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诗“三美”主张的现代诗歌教学策略

作者: 陈顺华

摘要:教学中运用闻一多先生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诗“三美”主张,采取“1+X”的办法,来指导学生学习现代诗歌是一条有效路径。学生在新诗“三美”主张的理论支撑下,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及综合实践等活动,可将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等四个方面融会贯通,从而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现代诗歌;教学策略

诗歌是一种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体裁。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科书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精选了两首文学史上的现代诗歌名篇,一首是表现含蓄朦胧之美的戴望舒的《雨巷》,一首是抒发热烈激昂之情的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旨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化鉴别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品位,提升人文素养。”在教学中,笔者运用闻一多先生提出的新诗“三美”主张,采取“1+X”的办法,即通过讲一首诗歌,附加若干课内外诗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感受艺术形象、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通过拓展训练,在举一反三中掌握阅读现代诗歌的方法,让他们能够在诵读另外的现代诗歌中也能获得审美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一、在学习理解“三美”主张中促进语言理解与运用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笔者在授课伊始,先给学生介绍什么是新诗“三美”主张。1926年5月13日,闻一多在《晨报·诗镌》第7号上发表的《诗的格律》一文,“是新诗格律化的纲领性文献,中国现代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石。”在这篇诗论中,作者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很快被作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笔者将这“三美”通俗地阐释为,“音乐美”体现为朗朗上口的诗句押韵,“绘画美”体现为丰富多彩的词藻与意象,“建筑美”体现为句式整齐的诗歌外形。并以复习学生在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学过的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为例,来讲授新诗“三美”主张在这首诗中的体现。

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发现,《乡愁》中诗句结尾的“候”“后”“头”押韵,诗句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用了叠词,读起来极富“音乐美”;作者选取“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熟悉的意象来表达“乡愁”,具体可感,具有“绘画美”;全诗一共四节,每节四行,匀称均齐,回环往复,具有“建筑美”。因为是学过的,学生容易产生共鸣,在温故知新中,很快掌握了“三美”的含义及其运用规律,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在应用实践“三美”主张中获得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新诗“三美”主张后,教师顺势抛出问题:

请同学们研读课文,看戴望舒的《雨巷》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这两首诗有没有体现“三美”主张?如果有,是怎么体现的?

因为有了解读《乡愁》的基础,学生获得了一把打开新诗宝库的“钥匙”,于是他们要么自言自语,要么展开讨论,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

就“音乐美”而言,《雨巷》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诗行末尾重复一次韵脚,如第一节的“悠长”“雨巷”“姑娘”,第二节的“芬芳”“彷徨”,第三节的“雨巷”“惆怅”,第四节的“眼光”“迷茫”,第五节的“女郎”“篱墙”“雨巷”,第六节的“芬芳”“眼光”“惆怅”等等,同时巧妙运用复沓、叠句、顶针等手法,让诗歌流淌着和谐灵动的乐感,有着舒缓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具有悠扬的音乐美。而《我愿意是急流》由于是一首外国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后,原来的音节不再保留,但译者孙用很好解决了“译事三难:信、达、雅”(严复《天演论》)这一译文难题,注重选择适当的词语,在诗行中尽可能做到了押韵。比如第一节中的“鱼”“去”,第二节中的“鸟”“叫”,第三节中的“藤”“升”,第四节中的“焰”“现”,第五节中的“阳”“煌”等字,在一节中做到韵脚一致,依然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就“绘画美”而言,《雨巷》中落寞惆怅的“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以慰藉自己的孤独与彷徨。恍惚间,“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最终“我”依然撑着油纸伞,继续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独自彷徨。真是“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撑着油纸伞的我、擦肩而过的丁香般的姑娘,意象含蓄蕴藉,意境朦胧悠远,呈现出一幅朦胧素雅的江南烟雨图,极具画面感。《我愿意是急流》中,诗人以“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壮美的意象自喻,以“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等秀美的意象比喻爱人,五组鲜活的意象层层递进,对照交融,使读者深深地沉浸在情景交融的诗行里,感受到诗人真诚热烈的情怀、无私奉献的心愿。同时,全诗以“我愿意是……”开头,以“只要我的爱人是……”转折,将两类意象连接在一起,展现了五幅激情洋溢的艺术画面。

