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竞走”释义商榷

作者: 汤燕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竞走”在教材中被注释为“争着跑过去”,这一释义并不恰当。通过对上下文语境以及同时期古汉语用例的分析,文章指出其中的“竞”是表示“都”或“全部”义的总括性副词,相应的“竞走”应解释为“都跑过去”或“全部跑过去”。

关键词:《王戎不取道旁李》;竞走;释义;商榷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有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这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其中的“竞走”一语在教材中被解释为“争着跑过去”,本文认为这一释义并不妥当。为方便讨论,现将全文摘录如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教材在注释中将“竞走”释为:“争着跑过去。”查阅《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竞走”被解释为“争先行走”,且援引的书证正是本文讨论的这则短文。虽然教材和《大词典》对“竞走”的具体释义不同,但显然二者都是将其中的“竞”理解成了“争相”“争着”的意思。本文认为两者对“竞”的解读有误,从而造成了“竞走”释义的不准确。

一、“竞”的上下文语境

按照上下文语境,将“竞走”解释为“争着跑过去”于文理不畅。据短文所述,道旁李树上的李子很多,多到“折枝”(压断枝条)的程度,这么多的李子,诸儿实在没必要“争着”去取,因为通常而言只有在不足的情况之下大家才会去争抢。但从文中来看,道旁的李子显然不是不足的状态。更为重要的是,文中下一句“唯戎不动”,与前一句“诸儿竞走取之”构成一种对比,意在将王戎在见到道旁李子多到压断枝条后的不同表现与诸儿的反应形成映照,“唯”着意表达一种强调,与上一句的“竞”形成呼应,传递出除了王戎之外的“诸儿”都跑去摘李子的事实。从句法上看,“竞”修饰的是“走取之”的动作行为,在语义上指向的是前面的主语“诸儿”,即除了王戎之外的所有小孩都实施了这一行为。“竞”与表示“只有”义的范围副词“唯”相对应,在词性上属于表示总括义的副词,二者词性相当。由此,这两句之间的对比关系可以简单表示如下。

人物 诸儿 王戎

行为 走取之 不动

语气 竞 唯

面对道旁李子折枝,诸儿都去取,只有王戎无动于衷,文章借用这两句的对比突显王戎善于观察和独立思考的特点,展现了他的聪慧与睿智。这则人物传记主旨本就是为了表现幼时的王戎有着异于常人的理智和判断力,诸儿的“竞”(都)对照王戎的“唯”,可以很好地呈现王戎的个性特征。如果按照教材的注释将“竞”理解为“争着”“争相”,“诸儿争着跑过去摘李子”,而没有将“全部”“都”的意义表达出来,就难以体现“唯”在句中的用意,自然会损害到此则短文的真正意图,文理显得不畅。因此,这里的“竞”释为“都”或者“全部”更符合上下文语境以及文章的意旨。

二、“竞”在辞书中的释义

“竞”在专业辞书中的释义也支持了本文的看法。虽然《大词典》没有收录“竞”的副词用法,但在何乐士等学者编著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以及《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此类专业辞书中,“竞”有作为范围副词的相关义项。如《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对“竞”有这样的释义:“用于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两个以上的主体发出同样动作或呈同一状态。可译为‘并“都’等。”短文中的“竞”正是此种用法。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它所修饰的句法成分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语义指向既可以是前面的主语,也可以是后面的谓语,实际意义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确定,且此种用法的“竞”在古汉语中的用例比比皆是。

(1)齐公孙灶卒。司马灶见晏子曰:“又丧子雅矣。”晏子曰:“惜也,子旗不免,殆哉!姜族弱矣,而妫将始昌。二惠竞爽,犹可,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左传·昭公三年》)——兄弟俩都健在的话,齐国还可以维持;可现在死掉了一个,齐国恐怕就会有危难啊。“竞”在语义上指向前面的“二惠”,在句法上修饰的是“爽”。

(2)今之学者师商、韩而上法术,竞以儒家为迂阔,不周世用,此最风俗之流弊,创业者之所致慎也。(《三国志·魏书·杜恕传》)——今天有学问的人学商鞅、韩非的法家之术,都认为儒家过于迂腐,在当世没什么用处,这些看法是风俗中最大的流弊,开创大业的人对此不可不谨慎。“竞”在语义上指向前面的主语“今之学者”,句法上修饰后面的动词“以”。

(3)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陈子昂集·修竹篇序言》)——我曾在空暇时间翻看齐、梁时代的诗,文彩、词藻(指技巧、形式)都很繁富,而情思、寓意(指生活内容)却都很少,往往因此慨叹。此例中的“竞”修饰其后面的形容词“繁”,语义指向前面的主语“彩丽”,且与下文的“都”互相配合。

(4)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唐·欧阳炯《春光好·天初暖》)这一句中“皆得意”与“竞芬芳”同意互补,言万物在风和日丽的美好春光里,全都心情舒畅,气味芬芳。

(5)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六年》)——作官的选择人,不可草率从事。任用一个君子,那么君子就都会到来;任用一个小人,那么小人就都会挤进来了。此例中“竞”与上文的“皆”互相配合,意义相近。

三、同时期的例证

“竞”在同时期文献中的用法更是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观点。教材里这则故事选自南朝宋刘义庆撰的《世说新语》,作为一部记录汉末魏晋间社会上层士大夫日常举止、清谈的笔记体小说,历来为研究汉末魏晋间历史、语言和文学的人所重视,我们可以看到同时期文献中的“竞”也有“都”或“全”的用法。

