收集得详实,课堂形式灵活,更容易被研究生接受和喜欢。根据教改实际情况,确定每一个阶段的讨论主题,围绕实务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和新的技术方法,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应用经验的总结,使教学案例内容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价值。并且在设计这些教学案例内容时,注重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的培训和应用。教学案例设计时可以采用下面的内容框架。 第一,案例背景介绍。通过教学案例的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背景,以及解决和分析此问题的意义,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问题的场景。例如在教学案例“生命表基本原理及应用”中,从我国人口普查的情况出发,分析我国定期进行人口普查和分析人口结构的意义,收集主要指标数据,通过数据的整理,让学生了解构建生命表的方法和作用。在此背景的基础上讲解生命表的基本函数和应用技术。
第二,明确教学案例的学习目标。明确地给出研究生在教学案例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方法,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实践作业。利用教学案例中的真实实务相关数据,运用课程中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构建应用统计模型。并且能够实现利用这些统计模型做统计分析,读懂统计数据、分析图表中特征,理解其中统计指标的实践意义,根据所得的统计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探讨问题的解决效果。
第三,收集案例的数据和实践工作相关的资料,并且整理收集的数据文件,标识其中的变量的实践含义和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提供给研究生数据处理的思路和方向,以及适合使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同时可以给出实务工作的基本程序介绍,以及相关的实务操作方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让研究生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和原理,真正认识社会和金融经济环境。例如时间序列分析课程中教学案例“平均气温序列建模”,针对大量的气温数据,从中总结气温数据变化的规律,使用ARMA模型建模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第四,教学中引导研究生在学习课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和解决的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更宽广的创新空间。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学案例中数据收集及相关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各种分析方法使用的具体过程和效果的讨论。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对研究生的思想素质教育,融入思政元素,帮助研究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教学案例评价的作用和体系构建
教学案例效果评价是对教学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价结果,以便于总结教学案例各项工作环节的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体现了教学目的达到的程度和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影响。教学效果评价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学案例的管理作用。教学案例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主要部分,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给予合适的评价,同时评价所得的结果也可以反馈给授课教师,以便于教师根据这些反馈的信息更准确把握教学工作的实施效果。
第二,教学案例的调整作用。教学案例的实践效果的评价,能够帮助授课教师掌握教学过程的主要问题。教学设计也可以及时进行调整,保持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根据不足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保持教学案例的逐步完善,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第三,教学案例的发展作用。教学案例的评价有助于优秀教学案例的涌现和推广。通过教学案例的评价,可以突显优秀教学案例的特征,授课教师就可以借鉴优秀教学案例的工作重点和主要特征,促进任课教师改进对应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教学案例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础,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合理、完善,要考虑教学案例本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统一。同时,要充分考虑评价能否准确地反映任课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和思想,实现教学中师生的协同发展。评价指标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减少影响评价结果的主观成分,正确评价教学案例的教学实施情况,有助于任课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教学案例的实施过程,可以将教学案例评价体系分为下面四个主要环节,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应用统计专业教学案例评价系统结构图
(一) 课程设计
教学案例的课程设计是对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安排。每个教学案例的设计需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对教学案例内容进行有序的安排,并且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流程。主要包括4个评价指标:统计应用背景、主要原理内容安排(难度、技术性、应用型)、数据质量和充分备课(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完备)。
(二)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案例的课堂实施过程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一般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5个主要评价指标:基本原理的理解、统计方法掌握程度、学生融入课堂情况、应用能力的锻炼和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和启发。
(三) 课程实验
应用统计专业硕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统计方法应用的课程实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将课程实验单列为评价体系的主要环节。评价课程实验环节的效果通常使用实验的意义、应用统计方法的实现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调整3个指标进行评价。
(四) 课后作业
课后的练习和课后对实验中统计方法的个人实现和分析,是锻炼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应用统计专业硕士课后作业环节的评价主要包括课后练习作业、实验报告、阶段性习题集3个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