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革命传统作品大单元教学的问题审视、设计框架与策略探赜
作者: 刘启瑞摘要: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体系中,全方位抓好红色基因、抓牢红色传承、抓实红色记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红色语文课程资源,从概念阐释与关系厘定、学科理性与价值探寻、路径辨析与策略建构三个角度进行问题审视,建构出以还原、意脉、互涉为主线的大语文文本解读框架和以预期(E)研习(R)创设(C&D)实施(I)评价(A)为核心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框架。探索出高中语文革命传统经典作品的大单元教学评一体化的研习理路与策略,进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考辨析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传承红色力量,真正实现高中师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认同。
关键词:大单元;革命传统作品;问题;设计框架;教学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中国革命传统文化,赓续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中国革命传统文化沉积着中华民族最深沉、最伟大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拼搏的丰厚滋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灵魂。共和国的灵魂、民族的脊梁,都凝聚在炽热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中。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作为中国革命文化的高度凝练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历史载体与经典范本。高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的大单元教学要打破时代隔膜,挖掘革命传统作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据此,研究尝试从高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的大单元教学现状与问题审视出发,构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大语文文本解读和大单元教学设计框架,并从学习者本位探赜革命传统作品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问题审视
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以来,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已然成为重要的高中语文学习研究支点与切入点。新课标指导建设中小学课程教材体系,全面实施革命传统教育。在顶层设计中,从中国革命传统文化视阈出发,细致规划语文课程,重组语文教学文本内容。这正是从语文课程与教学新变的角度,以语文学科独有的方式正向回答社会主义教育“需要什么样的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时代之问。
本研究爬梳近20年来高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相关文献后发现:当下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研究视阈主要聚焦在自2001年课程改革推行后,语文教科书中关于革命传统作品的单篇教学研究综述、单篇教学设计研究、单篇教学评价与反思、教材编写体例分析研究和跨版本比较等。从评价方法上来看,这些研究成果整体偏重高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的静态考察与单篇分析,缺少革命传统作品的动态整体性研究与集中评价。从评价主体上来看,语文教师、学生等主体的文本研读与读后反馈比较缺乏,着重从单一革命文学文本的具体阐释入手,遮蔽了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主体的话语权与学生的研习主人翁意识。囿于此,本文尝试从大单元教学的动态视角,建构出高中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核心关切问题应包含三个层面,即概念阐释与关系厘定、学科理性与价值探寻、路径辨析与策略建构。在进行革命传统作品大单元教学设计之初,不妨设问与审思:高中语文教学中红色基因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概念定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红色基因的内涵统属、核心架构、精神内核、逻辑理性与学科特质等。该问题审视任务群主要价值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思考红色基因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概念厘定、理论依据、逻辑理性、核心架构、价值趋向等关切问题。
在高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红色基因传承需要语文教师和学生以课前互动、课中对话、课后反思为旨归,深度思考为何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传承红色基因。在文化自信的当代场域中,高中语文教学传承红色基因、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价值衡量与参照坐标是什么?该问题任务群主要探究传承红色基因、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学科理性与价值等思辨性问题。同时,在进行高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教学实施时,教师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分析当下教学场域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教学困境如何;影响当下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避免“教一学一”,单篇文本人为割裂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引导学生走向情境主导、主题为王,跨学科、多课程教学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大单元深度研习;如何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大单元研习中,学生真正自信、自主、自为地传承红色基因,为红色江山凝魂聚气,为伟大时代铸魂英雄史诗。该问题任务群旨在围绕上述教学实际热点话题,持续引导教师和学生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进行思维探究,为红色基因的自信传承——高中革命传统作品大单元研习建构出完整的单元话语体系和教学策略。
二、设计框架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作为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之一,是高中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育人任务的重要语料支撑;而选人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化相关作品就高达23个篇目,共计占总选文数量16.4%,足以可见其重要地位。学生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文本理解和结构认知,关系到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与中国革命精神的延续发展。基于“双重观念”的理论指引——大语文文本解读思路与大单元教学设计理路,从文本共性问题的互文建构、艺术细节的表达分析和当代革命精神的文化参与三个角度,引导当代青年分析中国革命传统作品,落实现代化进程中高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的青年在场。
同时,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关照时代背景,打通历史与现实的虚实壁垒,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两栖性”特征。借助文本互涉、叙事视角、文本细节、人物塑造、矛盾冲突、语言风格等多种文本解读方法,可以深入把握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审美特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大语文文本解读和大单元教学设计框架如下:
