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陈方煜

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0

摘  要:随着健康中国的推进,社会对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然而在体育专业人才发展中不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就业难等现象凸显出来。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体育专业人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就业形势严峻、与社会发展难适应、用人机制不健全以及缺乏实践育人平台等问题。从而提出科学选材、明确培养目标、建立应用型教师团队、搭建实践育人平台的培养模式,旨在为高校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健康中国;高校;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6-0160-0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y China, the demand for applied sports talents is increasing gradually, however, it is not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difficult to find employment. In this paper,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survey,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professional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status quo,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seriou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employment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and the lack of practical education platform.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raining mode of scientific selection, clear training goal, establishment of applied teachers team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platfor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healthy China; universities; major in sports;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并对人民健康问题进行了战略部署,同时将人民健康问题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1]。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实现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最基础的工作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专业的学生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力量,不仅助力全民树立健康理念,提升健康水平,更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建设者。当前,在国家政策和时代需求的双驱动力影响下,迎来了新的发展热潮,急需一大批高水平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助力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转变。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体育专业如何坐上这趟时代发展的顺风车,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体育人才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  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一)  时代的发展对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需求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健康问题,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推进,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关系人民健康的长远问题,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也使得健康服务人群形成一大缺口。在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进程中,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日益增长,而社会发展提供的体育资源供不应求,成为国家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矛盾[2]。助力健康中国和建设体育强国无疑需要强大的体育人才作为基础力量,新时代对体育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看其掌握了多少体育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利用掌握的知识创造多少价值,能够为社会的发展与体育事业的建设提供更多动力。为此,在科学发展观与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导下,培养应用型体育人才,为时代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助力体育强国的建设。

(二)  就业发展不理想迫切需要人才转型

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带来了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就业难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3]。而高校体育专业传统的培养模式使得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面窄,对口岗位稀缺的现实情况。体育大国转向体育强国的进程中,体育工作的重心已经由竞技体育转为大众体育,同时研究型体育人才的需求逐渐减少,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加,使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呈现金字塔状分布。随着时代的发展与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呈现出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变,逐渐凸显出来的是人才培养问题。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结构质同化、培养定位偏学术型,同时受传统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定位等因素的影响,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科研水平、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并没有达到时代发展所期望的水平,不仅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难以解决,还使得用人单位难以招聘到所期待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基于此,高校体育专业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转变培养方向,着眼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为助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以360名2023年体育专业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以“体育应用型人才”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进行搜索,查阅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为研究提供相应理论依据。②实地考察法。实地考察广西省7所开设体育专业的高校,并与调研学校的学生与教师进行近距离交流,了解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真实情况。③问卷调查法。设计《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调查问卷》,于2023年7月至8月,以广西省7所开设体育专业高校2023年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341份,回收率为94.7%,其中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为86.5%。④数理统计法。将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三  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  生源扩招,就业形式严峻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加,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普及化的阶段[4]。随着高校体育专业的不断扩招,生源逐渐从体校、体工队等运动技能较高的运动员转化为普通高中体育生,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运动基础,只是因为文化成绩难以考入理想大学,利用体育专业为跳板经过短期的训练以体育生身份进入高校,这就出现了高校体育专业的部分学生文化水平与运动技能普遍下滑的情况[5]。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360名应届毕业生中18人选择继续深造,占5%。22.8%的毕业生从事体育相关专业的工作,47.5%的毕业生从事非体育专业的工作,还有24.7%的毕业生暂时没找到工作。体育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加,部分毕业生在运动经历和专业水平方面没有占据有利要素,在逐年增加的毕业大军中没有占据有利地位,使得就业质量下降[6],甚至很多体育专业毕业生只能选择转行或者从事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他们可能成为销售员、保安等职位,并不能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二)  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与社会发展难适应

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的建构需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引领,提升专业课程体系水平。由表1可知,在调查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时,有关课程与教学方面的得分并不高(N为调查毕业生的人数)。目前多数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目标不明确,学校在专业课程体系建构过程中,一方面,没能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明确、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体系[7];另一方面,没有开展本行业的调研工作,未能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未能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与课程体系相融合,造成了学生对体育应用型人才认识不足、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素养与创新能力。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目标未能明确化,缺乏实践教学的探索,课程的教学任务设置不合理,缺乏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难以培养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  用人机制不健全,缺乏应用型教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师队伍建设之路。通过调查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师数量的不断增加,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出现了不合理之处。一方面,出现了结构失衡的现象,基础性学科与研究型教师数量充足,而交叉学科与应用型教师出现较大缺口;另一方面,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应用型理念的培养,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不符[8]。教师队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之一,不仅直接关系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也关系着未来行业的发展质量。而当下教师的内在素养有待提升,教师的内在素养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动力,需要不断提升教师内在素养,建设符合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教师队伍。

(四)  实践表面化,缺乏实践育人平台

随着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的建设,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素质要求变得更加全面,这就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虽然部分高校十分重视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培养,但受传统教育理念以及学校资源的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尽人意。在对实践教学与实习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中发现,14.4%的毕业生觉得实践教学较多,32.8%的毕业生认为实践教学次数一般,43.9%的毕业生表示实践课较少,还有8.9%的毕业生表示没有上过实践课。23.6%的毕业生表示实习由学校统一安排,25.8%的毕业生表示需要自行解决实习的问题,另外50.6%的毕业生表示实习期间学校不做要求与管理,实习期结束只需上交实习证明即可,这不免造成“假实习”的情况。可以看出,毕业生对实践教学与实习效果的评价分数比较低。一方面,教育理念的滞后,只重视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现状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发展;另一方面,缺乏具有专业特性的实践育人平台,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不能做到学以致用,使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10]。最后,实践教学平台缺乏整体规划,不能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到可持续发展。

四  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针对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基于目标导向及产教融合思想,从应用型人才科学选材、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和多方面保障等方面出发,对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可利用资源,构建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一)  科学选材,把好人才进口关

广义的体育人才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随着时代的需求,研究型体育人才的需求量相对减少,应用型体育人才的需求量增加。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成为大学生的门槛越来越低,招生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起点,招生政策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效果。体育专业学生作为强大的体育力量,在录取时需要文化与专业双上线,计算综合成绩,继而择优录取。一方面,高考分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并不能全面展示学生的真实水平;另一方面,高中体育生在训练中很容易出现身体损伤,一旦出现损伤,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那么如果只将结果性评价纳入高考选拔标准,并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情况。为此,在招生计划设置时,首先要打破“高分论”的思想禁锢,一考定终身的单一评价手段并不能全面反映出考生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所以应充分考虑体育应用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设置多元化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把好进口关,将真正具有体育特长、文化优秀、敢于拼搏、全方面发展的学生吸收到体育系统中来,做到优化生源质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选择自身适合的专业方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采用多元化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其次,要不断加大高校自主招生规模,设置公开透明的自主招生制度,招生不能仅仅是招生办的事,需要体育专业资深教授与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打通多元化入学通道,建立多样化选拔方式,设置综合评价模式,科学选材促进体育事业新的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