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寐”释义研究

作者: 林强

摘要:人教版七上《狼》中的“假寐”一词注释为“假装睡觉”,有误。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本文先训释“假”的本义,再将《聊斋志异》中“假寐”例句进行归纳,并参照同时代书籍中“假寐”用例佐证,从而得出“假寐”应训为“打瞌睡”“打盹儿”。

关键词:假寐;借;打盹儿

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凤凰出版社发行,2024年8月1版1印)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五单元第18课《狼》,教材125页第25个注释“假寐”,释义为:“假装睡觉。寐,睡觉。”这个注释看起来说得通,代入原文似乎也很通畅,好像没什么问题。但往往看似平常的地方,却隐藏着问题。

我们知道汉字有三要素:形、音、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都发生了变化。汉字有古今形、古今音、古今义,也就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研究的范畴。在阅读古典文献时,稍不留神,就容易望文生训、以今例古或增字为训,用今义代替古义,或增加一些本义没有的内容。

据考证,“假寐”的本义为打盹儿、临时休息。“假寐”在古代文献中是常见的词语,比如《诗·小雅-小弁》中有这样的句子:“譬彼舟流,不知所届。心之忧矣,不遑假寐。”意思是自己如同水上的一叶扁舟,飘飘荡荡,随波逐流,心中忧愁无法排解,心事重重,连打个盹儿的空儿都没有。同篇还有一句“假寐永叹,维忧用老。心之忧矣,痰如疾首”,意思是连打盹儿的时候都深深叹息,如此忧愁,使人苍老憔悴。过度忧伤,如同患有头痛之疾。

为了充分阐释“假寐”一词,本文拟从概念辨析、本书自证、类书佐证等角度来论证“假寐”的本义。许慎《说文解字·又部》:“假,借也。”借,就是借用、借助。如:

1.“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二年》)

2.《荀子·劝学篇第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这两个例子都是借用、借助的意思。由借用、借助,衍生出非正式、代理、暂时、非真等义项,《吕氏春秋·謇分》中“假乃理事也”;《说文·人部》段玉裁注:“假,非真也。”《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刘邦在荥阳被楚军围困,韩信从齐地写信给刘邦,请求封他为假王以镇守齐国。刘邦正要发火,张良、陈平赶紧示意刘邦不可得罪韩信,刘邦立即醒悟改口:“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随即派张良拿齐王印去韩信大营,顺便借走20万大军。《史记》原文这样写道:汉四年,遂皆降平齐。韩信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这里的“假王”,就是代理齐王,暂时管理齐国,没有正式任命。类似于山东省代理省长,不是假的、冒牌的省长。“真王”即正式任命的王。

现代汉语中“假装”这个词语及词义产生的时间,另当别论。古汉语中“假装”的意思,常用“佯”“阳”“诈”“伪”之类的词来表述。常用的词语有佯攻、佯狂、阳狂、佯动,诈谖等等。比如阮籍披发阳狂。军事行动有佯动、佯攻,声东击西、避实击虚,如围魏救赵。篮球和足球比赛中大量运用佯动、佯攻的战术,就是用假动作晃开、误导、冲破对方的防守。再如《战国策·燕策一》: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阳,即佯,假装。阳僵弃酒,就是假装跌倒,把酒泼了出去。

