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养中心”的学习任务创设路径与价值探究

作者: 卢毅

摘要:学习任务创设有着整体性、系统性、情境性、驱动性等特征,但是诸多特征共同指向的乃是“素养”。指向“素养中心”而非“文本中心”的学习任务创设,能够切实有序、有法、有效地引领学生细读及深度解读。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尝试引介文本再塑视角,以探究指向“素养中心”的语文学习任务创设路径与价值,提出以下认识:借助文本内容整合,基于单篇文本创设学习任务;巧借文本内容增删,聚焦单元文本创设学习任务;依托文本形式改编,实现多文本研读创设学习任务。基于此,以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文本《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为案例样本,进行探究,呈现教学实践成果。

关键词:素养中心;学习任务;路径;文本再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对“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的“学习任务群”设计,有意识地将学习任务创设与“核心素养”进行关涉勾连。可推测,学习任务的创设指向深层的“素养中心”而非浅层次的“知识中心”,才能真正驱动学生研读文本、挖掘意旨、呈现成果。

一、指向“素养中心”的学习任务路径探究

学习任务的核心,指向的是系统任务的组合,那么在单篇文本、单元文本、多文本研读等的教学中,都可关涉语文学习任务。具体做如下阐释。

(一)文本内容整合,基于单篇文本创设任务

学习任务的创设并非只是在当下流行的“大单元”“大概念”教学场域之内,单篇文本一样能够践行学习任务教学,甚至后者在具体操作层面来得更为简易、更为精当、更具梯度。但是,随之而来的难题是,我们该以怎样的视角及怎样的策略去开掘创设学习任务?笔者尝试引介当下广受关注的“文本再塑”视角,以求立体呈现学习任务的创设路径。文本再塑有着丰富的内涵,关涉着文本内容的扩充、删减、整合、调换,以及文本样式的调整、改编等,现以《兰亭集序》单篇文本教学为例,进行阐释。

课堂教学中,笔者创设核心学习任务“叩问王羲之的人生自救”,随之辅以3个学习子任务来深入探究。学习子任务1:“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宗白华评论)从政治混乱到社会痛苦,魏晋诸多名士想要“自救”,王羲之乃是典型。阅读《兰亭集序》,阐释王羲之的自救选择方向,写一段论述性的文字,不少于200字。该学习子任务,意在激发学生以“整合”的思维观照文本,把握王羲之在“自然美景”“赏心乐事”“艺术创作”“个性解放”等场域内的自我救赎,大而统之,进而消减学生面对富于生命哲理文言的畏惧心理。

而后,在文本研读中深度探知王羲之的观点——“死生亦大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为此,笔者创设如下子任务:“‘魏晋时期神仙观念较之前代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人们把求仙和成仙的着眼点,从遥远和缥缈的上天和海外神山,转入到自己生存的周围环境。’(宁稼雨评论)请尝试探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的观点与此是否相同。小组合作,作出阐释。”显然,借助评论的引入以窥探王羲之复杂的生命态度,并在读写结合过程中整合内容生发思考,指向着学生在语言、思维、文化等多层面素养的建构。

面对单篇文本,往往需要我们换一种角色身份来进行二度探索。课堂上尝试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借助模拟人物的口吻来再度“整合”文本信息,进而探究“散体叙事”“情理交融”等创作特质,为此,笔者创设“如果以王羲之的口吻,将该篇文本整合为一段100字以内的‘人生自救箴言”’任务。这样,前后3个子任务相互勾连,进而寻求“叩问王羲之的人生自救”方案的书写。

(二)文本内容增删,聚焦单元文本开掘任务

教材中每个单元给定了相关文本,但是以何种角度创设学习任务?如何选点以聚焦整个单元文本,就尤为考验教师的智慧和功力。结合课堂实践,笔者认为“文本再塑”视角中文本内容的扩充、文本内容的删减策略,不失为解决此难题的一种途径。笔者以教材内本单元的《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2篇文本,做一个微型阐释。

学习情境:人生的选择是人世有为,还是出世归隐?

