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初中文言文教学路径,达成教学最有效化

作者: 郑模亮 刘文东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然而,教师依赖传统的讲解式教学,忽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导致文言文教学长期低效。为探索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路径,以《曹刿论战》教学为例,通过导入新课、自主学习、深度探究、拓展阅读等环节层层有效展开,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和探讨热情,让学生在读、思、辨中有效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欣赏品位。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曹刿论战》;有效教学

【设计背景】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初中文言文教学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文言文学习的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仍然面临诸多困境。文言文教学内容由于远离初中生的生活经验,超出其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学习难度较大,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教学方法上,部分教师依赖传统的灌输式讲解教学,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思维能力培养,导致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感,加上评价机制的局限,使得文言文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基于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曹刿论战》教学为例,探索优化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路径,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参考。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第六单元的首篇,也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该单元学习提示强调:“注意回顾学过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忧国忧民,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和细察精思的军事谋略的形象。因此,教学要引导学生加强人物对话的学习,着重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阅读浅易文言文是初中生重要的语文学习目标之一。初三下学期的学生经过以前古诗文的学习积累,他们对阅读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基础,积累了一些阅读经验。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句式结构和文化背景了解有限,导致他们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时感到困难,依然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在学法上,主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实施诵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法;教法上,突出精要点拨,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要适时出现,言简意赅,提高效率,让学生在读、思、辨中有效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巩固几个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分析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3.学习本文突出中心,详略得当,在对话中突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在对话中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叙述这次战争的。它出自左丘明所作的《左传·庄公十年》。

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先通读全文,标出不懂的字、词、句。然后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还有解决不了的请用序号标明,写入课堂笔记本。教师巡视课堂,不时在一些学生身边停下并及时点拨。学生各自查找注释、翻检工具书,自主解决课堂笔记中的问题。

(一)课堂巩固检测A: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PPT呈现,下同)。

1.齐师伐我(军队,与今义的“老师、工程师”不同)

2.何以战(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凭借什么)

3.肉食者鄙(目光短浅,与今义的“卑劣、轻视”不同)

4.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指献出生命或舍弃某种权益)

5.神弗福也(保佑。名词作动用,与今义的“幸福”不同)

6.小大之狱(指诉讼案件。今义多指监狱、地狱等)

7.一鼓作气(击鼓。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深入理解:提问学生还有哪些不懂的词句。

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轮流翻译各段,要求:释词准确,译句通顺,互相指正。

(教师先巡视,再参与一个小组的学习,然后指名其中一个学生汇报学习要点。教师表扬了这位同学和他的同桌合作学习的认真,也要言不烦地指正了不当之处)

师:“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有人说,这句标点应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示例:

生A:我认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标点这样改是为了更加清晰地表达动作的顺序。曹刿先下车,然后查看车辙,再登上车,扶着横木远望齐军。标点的修改更能突出每一个动作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我支持这个改动。

生B:我觉得从实际情况来看,曹刿站在车前的横木上远望有一定的风险。古代战车并不稳定,尤其是前面没有扶手,登上去还要远望齐军,似乎不太安全。因此,我对这种标点的修改持怀疑态度。

生C:从文中的“公将驰之”来看,应该可以推测出当时战车是停着的。如果车子是停住的,曹刿下车后再登上横木远望还是合理的。如果车还在移动,反而会影响他查看车辙的动作,所以这个细节可能被省略了。总的来说,我认为这种标点方式是可以接受的。

生D:我觉得“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样的标点处理不够准确。曹刿如果已经在车上,就可以直接扶着横木远望,没必要下车后再登车。我认为“轼而望之,下视其辙”可能更符合逻辑。通过这样的调整,可以更清晰地展现动作的先后顺序,不过,这里的“下”应该解释为“下车”,因为只有在车下才能更清楚地查看车辙。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讨论非常精彩,你们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句子的标点问题,说明大家在阅读课文时很细致,并且善于思考。标点的不同确实会影响句意的理解,这也是历来争论的原因之一。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也得到了启发。尽管我最初倾向于将“下”和“登”逗开,但现在觉得课文保持原样是有道理的。“下视其辙”和“登轼而望之”确实是两个独立的动作,因此标点无需修改。

