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诵读中走进经典古诗文

作者: 叶冬梅

摘要: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诵读经典古诗文是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结合《赤壁赋》教学,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文章从教师要有较为深厚的诵读功底、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在反复诵读中走进经典古诗文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希望借助诵读这一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感受经典古诗文的永恒魅力,传承中国古代文化,提升语文学科素养。

关键词:诵读;经典古诗文;韵律;反复

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中散发着永恒的光芒。中国经典古诗文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富有韵律感,朗朗上口,特别适合诵读。学习经典古诗文的基本策略应该是诵读。瞿蜕园、周紫宜在其合著的《文言浅说》中认为:“诵读起来,如果符合文章的气脉和情调,那就是能体会到文章的深处。如果诵读起来,应该停顿没有停顿,应该奔放没有奔放,应该分高低声调的没有分,那将说明文章自文章,读者自读者,根本还不能理解,又怎么能从其中吸收其优点供自己运用呢?”由此可见,诵读应该是学经典古诗文的第一重要步骤。

很多经典古诗文都有其独特的韵律美,韵律感可以说是中国古诗文一个最伟大的创造,这可能与其特别注重押韵、平仄和节奏感有关。作家梁衡认为:“在所有文字写作中,只有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是专门来表现意境和韵律的美感的。为什么强调背诗词,就是让这种美感一遍又一遍地浸染自己的心灵,浸透到血液里,到后来提笔写作时就会自然地涌现出来。”如何让这种韵律美浸染学生的心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经典古诗文的韵律美通过声音表达出来,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经典古诗文的理解。

《赤壁赋》是一篇经典古文,语文教师一般教过多次。如何在教这篇课文时讲出新意,这是值得深思的。在斟酌了多种讲课方式后,笔者最后决定尝试用诵读法带领学生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之所以用诵读法讲《赤壁赋》,首先是因为《赤壁赋》是一篇韵文,读来朗朗上口,让人陶醉。二是笔者非常喜欢诵读,对诵读有浓厚的兴趣。三是相比于教师的理性分析,学生对教师声音的记忆可能会更长久,更深刻。四是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诵读,教学效果非常好。因此,笔者想通过诵读的方法对《赤壁赋》的教学做一些尝试,没想到教学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在用诵读法讲授《赤壁赋》的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要有较为深厚的诵读功底

经典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教师教授经典古诗文的过程其本质上是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应该对经典古诗文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而诵读可以说是理解经典古诗文的一条捷径,也应该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张颂先生说:“声音裹挟着意义,语言包容着和谐,文字生发着底蕴,朗读造就着美感。”通过诵读可以体会文本内在的思想情感,诵读法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笔者经常在上班的路上,在独自散步时,兴致盎然、抑扬顿挫地背诵古诗文。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激情洋溢、热血沸腾地诵读古诗文。学生开始时可能不太习惯,慢慢地就会被教师的感情,被教师的声音带动。这样,学生诵读得会越来越好,也越来越享受诵读的乐趣。这一做法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曾有一个学生在周记里写道:“真羡慕老师能背诵那么多古诗文,而且能够背得那么有感情。我初中不爱背古文,现在背古文好像没有那么难了。”可见,教师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文对学生学习古文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赤壁赋》是一篇极为经典的古文,体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在反复诵读中,教师应能感受到苏轼的无奈与悲伤,旷达与洒脱。当读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能感受到清风轻轻拂过脸庞的惬意;当读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能体会到苏轼凌空而起,飘飘欲仙的畅快;当读到“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时,能体会到苏轼内心的苦闷与悲伤;当读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时,能感受到清风明月的宁静与美好。读着《赤壁赋》,教师脑海中可以浮现出一幅幅的画面,更能体会到苏轼的内心情感。这样,教师在诵读中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更好地传递给学生。

二、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

诵读是需要氛围的,需要一个声音的场,才能真正进入那个情境,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学生平常学古文,似乎主要为了考试,为了分数。读古文时往往比较快,没有多少感情。有些教师讲古文时特别注重对字词、句式的讲解,容易把一篇文章肢解得比较破碎,学生缺乏对整篇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这样,很容易把一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讲得索然无味。教师在帮助学生梳理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课时间和语文早读时间,这是诵读的黄金时间。铃声一响就进教室,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和学生一起有感情地诵读。这样做的好处是多方面的。既能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又能让学生多读多背古诗文。学生读多了,自然就会背了,也更能体会古诗文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如果能跟着老师一起有感情地诵读,那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在平常时,学生往往缺少大声地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文的环境,能在教室这偌大的空间中,和老师一起激情洋溢地诵读古诗文,进入一个诗意的世界,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就像王崧舟老师所言:“诵读的要义在得其滋味,而非声音的简单还原。诵读文言,重在‘味’,重在‘玩’。”为了让学生更能进入《赤壁赋》这篇文章,在早读时、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抑扬顿挫、充满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模仿老师的声调,模仿老师的表情,在不知不觉中被老师感染,被带入文本独特的艺术空间,更能进入苏轼的精神世界。语文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堂堂皇皇的,不应该是鸦雀无声、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空间,让学生在诗意的氛围中张开思想的翅膀。

