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幼儿的友情
作者: 李燕孩子的友情看得见
对幼儿来说,他们也许不会使用“友情”这样的抽象概念,而更多的是选择用一个或者一串孩子的名字或者交换礼物、分享饼干等具体行为,来表达自己对友谊的理解。在绘本故事《青蛙的画像》中,作家巧妙地采用为朋友画像的方式,将幼儿心中的“朋友”变得具体可感。
小老鼠拿着画笔准备给好朋友青蛙画像,送她一个“惊喜”。画像开始时,小老鼠想到好朋友的种种特征:扁扁的头、宽宽的嘴巴、又大又鼓的眼睛……可见她对朋友是熟悉和了解的。但以小老鼠的审美观来看,画像嘛,就要把对方画得美美的,所以必然要经过一番“艺术加工”,于是,小老鼠按照自己心中最美的模样,给青蛙的画像画上圆圆的脑袋、小小的嘴巴、苗条的身子、短短的腿、长长的尾巴……最终画成了完全不像青蛙的画像——但这绝对就是小老鼠心中朋友最美的模样呢!
可以说,在整个画像过程中,纯真可爱的小老鼠加入自己对友情的自我理解和审美表达,从而画出令成年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而这也正是整个绘本最有爱、最有趣的地方,因为我们深知,在这幅最不像的“画像”中包含小老鼠对“朋友”的感知和理解。我们和青蛙一样,感受到小老鼠精心准备这份“惊喜”的浓浓心意。绘本用纯净而温暖的情感打动了我们,更熨帖着幼儿渴望友谊与爱的心灵。相信读完绘本,孩子会从这个轻松、愉快的故事中真切地感受到友情的甜美,也感知到朋友之间的相处,从而自然而然地延伸他对朋友的认知、理解,在与同龄人的社会交往中找到乐趣。
和孩子一起读绘本,也是了解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途径之一。阅读这个绘本,可以顺便和孩子聊聊身边的好朋友。先来做个小游戏吧,让孩子闭上眼睛想一下,如果为自己的某个好朋友画像,浮现在脑海里的画面是什么样的,然后引导孩子用语言描述,最后拿出画笔,动手给自己的好朋友画像,并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要这么画。相信你一定会为孩子奇妙的想法感到惊喜,并在不动声色中了解到他的日常生活、心理细节和社会交往能力,从而有意识地关注孩子与朋友的相处情况,以及他建立友谊的过程是不是顺利。
孩子的友情不一样
当读到小老鼠把青蛙扁扁的头画成圆圆的脑袋的时候,你是不是有点想笑?再读到小老鼠把青蛙宽大的嘴巴画成樱桃小嘴,把又大又鼓的眼睛画得小小的,最后甚至还加上了一条又细又长的尾巴时,你是不是觉得小老鼠简直是在捣蛋?这时,不妨悄悄观察一下你身边的孩子对此的反应,他会不会觉得小老鼠把青蛙的画像画“错”了呢?如果他没有明确反对,不妨和小家伙探讨一下,小老鼠为什么要给青蛙画上圆圆的脑袋、小小的嘴巴、苗条的身子、短短的腿还有长长的尾巴。阅读这个绘本故事最需要理解的是小老鼠画像行为的思维过程——她要为喜爱的好朋友画像,但最终画出来的,却是自己的画像。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段亲密关系的获得都是自我认知的一次确定和延伸。在小老鼠看来,青蛙是她最好的好朋友,她有多喜欢青蛙,就会觉得青蛙和自己有多像,所以她才把青蛙的最美画像画得和自己一模一样。3~6岁的幼儿把那些经常和他们在一起玩或固定时间参加活动的同伴称为“朋友”。他们会觉得朋友应该是满足自我需求、让自己感到愉快的人。这样的朋友仍然是建立在别人对他的单向帮助之上,不过与此同时,幼儿也即将在友谊中逐渐发展成跟随者、合作者、安慰者等不同的角色。
建立友谊,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过程中与他人建立关系的一种方式。阅读友谊主题的绘本,可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他们收获友谊、快乐和幸福。阅读《青蛙的画像》中间,我们可以暂停下来,和孩子一起展开预想:当青蛙收到这张画像的时候,她会觉得“惊喜”吗?会因为小老鼠的“乱画”感到生气吗?会因为画像“一点也不像自己”而感到伤心难过吗?先听听孩子对此是怎么看的,然后再带他一起走向绘本的结尾——青蛙收到画像很开心,她说:“我要把这幅画挂在我的卧室里!我要天天看着它。”
看,青蛙没有因为小老鼠送给自己如此“画像”而去嘲讽一番或大发雷霆、大吵一架,而是欣然地接受了这份“令人惊喜的礼物”——这应该就是友谊的真正模样吧,因为真正的朋友看到的不是礼物本身,而是小老鼠为准备礼物而花费的时间、精力和发自内心的纯粹情感。
绘本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它让成人“看见”幼儿世界的不同,理解他们独特的表达,并进一步学会欣赏他们的一举一动,从中发现更多的意义和价值。《青蛙的画像》用生动风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给幼儿的社会行为加以规范、打上标签,相反,要学会欣赏幼儿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表达,感受和理解属于他们的简单、纯净和美好,这种情感也会教育和滋养成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