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姓名的内蕴与文本解读
作者: 胡平摘要:本文主要基于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指称某人的称谓,按照“姓”和“名”存在的四种组配模式,分为如下四类:(1)有姓有名,比如“屈原”;(2)有姓无名,比如“郭橐驼”;(3)无姓有名,比如“闰土”;(4)无姓无名,比如“大堰河”。认为姓名能体现人们主观意图因而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中小学文本解读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姓名;语文教材;内蕴;文本解读
中国人素来重视取名,人们朴素地认为:“赐子千金,不如赐子好名。”姓氏源自祖先,名字则往往是父母给子女所取,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往往也会寄予深情和厚望。汉代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名所以正形体、定心意也;字者,所以崇仁义、序长幼也。夫人非名不荣,非字不彰,故子生,父思善应而名字之,以表其德、观其志也。”换而言之,名字在命名以及使用中别有深意,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可从姓名角度出发,从事文本解读。本文所论述的“姓”,也包括先秦之前的“氏”。“名”则仅限为父母或者长辈所起的“名”和“字”,其他旁人所起的外号、蔑称等带有嘲笑和侮辱性质的“标签”,尊称、敬称、爱称等向对方示好的“标签”,标明职业等身份的“标签”……均不视为名字。在此基础上,“姓”和“名”的组配,逻辑上存在“有姓有名、有姓无名、无姓有名、无姓无名”四种可能。本文将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若干文学文本的姓名,纳入上述四种组配模式中,发掘其中内蕴,为文本解读提供一种途径。
一、有姓有名
顾名思义,有姓有名,即在指称某人时,姓和名俱全,其中名字的美善与否,往往同父母对子女的期许、一个人的出生或者身份,都有关联。此外,有姓有名,有时也同使用场合有关。
有姓有名,尤其是有“嘉名”,代表父母长辈的郑重其事,同时也是身份的象征,其代表性的例子是“屈原”。屈原在《离骚》中自述其出身高贵的时候,就曾言及其姓名之由来。屈原自言身份高贵从显赫的姓氏谈起:“帝高阳之苗裔”,表明其姓源自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即“高阳”);父亲为其取名,则充分考虑到了其出生的吉时——“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其名为“平”,源自“正则”,其字为“原”,源自“灵均”,寄语了父亲希望他品行高洁、公平正直。《药》中的夏瑜,系鲁迅先生根据近代女革命志士秋瑾的名字通过“对对子”的方式类推而来,这也是该篇小说中唯一一个姓名俱全而且称得上是“嘉名”的姓名(与此相对的是“华老栓”“花白胡子”“夏三爷”),这也隐含作者对革命者油然而生的崇敬。
《陈涉世家》开篇即言:“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两人姓、名、字俱全,这也能折射出司马迁的历史观以及对两位起义领袖的态度:两人虽然出身草莽——客观上配不上有姓有名,但其精神足称“贵族”,其行事不逊于帝王,是秦汉之间的风云人物,故可入“世家”。
与“嘉名”相反的是,有的名字粗糙随意。比如刘邦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父亲“刘太公”(类似于今天的“刘爷爷”)、母亲“刘媪”(类似于今天的“刘奶奶”),哥哥叫“刘伯”(类似于今天的“刘老大”,伯仲叔季是古人兄弟排行)。与其类似的是,《祝福》中祥林嫂的第二任丈夫叫“贺老六”,其理据同“刘仲”类似,从这些名字就可以看出他们出身贫苦、身份卑微。
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名现象来论证姓名和身份地位的关系:刘邦发迹之前,连名带姓合称“刘季”,在兄弟排行中排在最末,类似于“刘老幺”;发迹之后,改名“刘邦”,这才有了配得上其地位的名字。鲁迅的小说《高老夫子》亦是如此,高老夫子为了附庸风雅,仿照俄国大文豪“高尔基”而改名为“高尔础”。
直呼其(姓)名,在中国人看来,属于一种不礼貌行为。不过,在长辈、晚辈和兄弟、朋友的平辈之间,以姓名称呼对方,反倒显得两人关系亲密而不至于见外。此外,在交际场合,在背后连名带姓称呼某人,往往只是客观指称。而在书面文本中,也存在客观指称的情形。比如《范进中举》中,在叙述性文字中以“范进”直接指称其人。
