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自然教育“三式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黄滢 彭恬怡
摘 要:随着自然教育在高校实践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逐渐上升,高校开始将乡村作为实践基地开展自然教育教学,校村协作共同开展自然教育是助推教学模式多向提升、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该文基于乡村自然特质,以实践为总体轴心,以高校学生为受众主体,构建联动式课程准备、多元式实践教学以及延展式评价参量为内涵的“三式一体”乡村自然教育教学模式,并以高淳茗鑫家庭农场为设计实例展开验证。该三方渗透、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为乡村家庭农场开展自然教育构建典范样板,打破乡村范畴内的教育壁垒,进一步为自然教育教学前路肃清障碍。
关键词:自然教育;教学模式;乡村振兴;三式一体;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6-0104-06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rise of nature education in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gun to take the countryside as a practice base to carry out nature education teaching. Nature education is the primary node for reconstru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the countryside is the front line for nature education. Collabo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villages to carry out nature education is a key move to promote the multi-directional enhancement of the teaching mode and realize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Based on the natural qualities of the countryside, with practice as the overall axis and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main audience, we constructed a "three-in-one" rural nature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with the connotations of linked curriculum preparation, diversified practical teaching and extended evaluation parameters, and validated it with the Gaochun Mingxin Family Farm as a design example. This tripartite penetration and organic integr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will build an exemplary model for rural family farms to carry out nature education, break down the educational barriers in the countryside, and further clear the obstacles for nature education teaching.
Keywords: nature education; pedagogical model; rural revitalization; a "three-in-one" rural nature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higher education
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于如何在乡村开展自然教育、助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探讨愈发火热。2023年中国自然教育大会首次发布《2023—2035全国自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35年,结合我国自然资源及不同地域文化在全国打造10 000个高标准的自然教育示范点;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强调,在高校中构建耕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场所、发挥耕读教育育人功能。而乡村作为开展自然教育示范点的首选地,能够最大限度将教育与自然结合,增加乡村教育的活动内容与互动形式,助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顺应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大高校理应以乡村为实践基地,拓展教育教学场所,全面增加自然教育类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自然素养与实践水平,以培养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优秀人才。基于此,本文立足高校实践教学改革视角,提出联动式课程准备、多元式实践教学以及延展式评价参量的“三式一体”乡村自然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并以实例对该模式开展可行性验证,期望丰富乡村教育资源,提升乡村教育水平,推进乡村自然教育教学合理科学衍化。
一 高校开展乡村自然教育的现状
(一) 必要性
1 开展乡村自然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皆备人才的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性,而自然教育作为一种多学科交叉的教育方式,符合新时代国家对于培育时代新型人才的需求[1]。高校通过在乡村中开展自然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更为顺利地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并热爱自然,进而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德智体美劳皆备的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 开展乡村自然教育是构建高校教育发展新格局的支撑
高校作为一座强大的人才资源储备库,具备雄厚的科技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文化能力。在高校中开展自然教育,理论知识结合实践课程,能够充盈实践课程中的自然教育元素,最大限度发挥理论优势,并将此优势与社会实践相关联,转变教学方式,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交融协同,助推校园文化建设,构建自然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3 开展乡村自然教育是激励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而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开拓进取服务社会的伟大历史使命。对大学生而言,在乡村场域内开展的自然教育能够提升其审美品味与文化修养、塑造健全健康的生命品格[2]。同时,通过自然教育的开展,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走进乡村、亲近自然,体会乡村特有的自然价值,提升其自然素养与实践能力,唤醒其对于乡村的认同感与服务乡村的责任感,进而促使其自发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二) 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计划有失严谨
现今有关自然教育的教学模式大多针对中小学生开展,而专门面向高校学生所开展的自然教育实践课程较少,且普遍存在场地自然资源充沛但教育工作难以开展的问题,究其根本是目前并未搭建出一套规范合理的、适用于高校学生所处阶段的自然教育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以高校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设计,也就不能保证自然教育功能的有效实施。
2 实践环节落地性欠缺
由于现阶段自然教育开展过程中难以兼顾“自然”与“教育”,大多针对高校学生进行的自然教育偏向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导致自然教育一直处于理论层面,且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与针对性,致使真正的实践环节无法落地。
3 评价指标单一
当今自然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大多与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相似,过分关注对学生与教师的考核与评估,而通常对教学课程自身评价视而不见。这种抛开课程本身价值谈论学生成绩与教师绩效的单一的评价指标,无法真正对教学模式起到推进和完善作用。
二 基于“三式一体”的乡村自然教育教学模式解析
“三式一体”是以乡村为场域构建出的一种注重实践课程的自然教育教学模式。具体说来,就是由以群体为团组的联动式课程准备、以交互为导向的多元式实践教学和以反馈为驱动的延展式评价参量三方渗透、有机融合而成的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致力于系统性增强大学生对自然的认知与理解,培养其自然素养与实践创新的能力,将自然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自然教育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
“三式一体”自然教育教学模式将整个教学流程划分为三梯度,即前期准备—中期实践—后期评价+反思。在前期准备中,需要综合考虑教育目标、设计原则、课件主题等多方面因素;在中期实践时,需要立足大学生学习需求与乡村教育目标,制定针对性课程内容,并采用多元化授课形式;在后期评价上,需设置合理的评价机制以确保教学效果达成(图1)。
(一) 联动式课程准备——以群体为团组
1 联动式课程准备内涵
联动式课程准备是指在课前准备阶段由师师、师生、生生间进行的联动备课方式,即“集体备课+师生交流+团队互动”[3]。这种适用于高校自然教育课程的联动式备课模式强调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在符合自然教育课程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征询学生对实践内容的意愿并将其纳入到课程规划中,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所说的“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打造“选定主题—自主备课—集体商讨—模拟问题”的集体备课制度,先由一位教师独立撰写教案,期间可由负责其他自然教育主题的教师进行内容增改,保障实践教学专业性与多样化;而后负责同一主题的教师集体商讨课程的推进与落实相关问题,并对可能面临的突发情况提出应急预案。这种教师间的联动备课制度能实现多类别活动主题交互,有效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自然教育理论水平,并拓宽自然教育的课程思路。
备课结束后,将自然教育课程教案发至学生端,以学生意愿为第一参照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改动,在保证课程定位不偏离自然教育总目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通过师生交互激发学生实践主观能动性,确保实践过程顺利推进,顺应自然教育总目标。
课程开始前,根据自然教育教案中不同项目实行“团队合作实践制”,通过学生自由组队完成相应自然教育实践任务。团队成员通过互动进行课前准备与交流,提前商讨实践任务分工。这种课前团队互动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团队精神,提升其组织沟通能力与发散性思维,营造积极向上的自然教育实践情境。
2 联动式备课原则
在联动式备课过程中,教师需遵循“体验参与、多维发展、系统评估、可持续”四种原则对实践课程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增添体验型自然教育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与探索精神;遵循多维发展的原则设计课程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信念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力求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带动社会进步[5];建立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明确课程评估目标,以保障全流程的顺利推进与评价机制的正常运行;此外,自然教育实践课程需遵循生态系统与自然规律,以实际行动支持可持续发展。
(二) 多元式实践教学——以交互为导向
1 多元式实践教学内涵
中期实践环节采用线上平台与线下基地交互、自然体验与知识获取交互、现实场景与VR技术交互的复合型多元式实践模式,是适用于高校大学生发展阶段的、区别于传统户外教育的、有利于打造品牌亮点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