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析

作者: 莫爱玲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变革,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尤为关键。本文聚焦于个性化阅读教学对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作用,阐述具体的实施策略:精准分析学情,分层制定阅读目标;拓展阅读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创新阅读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深度阅读。旨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质量;个性化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强调课程教育需要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涵盖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贯穿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阅读教学更是承载着重要的使命。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大多呈现出“一刀切”的特征,未能充分考虑到初中生在学习能力、知识储备、阅读兴趣等方面的显著个体差异,导致基础薄弱的学生面临重重困难,学有余力的学生又觉得教学内容缺乏挑战性。基于此,教师需要在核心素养培养的引导下,探索个性化阅读教学方式,在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

一、精准分析学情,分层制定阅读目标

教师在对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时应该精准分析学情,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状况。例如,通过课堂提问观察初中生对不同知识点的即时反应,进而分析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上的差异;通过阅读测试把握学生对各类文体的熟悉程度、阅读速度、理解深度;通过交流访谈掌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精准分析初中生学情基础上制定分层阅读教学目标,从而推动阅读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以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骆驼祥子》教学为例,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到部分学生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认知较为模糊,部分学生在细节理解上存在不足,也有一些学生缺乏合理的阅读方法,未能深入了解文章内涵。针对学情,将学生划分为基础层、提高层、拓展层这三个层次,分别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针对基础层的学生,需要让学生通过文章阅读掌握“颧骨”“褴褛”等生字词,可以找出描写祥子外貌与动作的语句,运用直白的语言描述祥子的形象特点,在准确朗读课文段落基础上梳理文章的基本框架。针对提高层的学生,应该引领学生深入分析祥子性格变化的原因,鼓励学生在分析表面情节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剖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欣赏老舍的语言特色,思考怎样运用北京方言增强文章的地域文化色彩,怎样增强人物形象的鲜活度,通过对比分析段落的方式体会语言风格的独特魅力。针对拓展层的学生教师需要指导他们深度解读《骆驼祥子》,从文化批判的角度探讨作品所反映的人性弱点——导致祥子堕落是人为因素多一些,还是社会因素多一些。同时,鼓励学生以祥子的视角改写小说某个章节,在改写过程中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情感表达能力。

二、拓展阅读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需要拓展阅读资源,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阅读资源。拓展阅读资源并非随意为之,而是需要遵循结合教材拓展阅读材料和基于学生兴趣推荐读物这两大核心要点。只有选择契合学生阅读兴趣的读物,才能真正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从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探索。

一方面,教师需要结合教材拓展阅读材料。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阅读教学为例,这部小说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衰败,描述旧社会农民的苦难,也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变化。教师可以围绕《故乡》拓展一系列阅读材料,推荐鲁迅的《阿Q正传》等其他作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深入了解鲁迅笔下的国民劣根性,促使学生对当时社会环境下人物共性的精准把握。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故乡》中的乡土情怀与时代变迁,设计《故乡亦动人》的写作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在回顾《故乡》中的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挖掘故乡的“动人”之处,进一步深化对《故乡》的阅读理解。

另一方面,基于学生兴趣推荐读物。教师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呈现出的阅读兴趣,针对学生的阅读学习基础、阅读理解能力、阅读兴趣偏好等因素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素材,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例如,针对喜欢科幻题材的初中生,语文教师可以举办科幻作品读书推荐会,分小组进行课内外读书作品的推荐,各小组需要挑选课内外各一部科幻作品进行推荐。各小组将收集整理的资料精心制作成一个五分钟以内的汇报PPT,促使学生深入了解推荐的科幻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传统阅读教学方法往往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未能深入探究文本的精微奥义,影响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创新阅读教学方法成为突破这一困境的关键路径,推动阅读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助力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全面发展。

(一)问题导向式阅读教学

以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教师可以开展问题导向式阅读教学,给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问题导向式阅读教学不应局限于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的传统模式,而是应该积极探索将设问权交给学生的创新方式,更好地调动学生探索课程知识的兴趣。在教学初始阶段,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教学目标与文本核心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深入思考文章内容。例如,一位敏锐的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上学第一天,不是拜见老师,而去拜孔子画像,画像里的鹿又代表什么意思?”这一发问,瞬间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该敏锐地抓住这一契机,顺着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当时的教育制度,分析当时的文化传统。这样可以让学生理解百草园在作者心里的独特意义,让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水到渠成。在学生讨论完所有问题后,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理解偏差进行更细致的讲解,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二)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

以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为例,教师需要在核心素养培养下开展情境创设式阅读教学,给学生带来更丰富的阅读情境体验。在导人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征兵的场景图片,播放马蹄声、战鼓声、号角声等音频,将学生带入花木兰所在的时代情境中。在带领学生阅读文章之后,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抽签方式确定花木兰、木兰家人、征兵官员等人物角色,根据诗歌内容开展情节表演,促使学生深入角色内心,更好地体验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在讲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重点段落的时候,可以播放电影《花木兰》中的片段,让学生理解花木兰在战场上所经历的各种危险,促使学生思考花木兰的英雄气概。在完成以上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则需要引导初中生在情境体验基础上分析《木兰诗》的语言艺术、叙事手法、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具体可以从古代征兵制度或者女性社会地位等角度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在情境与文本的深度交融中深层次感悟文章内容。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愚公移山》的联读分析,具体从人物形象、叙事手法、主题表达等维度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小组合作式阅读教学

以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为例,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式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在深度阅读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首先,需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科学分组,保证小组成员优势互补,给后续阅读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奠定基础。提出“探究《昆明的雨》的写作抒情手法,分析作者对昆明的情感”合作阅读任务。其次,组织各小组成员开展阅读讨论。一些学生负责梳理文中描写昆明雨景的段落,分析作者是如何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细腻描绘雨景的;一些学生寻找文章中抒情的语句,分析对昆明的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事物描写中所寄托的情感;一些学生负责记录小组讨论要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积极交流,针对描写昆明菌子的部分,学生提出观点——通过细致描写菌子的种类、形态与口感,可以从侧面烘托出昆明雨季独特的韵味,进而表达出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之情。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成果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总结。需要针对不足之处给出详细的指导,例如在分析写景抒情手法时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归类总结,在理解作者写作情感时可以联系时代背景或者作者经历进行更深入的挖掘,这样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个性化阅读教学贴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从多个维度助力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路径。个性化阅读教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未来教育中应该坚定不移地践行个性化阅读教学,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绽放光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