二、有姓无名
一般情况下,取名是个包含主观意图的蓄意行为:名字往往由父辈所起,而有人会用外号、尊称、谦称、职业称谓来取代名字,从而形成各种有姓无名的现象。
郭橐驼是一个以种树为生的园丁,“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因此,当地人(乡人)给他起绰号“橐驼”。取绰号“橐驼”旨在“揭短”——凸显其驼背这一生理残疾,其用意显然是在嘲笑他。不过,园丁认为这个绰号“名我固当”,舍其本名,而用绰号转为自称,从此“郭橐驼”兴起而其本名废弃。从全文来看,《种树郭橐驼传》旨在通过种树之法倡导国家治理应“无为而治”,“郭橐驼”承用乡人之绰号,与其种树的方法,其内核无非“顺乎天性”而已,因此,“郭橐驼”用绰号自称的行为,不仅仅塑造了他的生性豁达,而且这种豁达心胸恰恰也是道家“无为”思想的体现,从而强化了该文的主旨。
孔乙己,其姓为孔是无疑的,其名则是鲁镇人胡乱起的绰号。作为绰号的孔乙己被人叫来叫去,他也无力去辩驳,因此,绰号通行于鲁镇,而本名竟然无人问津而被人遗忘。孔乙己本名废而绰号行于世,表明鲁镇人一直都在无情地践踏着他的尊严,并且习以为常。
“郭橐驼”和“孔乙己”,虽然都是绰号,目的也都是旁人对两人的嘲讽和冒犯,最后也都取代本名而行于一时一地,但是两人对于绰号的态度截然相反:孔乙己尽管能感受到冒犯,不过因为自身无力反抗而被迫接受这个绰号而变得麻木不仁,作家在这里表明的是孔乙己在人前的毫无尊严和“看客”的无情、冷漠;而郭橐驼则不然,他不以为意,也不认为感受到了来自当地人的冒犯,而是欣然笑纳了这个绰号,他的这种为人处事态度和种树高度契合,共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上述有姓无名现象是不礼貌行为,如果在姓之后,添加尊称、职业称谓来替换名字,所形成的“姓+尊称/职业称谓”模式也则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和书面文本中,存在大量以姓氏加上尊称以示尊重的“有姓无名”情形,比如“郑伯”“孔子”“孟子”,“藤野先生”亦是如此。此外,也有大量以姓氏加上职业称谓的“有姓无名”情形,比如“庖丁”,范进的岳父“胡屠”……这么用,主要是凸显这些人的身份和职业。
三、无姓有名
在中国传统社会,“直呼其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礼貌的。不过,自称为名则是谦称。比如《三顾茅庐》中诸葛亮在刘备面前自称为“亮”。此外,长辈、晚辈之间,平辈的朋友之间,“直呼其名”这种仅仅用名字来称呼对方,也同样不算是不礼貌,由此,形成众多无姓有名的情形。
《故乡》中的“迅哥儿”“闰土”和“宏儿”“水生”为例。因为“我”和“闰土”初次见面,很快就视为至交,故直接以“迅哥儿”“闰土”相称——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再次相逢,闰土却以“老爷”替换童年时候的“迅哥儿”,这是“我”感到惊愕和悲哀的事情。顺便提及,“闰土”得名于“闰月生的,五行缺土”,表明父母对起名同样“揆”其“初度”而“肇锡”其“以嘉名”,而这与“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共同表明父母对其的疼爱和重视。“宏儿”是母亲和“我”对侄儿的称呼,“水生”则是中年闰土对儿子的称呼,关系亲密,自然可以“直呼其名”。
《哦,香雪》中的“香雪”“凤娇”,作家直接以富有乡土气息的名字称呼这些淳朴善良的农村姑娘,就好比作家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在讲自己同伴的故事,从而拉近了作家与读者的情感距离。与此同时,这些姑娘也都是彼此以名字互称,显得亲密无间而不见外。
四、无姓无名
语文教材中也存在若干使用其他名称代替姓名的情形,从而形成下面七类无姓无名的情形,下面分述:
(一)以通名代替姓名,通名的外延是一类人,姓名的语义指向特定的某个人。《邶风·静女》中“静女”本是通名,即娴静温婉之女,这是一类女子,而诗中用以指称特定的女子,显然是通名用作专名。这里的“静女”是指热恋中的男女,直接指称对方而不好意思,遂用委婉的、模糊化的手段来指称对方。
通名用作人名的还有《百合花》里的“通讯员”,他在小说中同样无姓无名,有别于“静女”是委婉表达,他的无姓无名是残酷战争的写照:“我们”偶遇在炮火连天的战争时期,“我”还来不及知道“通讯员”姓甚名谁,他便牺牲在拯救战友的壮举中,因此,用其通讯员的职务作为名字,从某种程度上说,便成为不得已的选择。