核心学习任务:追问“入”与“归”心灵所向与现实抉择。

学习任务1:《兰亭集序》本身为“序言”,《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辞”之前有“序言”,自选角度,尝试比对2篇文本“序言”的同与异,写一段评论性的文字,不少于200字。

学习任务2:编者在进行单元设定时,特地将《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序”保留,请以教材编者口吻,给出《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序”不可删除的3个理由,分条呈现。

学习任务3:《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并序)》文后均有注解,但是对于王羲之、陶渊明的情思心态缺乏评价感悟。为便于读者研读文本,请尝试为这2篇文本分别补充3则批注,批注主题为“入”与“归”心灵所向与现实抉择。

面对整个单元文本或者是单元文本中的核心文本,我们可借助文本内容扩充、删减的策略,创设前后勾连、相互支撑的学习任务。笔者设定了学习任务整体情境:人生的选择是人世有为,还是出世归隐?从而给予学生聚焦性的探究命题与境况。学习任务1,训练学生的比对、辨析、印证、评价等思维,而后聚焦在读写融通的评论撰写层面,指向的学生素养提升而非单纯知识学习。学习任务2,拟托编者的角色,进一步探究《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序”不可删的理由,以求学生在纵深层面追问陶渊明的“心灵所向和现实抉择”。学习任务3,则是通过文本内容的扩充策略,在文本细读和深度研读两个维度再加码,落点在于核心学习任务的再探究,指向品鉴、比较、反省、评价等综合学习能力及“素养中心”的教学。

(三)文本形式改编,实现多文本研读创设任务

多文本研读,往往是立足一篇核心文本,而后向外拓展到更多元的文本。上文已经对单元文本进行探讨,此处的多文本研读,专指关联拓展到课外的文本研读。以《归去来兮辞(并序)》为考察中心,笔者依托对文本形式的改编,创设了前后勾连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1:《归去来兮辞(并序)》“辞”“序”兼有,尝试将“辞”与“序”的内容,改写为一篇微型剧本,展示陶渊明“归向田园”的人生图景。要求:(1)基于文本内容,划定出剧本特定场景;(2)设计人物具体台词,可补充舞台说明;(3)请4人一组,合作完成,最终呈现成果。

学习任务2:研读陶渊明早期作品《闲情赋》、后期作品《感士不遇赋》,以及中期作品《归去来兮辞(并序)》,把握在“出仕”与“归隐”层面陶渊明的思想斗争。而后援引文本的信息,以陶渊明的角色,撰写一篇现代版的演讲稿,诉说自己从“出仕”到“归隐”的人生宣言。

学习古代诗歌、古代散文等作品,并非是要还原古代历史场景,也并非是要像古代文人一样生活,古代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研习,落脚点乃是在当下,乃是为了让学习者能更有情趣、更有底气、更加理性地适应现代生活。学习任务1,以将原来文本改编为微型剧本的方式,使得学生深入文本细处,探究陶渊明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并随之在文本样式对比中感悟《归去来兮辞(并序)》语言风格、句式特点、文本布局。而学习任务2,则联读课外的另2篇文本《闲情赋》《感士不遇赋》,并以现代学生尤为熟悉的演讲稿的形式,推动学生体认陶渊明从“出仕”到“归隐”的心态轨迹。

二、指向“素养中心”的学习任务创设价值审视

学习任务创设的终究目的,乃是力求建构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层面的核心素养。在此过程中,也力求自然而然地强化学生的文本细读意识,带动学生深度研读文本,进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

(一)聚焦细节解决任务,强化文本细读意识

传统的文本细读并没有因为学习任务的引入和实践而弱化,相反,学习任务的创设乃是将学生带入必须细读的地带,使得学生不进行文本细读就完不成相关学习任务,因此,借助学习任务也能够实现“立足文本的阅读,也就是‘充分阅读”’,力求达成“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