结合“假”的本义:非正式的,“假寐”即非正式的睡眠,临时休息一下,眯一会,打瞌睡,打个盹儿,这样解释才符合“假寐”的本义。有资料将“假寐”翻译为“不脱衣冠而寝”。即,不脱衣服睡觉。《现代汉语词典》“假寐”条:假寐,不脱衣服小睡。《古代汉语词典》“假寐”条:假寐,jiǎmèi,不脱衣冠打盹。并举例《左传·宣公二年》:(赵盾)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这样的解释或有所本,比如上文提到的《诗经·小雅·小弁》:“假寐永叹,维忧用老。”郑玄笺:“不脱冠衣而寐曰假寐。”高亨注:“假寐,不脱衣帽打盹。”朱熹注:“不脱衣冠而寐曰假寐,精神愦耗,至于假寐之中而不忘永叹,忧之之深,是以未老而老也。”郑玄、朱熹、高亨等几位学者都将“假寐”训为“不脱衣冠而寐、打盹”,实际上假寐本身没有不脱衣服的意思,“不脱衣服”几个字是主观增衍上去的,这在训诂学上称之“增字为训”,就是增加了本来没有的、主观想象的内容。如果想表达“不脱衣冠而寐”这样的意思,“假寐”前需要加上相应的修饰词,比如下面两则例文:

1.《五代史通俗演义》第四十二回:“一夕已经三鼓,词觉有倦意,和衣假寐,正要朦胧睡去,忽闻栅外有鼓噪声。”“假寐”前有“和衣”。

2.唐王维《裴仆射济州遗爱碑》“公急人之虞,分帝之忧,御衣假寐,对案辍食”中,“假寐”前有“御衣”。

以上是对于“假”及“假寐”本义的初步分析。根据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古人假寐的姿势也形态各异,或坐或卧,或立或倚,不一而足。

1.坐着休息的“坐而假寐”,《左传》:“(赵盾)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赵盾早朝,正襟危坐,闭目养神,等待上朝。

2.站着休息的“侧立假寐”,《三国志·魏书·管辂传》裴松之注:“主人罢入,生乃把刀出门,倚两薪积间,侧立假寐。”

3.躺卧着休息的“藉草枕块”,《红楼梦》六十四回:“一日,供毕早饭,因此时天气尚长,贾珍等连日劳倦,不免在灵傍假寐。”

4.靠着墙休息的“倚壁假寐”,《聊斋志异》:“妪去,张倚壁假寐。忽有笼灯晃耀,见妪导一女郎出。”

5.趴桌子上休息的“据案假寐”或“凭几假寐”,《虞初新志·核工记》:“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

6.枕着书休息的“枕书假寐”,《太平广记》卷三五三·邵元休:“邵枕书假寐,闻堂之西,窸窣若妇人履声,经于堂阶。……即闻轰然,若扑破瓷器声。遂西入书斋,窗外微月。”

7.靠着树休息的“假寐树阴”,《大唐西域记》卷三乌仗那国十(蓝勃卢山龙池即乌仗那国王统传说):“释种虚游,远适异国,迷不知路,假寐树阴……释种惊寤,因即谢曰。”

我们再从同书自证的角度来研究“假寐”一词的涵义。同一本书中的同词用例最有说服力,可以更清晰、更有说服力地归纳出其本义。检索《聊斋志异》一书,很多篇章都用到“假寐”一词,同一作者在同一本书中反复用到的词语,不可能有两种不同的释义。比如下面几个例句:

1.少时乐倦甚,伏榻假寐。既醒,觉身摇摇然,不似榻上,开目,则在云气中,周身如絮。惊而起,晕如舟上,踏之,则无地。仰视星斗,在眉目间,遂疑是梦。(《聊斋志异·雷曹》)

2.妪去,张倚壁假寐。忽有笼灯晃耀,见妪导一女郎出。(《聊斋志异·张鸿渐》)

3.马绝驶,鸡鸣至西安。仆扶下,方将拜致父母,而人马已杳。寻至旧宿处,倚壁假寐,以待天明。此处有拳石碍股,晓而视之,白金也。(《聊斋志异·陈锡九》)

4.四岁离母,辄就兄眠。兄他出,则假寐以俟其归。兄于枕上教毛诗,诵声呢喃,夜尽四十余行。(《聊斋志异·于去恶》)

5.范生者,宿于逆旅。食后,烛而假寐。忽一婢来,襆衣置椅上,又有镜奁拥箧,一一列案头,乃去。(《聊斋志异·缢鬼》)