(二)以地名代替姓名。《卫风·氓》中“复关”一词本是地名,后用于男子的代称。在“乘彼堍垣,以望复关”中的“复关”就是男子居住之地,毛传云:“复关,君子所近也”;朱熹集传则云:“复关,男子之所居也”,人教版《语文》和统编本语文教材在此处也都采信此说。而在“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中的两处“复关”,则是男子代称,这一结论为郑笺和朱熹集传所揭示,也为人教版《语文》所采信。这是因为言及“复关”之时,正是发生在“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之后漫长的等待期,此时的女子,犹处于热恋期,内心深处盼望男子迎娶自己,但行为上却表现出羞涩,不欲直呼其名,所以用其居住地来代称。这也正是郑笺所说:“犹有廉耻之心,故因复关以托名号。”以及朱熹集注所言:“复关,男子所居地,不敢显言其人,故托言之耳。”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我的保姆”得名也是此种情形:“大堰河”之得名——“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不过,大堰河之得名,既不像同为浙江农村出生的闰土,父母长辈通过其生辰八字而郑重其事地取名“闰土”,也不像《卫风·氓》中“复关”作为一种代称,显示着少女特有的羞涩。根据艾青自述,“大堰河”是“大叶荷”的误读、误解,可见其身份卑微如同草芥,父母和周围人对其不重视和漠不关心,与大堰河的淳朴善良、以及对乳儿的关爱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背影》中用“茶房”来称呼火车中的服务员,这种情形类似于今天的“门房”,既指大门口看门的房子,也指看门之人。
(三)以职业称谓代替姓名。比如“卖炭翁”“卖油翁”、《百合花》中的“通讯员”、《孔乙己》里的“掌柜”、《阿Q正传》里的“地保”和“小尼姑”、上文“茶房”和“通讯员”都是职业称谓,同样代替了这个人的姓名。职业称谓代替姓名,往往凸显该人的职业身份及其工作职责。
(四)因丈夫而获得某个身份,以之代替姓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其姓是存疑的,“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既然大家都习惯叫她祥林嫂,那就更不会深究其本名为何,而“祥林嫂”之得名,显然是以其丈夫祥林为参照,表明其自身的依附地位。与此类似的是《药》中的“华大妈”,此外,还有《故乡》中的“杨二嫂”,即我们熟识的“豆腐西施”。
(五)以外号代替姓名。《故乡》中的“豆腐西施”和《哦,香雪》中的“北京话”,前者之得名,既是因为她曾经年轻貌美而且以卖豆腐为营生,与其后期的“圆规”模样以及势利、爱贪占小便宜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之得名,则在于年轻的乘务员说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因此台儿沟的年轻姑娘们就以“北京话”代指他,并不断地拿来调侃和捉弄凤娇。
(六)身份卑微,不配拥有自己的姓名,只好用拼音来代替。阿Q的姓是存疑的,因为他宣称自己姓赵的时候,赵老太爷在“给了他一个嘴巴”之余,还被大声斥责不配姓赵,因此,阿Q也许是为了攀附赵家而冒称赵姓;也许确实姓赵,但迫于赵老太爷的淫威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姓。阿Q的名字怎么写,人们也是模糊的,到底写成“阿贵”还是“阿桂”,未庄上上下下从没人关心过,自然都不知道该怎么写,只好用威妥玛拼音(Quei)缩略后代替——阿Q的名字,正如他的被杀,都是稀里糊涂的。同为无姓无名的“阿Q”和“大堰河”,都折射出底层老百姓生活凄苦、没有尊严的残酷事实。
(七)以尊称代替对方姓名,以谦称代替自己姓名。比如《出师表》中,诸葛亮尊称后主为“陛下”,谦称自己则用“臣”(该词的本义是“奴隶”)。诸如此类的君主对话语境中,以“陛下”“天子”尊称君主,君主也称孤道寡以谦称,大臣则以“臣”自许。其他尊称对方的词语还有“公”“足下”“先生”“同志”等,谦称自己的词语还有“孤”“寡人”“不肖”“鄙(人)”,女性则用“妾”“奴”等谦称。
五、总结
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不少姓名,此前它们作为细枝末节,因而在文本解读中不太为人注意。本文将它们纳入“有姓有名”“有姓无名”“无姓有名”和“无姓无名”四种模式中考察,分析其得名之由、用名之因,以及通过姓名发掘人物之间亲疏远近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求其在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不难得到如下结论:姓名亦是一个全息结构,在从事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能起到“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