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能促进共同富裕吗?
作者: 方泽强 余庆兰摘 要 职业教育促进共同富裕既有确定性,也有不确定性。一方面,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科技研发和文化浸润直接或间接促进共同富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通过上述途径也不必然促进共同富裕,接受职业教育的民众是否实现共同富裕受职业分类、主观感受等因素影响,职业教育科技研发能力不理想制约了生产力提升从而影响共同富裕,职业教育在塑造和引领优秀社会风气方面存在瑕疵阻碍了共同富裕。辩证认识该命题才是一种理性的认知和行为,而非过分强调或突出“能促进”的方面,而无视或遮蔽“不必然促进”的方面。今后,推动职业教育促进共同富裕从不确定性向可能性方面转化,应深化劳动力市场和职业教育改革;强化职业教育科技研发与创新能力建设;推动职业教育观念重塑和文化建设。
关键词 职业教育;共同富裕;文化浸润;科技研发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9-0007-06
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十四五”时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由此开始,共同富裕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已形成一批研究成果[2],但仍存在进一步深化讨论和系统认知的空间:职业教育促进共同富裕在理论上通过何种方式方法?在现实中是否必然实现?如果必然,如何改进?如果不然,又如何应对?上述问题属于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硬币的一面”:职业教育可以促进共同富裕
对于职业教育促进共同富裕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两个方面,涉及个体和国家(社会)两个层面。如:职业教育将更好地助力“人人成才梦”“区域发展梦”和“技能强国梦”[3];职业教育通过人才培养、传承技术技能、促创业稳就业来促进社会共同富裕[4];共同富裕要求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度,职业教育能够使受教育者感受动手与实践带来的精神世界满足[5]。如果用“奥卡姆剃刀”(意指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对已有繁多的观点作梳理并精炼相关话语,就会发现:职业教育促进共同富裕主要是通过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途径实现的。当然,也可通过其他途径实现,如社会途径——通过改善收入分配来促进共同富裕。本文主要关注经济、科技和文化三种途径。
(一)经济途径:职业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促进共同富裕
一般来说,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的职能。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教育都具有经济功能。前者在于年轻一代依靠教育获得技能和知识,以延续生活;后者在于国家(社会)通过教育教化民众,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对教育经济价值的追求在古代体现为“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建国军民,教学为先”的描述,在现代则体现为“教育能够富民强国”的刻画。就职业教育而言,民众接受了职业教育,至少能获得一技之长,由此获得生存和致富的经济意义。同时,也形成群体效应,壮大国家的人力资源规模,促进经济发展。近几十年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辉煌成绩,“职教一人、就业一个、富裕一家”成为教育扶贫的有效经验。大数据研究也表明:职业教育对“共同”和“富裕”两个维度均有正向影响,前者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等,后者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等[6]。据统计,我国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居民有5.6亿人,月收入在1000~5000元的居民有6.9亿人,90%以上的居民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7]。如果这些人能接受职业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对个人和国家都有利,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能性就很高。因为人力资本水平差异是导致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8],而良好的教育可以提高人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提高摆脱贫困的能力[9]。相反,如果不接受职业教育或没有受过教育,就无法成为拥有人力资本的人,共同致富就不太可能或比较难实现。就上述而言,职业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本、促进民众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
(二)科技途径:职业教育通过科技研发促进共同富裕
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共同富裕的根基所在。在封建王朝时期,科技不受重视,科举制也不重视选拔科技人才,加之缺乏体制化的职业教育与科技体系,导致生产力受限、物资匮乏。即便有“天下为公”等共存共荣的思想,也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进入现代社会,科技成为生产力的关键引擎,其作用日益凸显。袁隆平院士实现超级稻平均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10],正是科技力量推动生产力飞跃的现实案例。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有望实现共同富裕,因为生产力快速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了经济条件[11]。国家倡议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其本质上是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12]。显然,职业教育可以赋能生产力提高。具体来说,人们可以通过职业教育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从而促进共同富裕。这在现实中有诸多例证。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复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具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这一模式不仅培育出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是促进了教育界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加速了产业升级和技术更迭,显著提升了社会物质生产能力。在日本,与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已经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式,从而显著提升经济效益[13],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生活富足水平。在我国,也正是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于科技创新的作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首轮实施将职业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绩效纳入评估体系,并且这一比重将持续增加[14]。