就“建筑美”而言,《雨巷》一共七节,每节六行;《我愿意是急流》一共五节,每节八行,并且八行字数大致相当。两首诗都在均齐中“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比如《雨巷》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一行三个字,接下来三行都是七个字,五、六两行又都是五个字,形式上非常美观。而且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非常相似:第一节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而最后一节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两节相比,就两个字的差别。而《我愿意是急流》中,每节都以“我愿意是”开头,然后选择不同意象展开抒情,贯穿全诗的“我愿意”是一种承诺、一种誓言,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义无反顾,读来掷地有声。正如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一文中所言:“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教师通过“语用”的学习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带起来,从讨论和回答来看,他们基本掌握了“三美”主张,并在学习课文中能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来丰富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够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比较准确地来传递信息、论述观点、表明态度,提升了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等品质。

三、在迁移创新“三美”主张中学会审美发现与鉴赏

上课至此,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拿出教材配套的《学生学习用书》,分小组讨论,尝试用“三美”主张来鉴赏“推荐阅读”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巴尔蒙特的《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这两首诗。

有了赏析《雨巷》和《我愿意是急流》的基础,学生比较容易学会审美发现,掌握现代诗歌“三美”鉴赏方法。

音乐美。徐志摩非常推崇闻一多的“三美”诗学主张,尤其重视音乐美。他在《诗刊放假》一文中说:“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称与流动。……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诗的真正的趣味。”《再别康桥》这首诗每节二、四句押韵,如第一节的“来”“彩”,第二节的“娘”“漾”,第三节的“摇”“草”,第四节的“虹”“梦”,等等,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形成优美的韵律和节奏。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最后一节连用两个“悄悄的”,仿佛涟漪般荡漾开来,契合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通过首尾两节“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的反复吟咏,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对理想和光明的渴求,张扬着诗人奔放的激情和傲岸的个性,音节铿锵,充满了生命的张力。此外,第二节的“峡谷”“君主”和第三节的“理想”“歌唱”均是二、四句押韵,第四节连用“媲美”自问自答,体现了“音乐美”。

绘画美。《再别康桥》中作者用语言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的秀美风光,通过“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深情,创造了一种空灵、飘逸的意境,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在诗人眼里,那榆阴之下的清泉水光潋滟,沉淀着诗人彩虹似的旧梦,“梦”本缥缈,但作者写的却形象、鲜明,似乎触手可及。于是,诗人撑一支长篙,乘着满载星辉的小船,向着芳草萋萋的康河深处寻梦,但“何以笙箫默”,别离的笙箫悄悄响起,夏虫为之沉默,康桥为之沉默,诗人只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一幅幅清幽旖旎的画面,融情人景。《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中,“太阳”“蔚蓝色的原野”“连绵的群山”“冷漠无言的忘川”等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象,色彩明快,诗中有画,正是“绘画美”的体现。

建筑美。《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四行,诗行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两顿或三顿,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首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和尾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遥相呼应,法度严谨,洗练清丽。学生发现,这一点和《雨巷》极为相似。《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共五节,每节四行,诗的结构也非常整齐。如第一节由“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蔚蓝色的原野”“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和连绵的群山”两句构成,在重复中体现变化。第三节由“我战胜了冷漠无言的忘川/我创造了自己的理想”“我每时每刻都充满了启示/我时时刻刻都在歌唱”两句字数相同,非常像建筑中的对称结构,可谓匠心独运。

四、在课外阅读训练中实现文化传承与参与

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用新诗“三美”主张来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阅读闻一多提出“三美”主张的原文,掌握更多诗歌理论是必要的。因此,笔者首先带领学生学习了2019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节选:“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教师告诉学生,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指示不仅适用于干部,也为我们学习理论提供了指南,要学好理论,必须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学生明白这一“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后,教师布置了一道作业题:

课后阅读闻一多的《诗的格律》原文,并谈一谈“三美”主张在《死水》一诗中的体现。

这道题目意在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的爱好与习惯,原原本本学习《诗的格律》中的观点,并通过鉴赏《死水》这一综合实践,来实现活学活用,并在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中进行文化传承与参与。同时,在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提升他们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综上所述,借助闻一多先生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诗“三美”主张,采取“1+X”的办法,来指导学生学习现代诗歌是一条有效的路径。学生在一定理论的支撑下,可以更好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获得审美体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