以《兰亭集序》单篇文本研读为例,笔者引入2段评论创设了学习任务。学习任务1,“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宗白华评论)从政治混乱到社会痛苦,魏晋诸多名士想要“自救”,王羲之乃是典型。阅读《兰亭集序》,阐释王羲之的自救选择方向,写一段论述性的文字,不少于200字。学习任务2,“魏晋时期神仙观念较之前代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人们把求仙和成仙的着眼点,从遥远和缥缈的上天和海外神山,转入到自己生存的周围环境。”(宁稼雨评论)请尝试探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的观点与此是否相同。小组合作,做出阐释。

上面2个学习任务并没有明确要求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但是学生为完成此任务,又不得不在文本间走上几个来回以寻求信息且生发思考,进而进行比对、审视、评价、反思。依托文本创设学习任务,但是又不单单为寻求文本词汇、句法、修辞、逻辑、主旨等知识的掌握,而是有效推动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培养和研读意识的强化。

(二)规避碎片化浅层理解,促进学生深度研读

在信息资源越发复杂与广博的社会环境里,如何深度研读信息就越发显得重要且必要。学习任务设计,恰恰能够规避浅层次弱思维知识的教学,避免碎片化技能的重复训练。带有整体性、系统性、情境性、驱动性等特征的学习任务,对接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言语实践活动,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研读。

以《归去来兮辞(并序)》文本研读为例,笔者另外创设如下2个学习任务。学习任务1,结合本篇文章,查阅有关陶渊明资料,绘制“陶渊明人生起伏变化轨迹图”,图中标注时间、事件、起伏阶段、人物心态等核心信息,小组合作,呈现成果。学习任务2,“归去来兮”这一句感叹充盈着陶渊明归乡田园的欣喜之情,但是“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等多个句子,似乎又有更为复杂的情思,请研读并对此作出评判。

绘制“陶渊明人生起伏变化轨迹图”与评判陶渊明更为复杂的情思,都在尝试避开浅层知识的教学,避开对文本的碎片化肢解,力求借助2个核心的学习任务,助推学生走向对文本的整体性理解与深层次解读,自然而然地呈现陶渊明作出人生选择的“欣喜、留恋、犹豫、释然”等情思的变迁轨迹图。学习任务创设,有意识地建构并加强学生逻辑性、创新性、批判性等思维图示,促使学生对文本深度研读体验由“这一篇”,跨越到课外乃至考试测评中的“这一类”。

(三)走出“知识中心”教学,提升批判思维水平

“知识中心”注重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往往有着对文本全盘接受乃至膜拜的心态。而“素养中心”则主张凭借文本以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进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乃至仿真情境中走向“人”的成长。

对《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教学,不能是将文言词汇、修辞运用、表现手法、构思层次、文本主旨等知识硬塞给学生,也不是单纯地将文本内容或者学科知识传递给学生,“知识中心”的教学特别是“教教材”的思维,已然不能适应当下的高考测评,近年来的高考测评已经让死记硬背、追求模版、机械刷题等的学习方式彻底黯淡。以情境为载体创设典型学习任务,带动学生细读、深度研读等能力的培养,驱动学生审视、质疑、辨析、鉴赏、评价、反思等综合素养的建构。从更广的层面推究,借助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践,以及随之衔接的言语实践活动的落实,能有效引领学生真实地去解决问题。

从“知识中心”到“素养中心”学习方式的变革,需要我们借助有效的载体以及策略与之相接。单纯的知识讲解与技能训练,已然不能回应时代与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呼唤,推动学习者研读、比对、质疑、辨析、评价、反思等综合素养的提升,才是助力学习者真正成长发展的应有之义。借助文本内容的整合,进而基于单篇文本以创设学习任务;巧借文本内容的扩充、删减,以勾连单元文本创设学习任务;依托文本形式的改编,从而拓展到课外践行多文本研读。在现实教学实践中,文本再塑视角之下的文本内容整合、扩充、删减,以及文本样式调整、改编等方式,可互相打通、关涉、碰撞,以寻求学习任务创设最佳方案,从而指向“素养中心”的育人理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