三、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诵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一些关键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诵读,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朱自清曾说:“诵读作为一种教学过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诵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古诗文。

在《赤壁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其中几个点加以引导。比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赤壁赋》的第一段,共同感受苏轼内心的自由畅快之情。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要读得慢一点,要眼前浮现出静谧、朦胧的画面,要进入情境,要富有感情。学生在教师的声音和感情的带动下,也会慢慢地进入情境,感受到清风的吹拂,感受到月亮的皎洁,想象自己驾一叶小舟在江面上自由地飘荡,感受到冯虚御风、羽化登仙之畅快。那一刻,师生可以共同感受到苏轼的快乐与洒脱。

在讲第二段时,要理解苏轼的心情为什么由乐转悲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两句,感受苏子和理想相距甚远的孤独和悲伤。教师可以借助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一些诗词,比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借助“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等诗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苏轼内心的孤独与苦闷。要去理性分析苏轼的心情为什么由乐转悲其实是比较难的,可以引导学生放慢节奏,拉长语调,遥望远方,通过诵读表达一种对美好可望不可即的怅惘和忧伤,学生也许就能理解苏轼难以实现理想的苦闷与悲伤。

在讲第三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这一长句,分析客人在赤壁之战盛况的描述中流露出怎样的心理。之所以选这一句,是因为这一句对理解苏轼的矛盾内心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这一句非常富有节奏感。当读到“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时,应读得比较快,比较有气势,表现出曹操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而在读“固一世之雄也”与“而今安在哉”时,前半句要读出昂扬之情,后半句要读出失落之感。此处可以找两三位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适当地引导和点评。当学生能把这一句的感情比较准确地诵读出来,应该更能真切体会到苏轼内心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求而不得的失意之情。

四、在反复诵读中走进经典古诗文

要理解经典古诗词的思想情感,反复诵读是非常必要的。“诵读可以让学生感悟诗词的音乐美、语言美;吟咏可以让学生感悟诗词的情趣和文化内涵。反复诵读吟咏,可直抵诗词本真意韵,直通学生肺腑心灵。”一篇诗文,读一遍或几遍是难以体会其深意的,需要反复诵读、把玩,才可能进入文本内部。

其实,不只有《赤壁赋》,经典古诗文大多都极富韵律感,特别朗朗上口。《过秦论》的磅礴气势,《蜀道难》的瑰丽想象,《滕王阁序》的昂扬乐观,《阿房宫赋》的华丽铺排,都让人惊叹不已。难怪有人说,文章写完要读出来。一篇文章要读来或流畅,或生动,或华美,或有气势,或有意境,这样的文章,一般都是不错的。

经典古诗文的开篇在诵读时是非常需要重视的,往往开篇就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必须读得豪迈而有气势。而读李清照的《雨铃霖》时,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必须读出那份孤独与悲痛。如果开头读不出感觉,整首诗可能都把握不准基调了。

诵读经典古诗文时,特别要进入情境,要一种画面感,要营造一个场。在讲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喜爱融入到声音里,用这种方式传递给学生。讲那篇课文时,教师甚至可以穿上比较素净的衣服,这样的服饰和整首诗是比较搭配的。当教师读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面上冉冉升起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壮美和博大,其实这就是盛唐气象。当读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那个向苍茫的宇宙发问的人是自己,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到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状态。

在经典古诗文中,经常会有一些感叹词,这些感叹词表达了作者浓厚的思想情感。如果语调平平,就会索然无味。但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把感情表达出来,这对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是非常有帮助的。如《阿房宫赋》最后一段,有“呜呼”“嗟乎”这样的感叹词,其实特别能表达杜牧内心的感慨与遗憾。如《蜀道难》的开头有三个字“噫吁嚱”,其声音是非常高亢的,一旦能读出来,整首诗雄浑的感情基调一下子就突显出来了。古诗文是有生命的,这些感叹词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词里面凝聚了作者浓厚的思想情感。

总之,诵读经典古诗文不是一般地朗读,是有感情地朗读。诵读是进入经典古诗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经典古诗文的思想情感,从而真正地走进经典古诗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诵读也是常读常新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随着学生人生阅历的增加,可能对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在反复诵读中,这些经典古诗文会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精神支撑,成为他们生命的力量源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