(一)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大语文文本解读框架
新课标提倡多元化的学习理解和文本认知,不局限学生思维,不拘泥于对文本作品的传统固定理解,不用教师的讲解,或者某种单一解读代替学生对文本的自主认知。大语文观视野中的语文学习和文本解读,强调学生在文本阅读与理解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自主认知,强调打破文本局限,主动关照文本互涉,这与新课标所提倡的语文学习要求不谋而合。基于大语文观,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文本解读设计框架如下:
首先,还原在大语文语境下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主流意识。如解读高中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毛主席经典作品《沁园春·长沙》时,如果不能真正还原大语文的当时历史语境,将无法理解为何毛主席挥毫落笔第一字就以“独”字开篇;就也无法理解“谁主沉浮”大开大合、开阔豪迈、心系苍生、高标独具的王者气象。正因缺失对大语文创作历史语境还原的整体解读,导致对文本重要信息的遗漏或误读,将影响学生真正读懂、读透作品。
其次,重点关注整体“意脉”在解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时的审美运用。如分析《沁园春·长沙》时,很多解读都会关注意象的梳理、意境的整体把握,但往往忽视“意脉”在整首诗中的流动与变化。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遍”“尽”“透”表示程度状态的副词,过渡到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争”“击”“翔”等具有搏击气势的动词,引出万类霜天“竞”自由。到这为止,意脉都是昂扬斗志、自信搏击的,但是并没有那么雷霆万钧,恢宏大气,气势磅礴。直到“万类霜天竞自由”,整体意脉都由“竞”字托出。似乎本词到此,意境就足够将舍我其谁的霸气展现。但毛主席的王者气象却与之前所有的意象浑然一体,于豪迈奔腾的整体意脉中,道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由“竞”到“谁主沉浮”形成强劲俊美的豪放情怀。只有在整体意脉的有机联动中,方能把握毛主席诗词创作的独特魅力。如果忽视了整条意脉的分析理解,无视前文一系列整体意脉的流动,只关注“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只进行单一割裂的判断式回答,必将是对本词理解的一种偏见和误读。
再次,分析阐释多元文本在共同主题下的互涉表达。如讲评《沁园春·长沙》时很多解读都会谈及毛主席在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王者气象”。但是“气象”到底是什么?“王者气象”又如何具象化地表现在毛主席的诗词创作中呢?想解决这类问题,不妨运用多元文本在共同主题下的互涉解读方法。“气象”原本出现在严羽《沧浪诗话》中,与“情韵”“风貌”“气概”等皆为古诗词创作的一种审美范畴。“气象”的问题可以在《沧浪诗话》中找到答案,这是一种为了解决共同问题而自然发生的文本互涉。而毛主席的诗词创作不仅有“气象”,更有“王者气象”,“王者气象”如何具象化地表达?还有哪些毛主席的文学作品可以体现“王者气象”?这就要在共同作者(毛主席),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答案。依照逻辑理性递推,这是第二层文本互涉分析,即:相同作者、不同作品间的多种文本互涉。再者,“王者气象”诗词创作很多,毛主席的诗词和赵匡胤的《咏初日》、黄巢的《不第后赋菊》等作品又有何不同,不妨尝试对比性互文阅读。在多种文本互涉解读中进行“王者气象诗词巡礼”,从意脉特点、抒情主人公形象、美学意境、诗歌格调、情感蕴含等角度加以比较分析。这就成为第三层共同主题、不同作者、不同作品间的多元文本互涉。为了解决共同问题,一部经典作品,经过逻辑理性自然发生的三层文本互涉解读也必将成为经典。
(二)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框架
大单元教学,并不是对过往语文单篇教学、小单元教学、主题教学的彻底否定和颠覆,而是批判性地吸收传统语文教学的知识性结构范畴。重新建构教学目标、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方式等,让学习者习得经验更加完备统整,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更加结构化,语文学习成果更加可见化、丰富化、实践化等。这无疑对现阶段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但大单元教学绝不是简单的语文学习内容重组、枯燥刻板的单一文本解读、为了追求丰富活动和课堂活跃度而设计的语文活动课。大单元教学设计,需要立足文本,从扎扎实实的文本解读出发。在文本的合理解读和应有的文本互涉范畴内,设计大主题、大情境、大任务,引导学生在中国革命传统文化当代参与的真实场域中,真阅读、真思考、真评价。
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大单元教学,研究尝试建构一种以预期(E)研习(R)创设(C&D)实施(I)评价(A)为核心架构的阐释循环行为框架。即确定大单元主题,大情景与整体设计,研习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大单元学习总目标,创设和实施情境共生的大单元学习任务,依据大单元学习总目标能力层级要求进行教学评价。开发利用红色革命传统课程资源,还原真实完整大单元学习情境,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总任务,在ERC&DIA行为模式框架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让红色基因的自信传承真实、真切、真正发生。
该行为模式框架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运用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真实情境中的知识理解与运用,重视各能力点之间的内在逻辑与相互关系。新课标的明确要求一步步倒逼课程教学的有效变革,大单元教学设计也要从一个知识点的课程设计转变为一整个大单元的整体规划。这种变化代表着教学主体地位的顺向迁移:由知识点教学中教师主导课程设计,学生配合共同完成的教师主体教学,转变为大单元研习中师生共同确定研习专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研习任务群的学生主体学习行为。这标志着高中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目标的逐层渐进式升级:传统教学中逐个、单一知识的了解、识记目标将成为历史。这种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模式框架可能需要多个相关课时内容的联结教学设计,亦可能需要跨学科学习实现专题式的主线研究,还可能需要跨年级、跨学段、跨领域、跨场域的整体研习设计,进而实现高中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大单元研习的学习目标。
三、策略探赜
高中语文革命传统作品大单元教学策略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性建构;从本文理论视角下对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文本解读,也并不完全是完美统一的理解客体。每位教育主体对革命传统作品大单元教学策略建构、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具体的大单元设计中,有的放矢,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拓展教学策略的实施适用范围,发现教学策略运用的针对性问题并有效规避。
(一)教:现实针对性与当代文化认同的双线交织
高中革命传统作品的大单元教学实施,需要着重分析文本的现实针对性与当代现实意义。教材选文,强调经典性、艺术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关注作品历史价值与时代审美,同时兼顾作者的主体身份。新课标中也强调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任务群需要达成针对性、现实性和“新”的内在逻辑一致性。例如,赋予革命传统新底蕴、新思想、新内容的当代新人新事,既有当代文化参与,也可打破革命传统作品与学生之间的年代壁垒。针对同学们的某些片面、错误、模棱两可的认知,设计有针对性的革命传统作品大单元研习加以引导和纠正,达成传承红色基因的人文价值目的。大单元设计里的革命传统作品本身可能是“旧”的,但功能却是历久而“弥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