(6)俗人见庄周有大梦之喻,因复竞共张齐死生之论。(《抱朴子·内篇·勤求》)——俗人见庄子有人生如梦的比喻,于是又都宣扬生死的相同的言论。

(7)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三国志·魏书·国渊传》)——国渊屡次奏陈(屯田的)利弊,根据当地情况安排人民生产,按照人口数目设置官吏,公布考核官吏的方法,五年中公私粮仓很充实,老百姓都奋发勤勉,安心生产。

(8)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诗品》)——王褒、扬雄、枚乘、司马相如辞赋都很好,而诗歌却无传闻。

(9)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也。年数岁,中庭橘树冬熟,子孙竞来取之。愿独不取,家人皆异之。(《南齐书·虞愿传》)——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虞愿)年仅数岁时,庭院中的橘树冬天成熟了,子孙辈们都来摘。虞愿却独独不来摘取,家人都觉得很奇怪。

橘树上的橘子不是一下子就能吃完的,子孙们不必争相来摘取。子孙们都来摘过(不一定同时来)橘子,只有虞愿一个人没有摘过。这一例中的“竞”与“独”相对应,自然应该理解为“都”,且与本文分析的用例极为相近。值得注意的是,类似例(9)这种用“竞”与表示“独”“只”义对举的用例在文献中也不在少数,如:

(10)瞻尝群行,冒热渴甚,逆旅有井,众人竞趋之,瞻独逡巡在后,须饮者毕乃进。(《晋书·阮瞻传》)

(11)于嘉会坊有庙院,义亲识张敬立任安州长史,得替归城。安州土出丝履,敬立赍十数辆,散甥侄。竞取之,唯义独不取。《太平广记·卷二四三·窦义》

(12)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谁谓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全唐诗》卷120,又见《南史》卷三六,列传第二十六)

(13)时法官竞为深酷,唯司刑丞徐有功、杜景俭独存平恕,被告者皆日:“遇来、侯必死,遇徐、杜必生。”(《资治通鉴·唐纪二十》)

(14)来晨诸童行竞持锹酴,唯有师独持刀水,于大师前跪拜揩洗。(《祖堂集》卷四)

这类用“竞”与表示只有义的“独”“唯”对举的例句都是为了构成一种对比,与教材中的句子属于同一类型。这些例子都能很好地说明“竞”有“都”和“全部”之义。

另外,“竞”因为有“都”“全部”的意思,因而有了与同义的“皆”构成同义的复合词连用的情况,如:

(15)政和间,每御画扇,则六宫诸邸竞皆临仿,一樣或至数百本,其间贵近,往往有求御宝者。(宋·邓椿《画继》)

(16)如名卉为寒氛所勒,索然枯槁,而杲日一照,竞皆鲜敷;如流泉壅闭,日归腐败,而一日疏渝,波澜掀舞,淋漓秀润。(明·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

(17)而其中不肖者。则千方需索。百事掯难。无银到手。虽精物美材。概谓单薄。有银到手。则薄板稀钉。一任装造。而千把捕舵因之竞皆勒索银钱。(《皇朝经世文编·卷八十三兵政十四海防上》)

这可以看作是“竞”有“都”“全”义的一种旁证。

四、“竞走”的意义

“竞”虽然在现代汉语里为大家熟知的常用义是“竞争”“竞赛”,但在古代汉语里首先具有的意义却是“并行”“一起”。《楚辞·离骚》:“众则竞进以贪婪兮。”王逸云:“竞,并也。”这里的“竞”是“并相”“都”的意思。王蕴智(2004)通过对甲骨卜辞的考证指出,甲骨文中“竞”字除了同音假借为人名、族、地名之外,通常是作为祭祀用语,是“比并”之义,且他认为这种用法与字形相关,很可能是“竞”的本义,或至少与“竞”的本义比较贴近。这一看法也得到了王子杨(2020)等学者的认可。“竞”由“比并”之义衍生出范围副词“都”“全部”并非孤例,汉语中也有与之相似的平行演变的例子,如表示“并列”“并同”义的“并”“比”也有“皆”“都”义。既然“竞”有“比并”义,那么与“并”“比”一样发展出“皆”“都”义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通过对短文上下文语境的分析以及对“竞”在同时期古汉语中使用情况的考察,我们有理由相信“诸儿竞走取之”中的“竞”在这里应理解为“都”或“全部”义,而非“争着”“争相”。相应的,短文中的“竞走”应当释为“都跑过去”或“全部跑过去”。

五、结语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校教育是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教育的支柱,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语文教材和语文课程,语文教材中语言文字的正确性和规范性问题是基本保障。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载体与范本的语文教材,选人其中的古代诗文多为名家名篇,前修时贤对其阐释日臻完善,然而依然难以做到白璧无瑕。何以如此?究其原因,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这与近些年来语言学在语文学科中的弱化、相关语言学研究成果没有及时吸收到语文教材中有关。如本文所谈“竞”作为总括副词的用法,在《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这类语言学专业辞书已有详细阐释,然而这些显然未被教材编写者所注意到。《大词典》虽收词最多,规模庞大,但由于体量巨大,且成书于众人之手,在词义的精确性上难免偶有疏失。此类情况都需要教材编写者在斟酌损益之间仔细审辨取舍。新课标提出语文课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人文情怀、培养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无不是依托于教材的语言文字,离开了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的理解,这些便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教育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