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答情的语文主观题高效讲评的实践路向

作者: 刘卫平

摘要:当前学生主观题作答情况不容乐观,很多教师不知如何高效讲评试题。为此,本文结合近年全国卷高考题对题与答进行深入互动与变式探究,通过一问数思、一题数编、一答数变的方式,认清答题方向,廓清答题路径,优化答题成果,最终提高试题讲评的实效性。

关键词:答情;讲评;实践路向

对于主观题的作答,学生的答题状况不容乐观,“不知答什么”“不知如何答”的问题数见不鲜。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答不对,答与题不吻合,如答词语的表达效果,却只答该词语的含义;二是答不全,要点遗漏,要素不全,如答艺术效果时,却不答相应的手段或手法;三是答不精,答案啰嗦,无效话语多,如律诗中作答直接引用原句,却不用“某联”代指;四是答不清,没有逻辑层次,结构混乱,如前后两点重叠,而非并列、分总、对比结构;五是答不实,脱离具体情境和文本,标签式用语,如看到“反复”,就认定“强调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读题、答题能力欠缺,当然也与文本解读能力有关联,但后者不是主要因素。基于此,本文聚焦于题与答的深入互动与变式探究,积极探索主观题高效讲评的实践路向。

一、一问数思,认清答题方向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赵静宇说:“问题由命题者提出,考生要做的只是解答。从另一方面讲,问题也是一种提示、一种指引,考生接受提示、顺着指引的方向,利用学科知识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就能将问题解决。”所说的“提示”“指引”,无非就是学生作答的方向,因此,考生作答时,首先要认清的是,问题究竟属于哪种答题方向。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聚焦问题,对问题进行解构与建构,从而找到答题方向。以2024年新高考Ⅰ卷第16题为例。

16.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泉声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起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

(一)问题解构

审题是答好、答准题目的关键一环,只有读懂问题“问什么”,才能确定“答什么”。很多时候,教师讲评试题时不大重视审题,或者说没有科学地教审题,导致学生“低像素”审题,只是默念一遍问题。其实,科学地审题,就是要以题目中的词语为语义单位,细读每个语义单位,把准关键语义信息,从而知晓问题的核心指向、逻辑层次与考查意图。要做到这一点,就应遵循一定的规范性程序,按照“拆——解——析”的理解过程。

拆,就是将题干问题拆分为多个语义单位,找准并圈画出关键的语义信息,第16题中题干信息主要是“对比”“泉声”“描写”“赏析”,图画出这四个信息并重点考虑。

解,就是理解关键信息的内涵和指向,找到它们共同指向的内容,第16题要理解四个关键语义信息的内容,其中“对比”是涉及表现手法,“泉声”是本体对象,“描写”是涉及表达方式,“赏析”是答题的任务指令。

析,就是分析关键信息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的问题语言,将问题转化为“任务指令+对象”的呈现样式,根据这一思路,可以将第16题题目转化为这样的答题任务“赏析对泉声对比性描写的内容”,紧扣这一答题任务,答题的方向不容易发生偏离。若是有这样的审题过程,我们就能读懂命题人的考查意图,答题的输出就不难了。

(二)模型建构

有学者认为:“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得那些被建模的表征性知识。”深度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的实质是知识建模,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其主要任务。当然,建模不是要形成稳固的套路,而是要有一定的思路,因为语文主观题答题并不主观,而是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主观题答题要有同质性,确保考生回答具有共同的性质,才能相互比较,才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客观的评价与赋分。因此,答题前进行模型建构,很有现实意义。

具体的模型建构,一般包括结构建模、要素建模、知识建模。结构建模是指从整体上建构要点之间的结构关系,主要有并列、分总、对比,以并列结构为多;要素建模是指要点内部的构成元素及其内在关系;知识建模是指问题语义信息所涉及的学科专业术语。

并列结构。由于第16题答题任务聚焦于一点,所以从结构建模角度来看,要点之间应是并列结构。同时,从要素建模角度来看,要点内部有概括和分析,其中分析中蕴含对比因素;从知识建模来看,主要是关于对比维度的知识。通过刚才的分析,依据上述答题任务,可以推测该题的模型答案:①对比角度一:描写泉声1+描写泉声2;②对比角度二:描写泉声3+描写泉声4。有了这个模型答案,学生作答自然就有了支架和方向。

分总结构。有些问题有多个答题任务,且有主次之分,此时答题结构模型应为分总结构,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第16题:“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任务一是理解抽象的名言,任务二是结合本诗的主题,任务三是综合理解这句名言的含意,因此分析出该题答案的结构模型为分总结构,即①名言的语义;②本诗的主题;③综合分析。第3点是对前两点的总结分析。

对比结构。有些题干蕴含着明显的对比指令,比如2023年新高考Ⅱ卷第19题:“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呜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根据该题的指令,可以分析出该题答案的结构模型为对比结构,即①原句优点1+原句优点2;②改句不足1+改句不足2。

二、一题数编,廓清答题路径

答题是一个从思考到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搭建问题与答案之间有效交流与互动的桥梁,从中探寻和揭示答案路径。虽然当下的高考题和模拟题,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但是,动态试题的上位属性是类题,它是相对稳定的,围绕这类题可以开展一题数讲,目的在于通过提供更多思考的机会来巩固和强化这类题的答题路径,全面提高思维运行效率。以2024年新高考Ⅱ卷第9题为例。

9.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一)改编同一题

为了强化该题的答题思维路径,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这道题本身进行“变身”,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同命题的命意。与提供铺天盖地的课外题不同,围绕该题来开发不同的关联题,一方面节省阅读其他文本的时间,另一方面区分不同命题问题之间的细微差异,强化审题的敏感度。其深层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与命题对话,深化对命题的理解。

