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本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阅读综合实践”编写特征及教学策略
作者: 陆祖林摘要:阅读能力是阅读教育的重点,阅读能力需要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得以培养。“阅读综合实践”是修订本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新设计的带有整合性质的新板块,体现着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的呈现方式,进一步完善了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体例。把握修订本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对阅读教育的整体设计,了解“阅读综合实践”的基本概况和呈现方式,厘清“阅读综合实践”的编写特征,有助于语文教师更好地开展“阅读综合实践”的教学,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和语文核心素养提升。
关键词:阅读综合实践;修订本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编写特征;教学策略
2024年秋季,新修订的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下文简称“修订本教科书”)在小学、初中的起始年级开始使用,在优化原有体例和内容的同时,该套教科书在阅读教育方面进一步守正创新,为小学、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中,“阅读综合实践”是修订本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新设的栏目,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提出的要求,也体现出语文课程标准有关综合性和实践性、学习任务群的课程理念和呈现方式,进一步丰富、完善了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体例。那么,“阅读综合实践”的提出有何依据?其编写特征是怎样的?语文教师应如何根据“阅读综合实践”的编写意图和编写特点,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为目的,开发和使用“阅读综合实践”,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一、“阅读综合实践”: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化的追求
阅读能力是语文阅读教育的重点,阅读能力需要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得以培养。“阅读综合实践”板块的设计聚焦典型的言语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该概念的提出有其学理依据和现实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是“阅读综合实践”提出的学理依据。在“课程理念和目标”部分,指出“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明确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并凝练了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为“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课程内容”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从语文学科特性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设计6个学习任务群,建构起新的语文课程内容形态和结构体系。语文课程内容以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形式加以建构,强调聚焦典型的言语实践活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现实问题,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修订本教科书”为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在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以“阅读综合实践”这一学习形式凸显单元学习重点,整合单元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指向具体情境的言语实践活动,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是“阅读综合实践”提出的现实要求。近年,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落实,统编本语文教科书的推广、使用,语文阅读教学开始关注单元整合的教学模式,涌现了很多有成效有特色的探索,如“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大单元教学的基本要素与实施路径”、“大单元教学是学习任务群实施的基础”。“阅读综合实践”以阅读为核心设计的一系列带有整合性质的语文实践活动,契合大单元教学、整合教学的精神,尊重一线教学实际,强化了学生作为阅读实践活动的主体,依据语文学习任务群合理确定情境性任务目标,呈现单元教学重点,设计统整性教学内容,建构单元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开展阅读实践,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达成语文单元教学目标。
基于语文教育的学理依据和语文教学的现实要求,“阅读综合实践”板块应运而生。“修订本教科书”在每个单元后增设“阅读综合实践”板块(活动·探究单元例外),一般包括三个有关联、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任务。任务设计紧扣单元核心内容和语文要素,通过整合联系、融入情境、明确活动指向等方式,指向学生的言语实践,以此落实单元教学任务,达成单元教学目标。“阅读综合实践”的三个学习任务设计都有所指向:其中一个任务主要是结合单元课文探究思想内容与人文价值,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另外两个任务,主要是对课文内容加以回顾、整合与总结,强调语言文字、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分别侧重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学习。这三个学习任务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起到反刍单元学习,延伸语文能力的作用,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延伸知识宽度,提升学生元认知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情感能力。值得注意的是,“阅读综合实践”板块中的“一、二、三”不是三道练习题,而是具有统整性、综合性、存在内在逻辑的三项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中不应采用“答题”的思维开展教学,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理解探究及综合运用。
二、修订本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阅读综合实践”的编写特征
“阅读综合实践”作为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化追求的新设板块,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落点四方面把握“阅读综合实践”编写特征,是开展“阅读综合实践”教学的前提。
(一)落实单元目标,提升语文素养
“阅读综合实践”的目标设定反映了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际要求”。“修订本教科书”在“阅读综合实践”板块的目标制定上综合考虑了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及语文实际教学三者的关系,并根据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指向,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具体教学的实际,设置了三个具体的学习任务,意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
