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机制研究及实践
作者: 阴妍 鲍久圣 刘同冈 马驰 李玥锋 黄丛光
摘 要:该文调研总结当前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机制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提出开展高校与企业实质性合作、健全导师队伍遴选和考察标准、促进校内外导师合作等改进措施。在中国矿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实践,并在科研成果、薪资待遇、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研究结果可为真正落实校内外双导师制度、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双导师;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6-0164-04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summarizes the common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dual mentor training mechanism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proposes improvement measures such as conducting substan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mproving the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of mentor teams, and promoting cooperation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mentors. It carries out a joint training practice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and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in research achievements, salary treatment, teaching method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ruly implementing the dual mentor system within and outside the school,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training.
Keywords: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double tutors;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 and enterprise; training mechanism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各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应用型人才需求比例已明显高于学术型人才[1-2]。国家为了能够培养足够多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满足各个行业对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我国对传统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进行了优化改革[3],在招生方面由之前的学术型为主逐渐转变为以专业型为主,专业型硕士的招生比例不断扩大。然而,大部分高校对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没有太大的区别,仍用培养学术型学生的方式培养专业型学生,没有脱离传统的教育模式[4-5],缺少完善的培养制度和实践教学,严重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研究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机制,有利于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 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研究生的培养存在教学方式单一、说教性太强、缺少足够的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等问题[6],且现在仍采用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相关的培养方式,忽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最重要的工程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然而,目前的导师队伍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缺少一定的经验,因此建立了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模式[7-8]。
如图1所示,在该模式下校内导师对学生的培养起到主要的指导作用、校外导师对学生的培养起到辅助的作用。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研学术、课题指导和毕业论文等[9]。在课程学习上要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选择,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有足够的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实操动手能力,真正实现把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有机结合。校外导师由相关领域内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担任,主要负责研究生的技能培训及实践指导。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校内外导师的不同优势、资源互补,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图1 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模式示意图
二 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机制现状及问题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由本科毕业生组成,这些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只有在学校安排的实践课程中才会进行一些相关实践,平时很少有动手实践的机会,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所以为了实现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就需要高校必须拥有一个具备丰富经验和技能的导师队伍。而研究生的指导老师都具备很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但是缺少足够的实操经验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操技巧;另一方面,应用型导师的队伍较为弱小,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导师分配也不合理。在此背景下,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模式应运而生[10]。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给出了明确规定,要求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要有足够的实践时间与实践学分。例如,中国矿业大学明确规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要有不少于1年的专业实践阶段,并且实践考核得分不能低于16个学分。这充分体现了校外实践的重要性以及校外导师的必要性。虽然许多高校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实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但是在落实推进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方面,现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机制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不足,也会遇到许多问题与困难,但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得到改善与健全。另一方面,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相关方面的研究生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双导师制度不能够真正的落实,使校内外双导师制度的推行工作举步维艰。具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校外导师形同虚设
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对传统的研究生培养结构进行改革,扩大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并推行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机制。但是,各高校潜意识里并不重视校外导师团队,认为被聘请的校外导师只是作为一种兼职。学校缺乏对校外导师队伍的建设与资金投入,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校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期间对学生的课程教学、现场实践、评价考核等教学环节中的实际参与较少,甚至根本没有参与,使得校外导师制度名存实亡,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二) 校内外导师遴选困难
目前,各高校对于研究生校内导师的遴选一般只对职称和论文发表的数量、质量有明确的规定,缺乏对其实践经历、产业背景、处理工程问题能力的考察与要求,无法将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培养需求进行结合。而且,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老师的遴选要求缺少明确的规定,通常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的条件进行遴选,无法满足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另外,在校外导师的遴选方面,一般只有一些定性且宽泛的要求,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以及实践要求。此外,高校对于校外导师团队的选择往往是依靠校内导师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缺乏制度约束力,进而增加了校外导师的遴选难度与质量。
(三) 校内外导师之间缺少合作与交流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机制需要校内外导师进行协作,且应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及时交流沟通,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但是,多数高校的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缺少充分的沟通与合作,在培养研究生的任务与环节上没有明确的分工。多数校外导师仅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临时指导,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校外导师并不参与,缺乏长久性和规划性;甚至有的校外导师只是挂名,并不实际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任何环节,与校内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甚少,最终导致出现校内导师对学生的实践内容及实践情况不了解、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校内情况也不关注的情况。
三 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机制改进措施
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机制及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增加高校对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机制的重视程度,开展高校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共同制定合理可行的研究生培养计划。高校需要充分认识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发展大趋势,并加大建设校外导师团队的力度与资金投入,加大开放式办学的力度,了解合作单位的发展需求,有目标地培养研究生。只有这样合作单位才能充分地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更愿意积极主动地加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及理论指导,将学生所掌握的书面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还能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与动手能力。高校也要重视合作单位关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建议,保证高校所培养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提升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健全导师队伍的遴选、管理以及考察等评价标准[8]。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团队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一定的工程能力。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导师团队进行相关的校内外培训来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及更加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保证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与培养需求有机结合。对于校外导师的遴选也要做出明确的规定,根据不同的专业及研究方向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在具体实施中可适当合理地进行调整。建立切实可行的薪酬补贴、奖励等激励方式,激发校外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高校加强对导师队伍的监管工作,保证校内导师在培养学生时不松懈,能够及时地提供指导,明确学生的研究方向;保障校外导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培养方案,做好指导工作,杜绝挂名不指导现象。
真正落实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机制,就需要校内外导师的通力合作。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既要共同参与每个环节也要有各自的分工和侧重。如图1所示,校内外导师分别负责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践,不仅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水平,积累了工作经验,还切身领会了知识用于实践时需灵活变通的道理。校内外导师也可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为载体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校外导师能够根据自己所在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利用企业委托科研项目作为学生的研究课题,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作为纽带,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最终实现高校、企业、研究生三方共赢。
四 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
中国矿业大学作为一所行业型高水平大学,历来注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机制的作用,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培养要求与工作规定。根据学校相关要求,笔者在机械工程专业开展了多年的专业型硕士培养实践,具体做法包括:①为每位专业学位研究生都安排校外导师进行指导,且所选择的校外导师均是已经合作多年、具有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与高超技能的高级工程师;②学生的培养计划均是通过校内外导师充分交流后共同决定的,从源头上避免了在学生培养工作上出现观点不同和意见不一的情况;③学生所研究的课题与校外导师所擅长的领域相符,保障了校外导师能够对学生的研究内容提供充分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