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教师可以一个典型题改编成不同问题,并对此进行讲解。为了深思设问方式,可以将第9题改编成:文本中多次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它们各自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与此同时,为了强化动作指令,可以将该题改编成:文本中频频出现一些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其用意何在?请简要概括。对比原题与改编题,发现它们很相近,但其具体答题有些微变化。

(二)整编同类题

如果说改编同一题是向内建构的话,那么整编同类题是向外建构。整编同类题就是围绕这一类题自主整编其他命题,对比它们命题的异同点与答题的差异,这样既可以“走进”这一道题,又可以“走出”这一道题,形成结构化的类题网络。很多时候,对于同样类型的题目,更换了一个情境,或者是将条件和问题调换顺序,学生就无法辨认,找不到答题思路,更无法触类旁通,究其原因,教师未能从“类”的角度组织有针对性的讲解。

从类型来看,第9题是语句效果题。为了促进学习内容的建构、整合与迁移,让答题变成“有意义的学习”,教师有必要以该题为点位中心,以多向度重构为路径,整合同一类型题,这样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依据第9题这个语句效果题,可以整合2023年全国Ⅱ卷第4题:“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它们都是考查语句的表达效果,但设问不同,答题思路和要素也有所不同;也可以整合课内散文《一个消逝的山村》中的问题:“文本中多次出现‘过了许久’‘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在比较平静的夜里’‘前些年’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它们均是考查时间语句的表达效果,但在不同的文体背景下,答题思路和要素也有所区别。

三、一答数变,优化答题成果

答题终究是一个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真切可感、可见的语言文字运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主观题答题成果也就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结果,其中包括词语的择用、句式的表达、逻辑层次的呈现等。为了深入探究答题,要理顺由题到答的生成路径,也要探讨答与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很多时候,教师只会讲评试题的参考答案如何生成,而忽视学生的答情,也轻视各种答案的教学价值。继续以2024年新高考Ⅰ卷第16题为例。

(一)改进初答答案

根据桑代克的试错理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答题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每一次答案纠错与改进,就是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答题过程中,初次作答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因此有必要对初答答案进行调整与改进,开展二次乃至三次作答,追求科学和规范的答案。那么,如何改进初答答案?一是对于内容不全的答案,要补充内容;二是对于无关痛痒的话语或重复性内容,要敢于舍弃;三是对于层次模糊的答案,要理顺语脉。每次的改进,就是在寻求答题思路和答案要素,优化自己的答题成果,最终建构规约性的答题话语体系。

学生作答总是会“差那么一点”,学生的作答之“差”主要是漏答、浅答、误答、硬答、多答。针对这些问题,改进初答答案需要经历三个步骤:一是冷静剖析学生的答案,分析其得分点和不足点,明确答案中可修改的空间;二是讲清答题规范和要求,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三是再由学生改写自己的初答答案,通过思维调整让学生熟知答案生成的“内幕”。未得满分的答案,可以改进为满分答案;已得满分的答案,可能还存有瑕疵,可以改进为完美答案。改进答案的过程是矫正答题思维的过程。

【初答答案】①“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瞬间和久时听泉的感受,突出了泉水的波涛汹涌。②“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泉水流动时的不同感受,突出了泉水汹涌时的壮伟和泉水细流时清圆的特点,生动形象写出了泉声的音乐之美。

该答案得4分,画横线部分为得分点。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该答案有三点不足:一是没有具体分析听泉的感受;二是直接摘抄原文的诗句;三是出现啰嗦的语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其次,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应具体分析听泉的感受,用“颔联”“颈联”代替原文诗句,删除哕嗦的语句。最后,在初答答案的基础上改进为完美答案。

【改进答案】①颔联写瞬间和久时听泉的感受,刚听时感觉水从门前流过,长时间听时感觉人身处船中。②颈联写泉水流动时的不同感受,突出了泉水汹涌时的壮伟和泉水细流时清圆的特点,生动形象写出了泉声的音乐之美。

经过改进修改后的答案表现为简洁化、学科化、条理化特点,语言精练,不蔓不枝,条理清晰,层次清楚。

(二)升格参考答案

面对参考答案,固然要有敬畏之心,毕竟这样的答案是获得满分的标准,但不能奉为牢不可破的“圣旨”。其实,高考的参考答案也并非最好的标准答案,它只是获得满分的最低标准。明白了这一点,你就知道在讲评试题时,没有必要对参考答案“亦步亦趋”,完全可以对参考答案“改装”,变换其表述,优化答题成果,让参考标准更“标准”,更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更适合教学讲评的需求,这样充分彰显参考答案的教学价值。

第16题答案主要来自对颔联和颈联的分析,这两联是描写泉声的语句,且考查对泉声描写的对比分析。既然考查对比,那固然要有对比的维度,因此答案中出现“乍听与久听的不同”“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也就不足为怪。但是考虑到对比维度的概括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且不是问题的显性要求,因此可以断定,这两个维度并非必答内容。对此,可以将第16题略显“臃肿”的参考答案优化为更精炼、简约的答题成果:

【升格答案】①乍听泉声时,感觉是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泉声后感觉人身处舟中。②泉流时而汹涌,听起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起来清亮圆润。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对题与答进行深入互动与变式探究,践行一问数思、一题数编、一答数变的试题讲评策略,可以有效破解学生“为了做题而做题”、老师“为了讲题而讲题”的教学困境,全面提高试题讲评的实效性,切实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语言表达、逻辑辨别、评价鉴赏等学科素养。总之,立足答情深度讲评试题,不愧为语文备考的上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