“阅读综合实践”板块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制定了清晰、具体、可操作的言语活动与实践目标,突出单元学习重点。明晰的言语活动与实践目标有助于语文教师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把握该单元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探究阅读学习任务,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自觉传承革命文化;语文要素是进一步学习默读的阅读方法,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厘清作者思路。核心任务从前一个单元的“把握文章中心和主要内容”转向“在默读中领会作品诠释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要求,体现出阅读行为的渐进过程。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分别是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陈毅的《梅岭三章》、诸葛亮的《诫子书》。四篇文章均为经典篇目,蕴含作者独特的人生思考。单元后设置的“阅读综合实践”则提供了具体的实施路径达成单元目标。任务一通过文本细读和资料收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思考和表达人物的精神品质;任务二围绕单元要求的“抓关键语句”这一语文要素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表达思想情感;任务三则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含义和表达的感情。三项学习任务紧紧围绕单元要求及文本特征加以设计,突出单元教学目标的整合,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开展言语实践活动,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依托单元要求,设计学习任务
“阅读综合实践”的学习任务要求和设计指向反映了“阅读综合实践”应该“学什么”。“修订本教科书”依托语文学习任务群、单元的学习要求和内容,将单元涉及到的相关学习内容进行整合,以统整性的学习任务加以编排,落实单元教学重点。“阅读综合实践”根据单元要求,紧扣单元学习内容,制定了相应的学习任务要求和任务指向,突出单元学习重点。
教科书编者在“阅读综合实践”具体学习任务的编写上凸出统整性、实践性、关联性的特征。一是统整性。“阅读综合实践”的统整性体现为对单元选文和单元知识的整合,重在实现单元的知识体系化。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一为例,该任务一方面梳理了本单元《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三篇课文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另一方面总结朗读的相关知识,即本单元涉及到的重音和停连。两项具体的任务指向单元选文及知识要点的整合,体现学习任务设计的统整性。二是实践性。“阅读综合实践”的实践性表现在学习任务的设计聚焦学生言语实践活动,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现实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如七上第一单元学习任务三,以开展“朗读会”的形式举办课文朗读活动,该任务紧扣单元学习目标,朗读的形式、内容多样,通过朗读将文本的美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对语言有更充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三是关联性。“阅读综合实践”的关联性体现为三个学习任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前后衔接,各有侧重而又一以贯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核心任务是“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语言的美一是反应在口头表达上,学习任务一从朗读技巧的角度设计口语表达活动;二是体现在书面运用,学习任务二则引导学生品味相关语句。学习任务三整合了任务一对口语表达的实际要求和任务二对书面语的品味体悟,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开展朗读活动,促使学生掌握朗读的学习方法,落实单元核心任务要求。
(三)设置学习情境,开展实践活动
“阅读综合实践”活动形式与实践安排体现出“阅读综合实践”应该“怎么学”。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部分指出,“教材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要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需求创设学习情境,以问题探究为导向……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习情境指的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包含特定学习元素的问题场景和学习任务。“修订本教科书”在“阅读综合实践”板块的设计上,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需求开发来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场景和学习任务,自主开展言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阅读综合实践”在问题场景上,关注单元核心任务,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需求加以设定,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需要;在学习任务设计上,根据单元核心任务要求,以问题探究为导向,确定清晰、可操作的阅读学习任务,凸显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作为默读单元的收束,在阅读质量和速度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单元核心任务为“在默读中把握作者思路,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该单元在问题场景的设定上,一方面基于虚构情境,以单元主题“联想与想象”来设计,如学习任务三“在班级进行课本剧表演和评价”。另一方面对接日常生活来设计,如学习任务一“和同学分享你研读的成果”;在学习任务设计上,三项学习任务各有侧重,同时又是具有关联的,引导学生开展言语实践活动。学习任务一从“文本中的想象”角度设计,引导学生从情节、人物、主题等小说要素出发研读课文,关注想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习任务二调动的是学生作为主体在“阅读和表达中的想象”,运用想象完成课本剧剧本的编写;学习任务三则是开展实际的演出与评价。三项学习任务都以“想象”作为设计的关键词,以问题探究为学习方式,将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整合起来,力求让学生在深度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达成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四)提供学习支架,习得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习得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阅读综合实践”学习支架的提供体现出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方法和策略”。上一版统编本语文教科书和“修订本教科书”对阅读方法、阅读策略做了系统规划,尤其重视语文方法性知识的建设,为阅读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抓手。“修订本教科书”在“阅读综合实践”的编写上注重提炼阅读知识,提供学习支架和学习资源,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学会运用方法开展自主阅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教科书编者在“阅读综合实践”学习支架的提供上呈现出两种方式:一是“链接材料”的补充,属于直接、显性的学习支架;二是融入在学习任务的表述中,属于间接、需要语文教师进一步提炼的学习支架。该两种学习支架的提供有助于语文教师在教学“阅读综合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直接、有效、可操作的抓手,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但需注意的是,要注重为不同层级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和学习资源,以完成单元核心任务。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的核心任务为“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品或直接或含蓄的表达”。朗读作为该单元的核心任务,其主要分为外部语音技能和内部心理技能。从外部语音技能看,该单元要求掌握语气、节奏;从内部心理技能看,该单元强调情感的把握。此为间接、需要语文教师进一步提炼的学习支架。该单元直接、显性的学习支架包含:一是学习任务二中的“链接材料”,梳理了语调、节奏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感情基调、思想主题等方面用符号、文字等加以标示,以此展开朗读活动,并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能;二是学习任务三补充了语境的知识,语文教师要提炼语境的相关学习要点,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把握词语的确切含义、语境赋予的临时含义以及语句的深层意蕴,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三、修订本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阅读综合实践”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