6.一更向尽,恍惚欲寐。楼下有履声,籍籍而上。假寐睨之,见一青衣人,挑莲灯,猝见公,惊而却退。语后人曰:“有生人在。”(《聊斋志异·狐嫁女》)

7.生不语,假寐以俟之。俄见少女以纸条拈细股,鹤行鹭伏而至,生暴起诃之,飘窜而去。既寝,又穿其耳。终夜不堪其扰。(《聊斋志异·小谢》)

以上诸例句中的“假寐”一词无一例外都是“打盹儿”的意思。我们再来看与蒲松龄生活年代相近的曹雪芹在其名著《红楼梦》中的“假寐”两个用例:

1.袭人果然伏侍他睡下,便预备下了茶水,关好了门,进里间去照应一回,各自假寐。宝玉若有动静,再为出来。(《红楼梦》一百零九回)

2.贾珍贾蓉此时为礼法所拘,不免在灵傍藉草枕块,恨苦居丧。……一日,供毕早饭,因此时天气尚长,贾珍等连日劳倦,不免在灵傍假寐。宝玉见无客至,遂欲回家看视黛玉,因先回至怡红院中。(《红楼梦》六十四回)

这两个例句里的“假寐”毋庸置疑也是“打个盹儿、临时休息一下”的意思,不能翻译为“假装睡觉”。为什么要假装睡觉呢?文意不通。又如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几个“假寐”的用例:

1.御史某之伏法也,有问官白昼假寐,恍惚见之,惊问日:“君有冤耶?”曰:“言官受赂鬻章奏,于法当诛戮,吾何冤?”(《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

2.许金南先生言:康熙乙未,过阜城之漫河,夏雨泥泞,马疲不进,息路旁树下。坐而假寐,恍惚见女子拜言曰:“妾黄保宁妻汤氏也……公状貌儒者,当必明理,乞为白之。”(《阅微草堂笔记》卷七·如是我闻一)

3.督工劳倦,假寐圹侧,忽闻耳畔大声曰:“冤则解矣。尔有一女,忘之乎?”惕然而寤,遂以女许嫁其子。后竟得善终。(《阅微草堂笔记》卷八·如是我闻二)

这三个例句中的“假寐”,也应该翻译为“打盹儿”。尤其是第3例句中“假寐”之后“惕然而寤”,打个盹儿之后忽然惊醒。如果是装睡,又何谈惊醒?

以上所列“假寐”用例,都是“暂时休息、打盹儿”的意思,不可译为“假装睡觉”。那么古汉语中有没有假装睡觉这样的表述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假寐”,而是“佯卧”“佯睡”“佯寐”“伪睡”或“佯假寐”。比如下面两则例文:

1.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悖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这里的“伪睡”,才是假装睡觉的意思。假装睡觉,暗中观察周围情况,弄清楚狗叫的原因。

2.中宗大怒,付执政按之。诸相皆佯假寐,唯李峤、韦巨源、杨再思遽出承制,攘袂于其间。遂命御史大夫李承嘉深竟其事。(《大唐新语》卷一二·酷忍)这里“佯假寐”三字连用,清楚地表明了假寐的涵义。“佯”是“假装”的意思,如果“假寐”是假装睡觉的意思,没有必要再加一个“佯”字,“假装假装睡觉”,语法、文意皆不通。佯假寐,可以翻译为“假装打盹儿”或“装睡”,这样才文理通顺。

综上所述,“假寐”的释义应为“临时的、短暂的、非正式的休息”,“打瞌睡、打个盹儿”。因此人教版《狼》中的“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拟译为:才明白前面那只狼打盹儿,目的是想吸引自己的注意力(给后面打洞的狼创造进攻的机会)。当然根据语境,读者也可以理解为狼是假装打盹儿。但这个“假装”是语境义,是读者自己加上去的,不是“假寐”的“假”的释义。以上拙见,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