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是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共同富裕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三)文化途径:职业教育通过文化浸润促进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树立优良的价值观念,为之提供精神动力。换言之,要创造一种优良的文化氛围。其中,对负能量和消极思想,如对平均主义思想抬头、淡化奋斗精神、滋生仇富心态、滋生投机致富[15]等能及时纠正和整改;对正能量和积极思想,如对“劳动者光荣”等能大力倡导。教育在这一点上的作用为人称赞,它是引导精神生活价值方向的重要活动,在价值观引领、涵养精神、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16]。职业教育通过树立优良风气让人们相信:职业教育培养的人也能成为成功者,能走上致富之路。一些研究者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大加赞叹,但往往对职业教育在德国社会中的价值塑造和文化影响作用未能深入研究。而在一定程度上,后者更为重要,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髓。职业教育在塑造“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职业教育使每个人都有出彩机会”的文化风气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17],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18],从而帮助民众实现共同富裕。可见,职业教育有利于营造好的价值风尚和社会文化,引导人们实现共同富裕。
二、“硬币的另一面”:职业教育不必然促进共同富裕
理论上职业教育能直接或间接促进共同富裕,但是,也有职业教育不必然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这一点却往往被一些研究者忽视。这种片面化认知会带来不可预料的负面影响。托马斯·索维尔指出,“无论我们找寻的目的地是什么,出发点总是当下……这意味着为了向我们的目的地前进,我们首先要了解的必定是与当前相关的事实”[19]。只有充分观察职业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事实”——既有正面,也有反面;既有可能性,也有非必然性,才能形成一种理性全面的认知并指导实践。
(一)职业教育通过育人途径并不必然促进共同富裕
一般认为,职业教育通过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共同富裕。在国家和社会层面的确如此,因为职业教育从整体上能够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促进经济增长。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基本能够得到共识或者共识大于分歧。但在个体层面,职业教育是否促进了共同富裕则具有不确定性:对有些人而言,的确促进了共同富裕;对于另一些人而言,则未必如此。首先,职业类别影响个体对职业教育成效的看法。在我国,职业分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者等十类[20]。国家和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等属于“好职业”,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等可能属于“坏职业”。“好职业”与“坏职业”是相对的,区别在于前者工资高、福利多,学习培训和被提升机会多,后者在这几方面均不如前者[21]。“好职业”与“坏职业”的划分反映的是职业的吸引力和回报差异。从理论上分析,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人,从事职业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产业工人等,并不属于“好职业”范畴。因此,对于将“白领”身份作为富裕标志的人来说,职业教育无法促进共同富裕;对于将“蓝领”视为追求的人来说,则会有相反看法。其次,参照标准与主观感受决定了个体对职业教育价值的认知。若以未受教育的群体为参照,职业学校毕业生即便从事“坏职业”,也可能感受到教育提升了他们的生活水准,减少了失业风险,从而认同职业教育能促进共同富裕的观点;如果参照对象变成接受过普通教育的同龄人,则可能持相反观点,因为普通教育毕业生在社会声誉、就业机会和收入方面通常享有更多优势。这在现实中不难找到证据。这样,他们对接受职业教育促进富裕及共同富裕持有不乐观感受。最后,家庭背景影响个体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如果学生来自中高产阶层,他们不会认同职业教育促进共同富裕,因为其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并不属于“好职业”;反之,来自社会底层的学生,则可能持相反结论,因为职业教育使其“有业可就,助其脱贫”。综上所述,可以形成如下判断:在个体层面,职业教育是否促进共同富裕要因人而异,职业教育通过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并不必然能促进共同富裕。
(二)职业教育通过科技途径并不必然促进共同富裕
尽管理论上职业教育能提升科技研发与创新水平,助推生产力提高,但从实际上看,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基础较弱,科技研发与创新能力不足,其提高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效果并非如人所愿。首先,师资水平较弱影响科技研发能力。师资是提高科技研发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从中职学校的师资看,多数是本科学历教师。据统计,2023年,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7085所,专任教师73.48万人,研究生学历比例仅占9.41%[22];在全国1547所职业专科学校中,多数高校中硕士学历教师是师资队伍主体。虽然以教师学历为标准来判断学校的科研能力不尽全面,但经验和常识均表明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该问题。总的来看,职业学校师资质量不优,研究水平整体不高,很难充分支撑起科技研发与创新的重任。其次,科研设施设备不充足制约科技研发能力。中职学校缺乏相应的设施设备;职业专科高校的设施设备相当大程度上只能满足教学需要,而难以满足科技研发需要,甚至有些高校认为该类学校无需开展科研工作;职业本科高校要开展科技研发与创新工作,但投入有限,科技设施设备难以满足科技研发与应用等标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校企深度合作孱弱阻碍科技研究能力。如果说基本理论研究可以依靠学校自身的话,那么,技术研发、产品改造等研究活动就需要依靠校企合作。近十多年来,政府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持续发力,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7年)、《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2018年)等文件,但主要难题仍未彻底解决,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在这一背景下,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科技研发和创新活动不温不火,呈现出“政府热、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以职业技术大学为例,高水平、高价值的科研专利缺乏;专利授权率和转化率不高;技术交易到款额很小;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不大[23]。就上述而言,职业教育的科技功能较弱,提升生产力能力不足,并不必然能促进共同富裕。
(三)职业教育通过文化途径并不必然促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