(三)课堂巩固检测B: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2.惧有伏焉(表陈述语气,有“于其间”——“在那里”的意思)

3.辨析下列句中的“之”和“其”的用法。

肉食者谋之(代词,代战争)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忠之属也”中的“之”相同)

公与之乘(代词,代曹刿)

公将鼓之(语气助词,不必译出;“公将驰之”中的“之”相同)

登轼而望之(代词,代其师;“故克之”“故逐之”中的“之”相同)

其乡人曰(代词,代曹刿)

下视其辙(代词,代齐师)

公问其故(代词,代战胜齐师这件事)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代词,代齐师)

4.朗读全文

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师:学习文言文,要养成朗读的习惯。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形成语感,才能对作品的语言文字有真切深入的感受。朗读本文,主要用客观陈述的语气来读,但也有例外,比如曹刿论战的重点段落,其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疑问语气。

三、深度探究,发展思维

这个环节重点讨论人物曹刿,引导学生认识并判断曹刿是一位怎样的人物?本文是一则短而精的战例史料。全文三段:第一段“曹刿请见”(战前准备);第二段“公与之乘”(战争过程);第三段“公问其故”(取胜原因)。作者把齐鲁长勺之战记载得全面而清楚。然而,写这场战争只写了乡人、曹刿、鲁庄公三个人。三个人中主要写曹刿,是用曹刿的言行为线索记载长勺之战。曹刿在这场战争中成为鲁国的英雄,进入课堂重点环节。

(一)课文是怎样写他成为英雄的呢?

师生讨论展示:

生:他有远谋,课文中写他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言下之意就是“我有远谋”了。

老师总结并接着提问:对,曹刿有远谋,但并不是因为说人家不行就自己行,他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是表明自己有远谋,而是通过自身一系列言行表现出他确实有远谋。你们认为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他懂得战争胜利靠人民拥护。鲁庄公想凭借平时对近臣的“小惠”和对鬼神的“小信”去取胜,这些都跟平民百姓没有关系。只有办案根据实情对平民百姓有好处(司法公正),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是“忠之属也”,曹刿才认为可以凭这一条打一仗。可以说这是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曹刿不仅是英雄,还是战略家。

生:我认为是军事家更确切些,战略思想也包括在内的。曹刿的指挥才能是很了不起的,他足智多谋,能够抓住战机,何时该反攻,何时该追击,非常清晰准确。

生:说曹刿是一位军事家,分析他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思想,我都同意。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军事才能脱颖而出,打败了齐国的进攻,保卫国家立了大功,成为英雄。用军事家和英雄称他,并不矛盾。不过,用“人民战争”这个概念,太高了,太现代化了,不妥。

针对学生讨论到重点问题,老师引导并接着提问:我同意这个意见,“人民战争”这个军事概念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产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用在春秋时期的曹刿身上欠妥,就用“取信于民”吧,你们说好不好?

大家都同意,那我把同学们的意见再归纳一下: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拥护;他认为战斗中要抓准战机,在“彼竭我盈”时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论战”。这就是春秋车战时期作为军事家的曹刿指挥战争取胜所证明了的规律。不过,如果要问为什么曹刿能发挥他的远谋,有所建树,似乎还应该加上重要的一条——你们说加上哪一条?

(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教师指名一位有些腼腆的学生回答。

生:爱国。他看到齐军压境,形势严峻,挺身而出,主动请求见鲁公献计献策。

师:对,爱国!曹刿跟“其乡人”就不一样,能够劝说鲁庄公“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人,也不是等闲之辈,但是他们对当权者不满,采取了与我无关的态度。即使有才能,不懂得爱国的责任,就不会去发挥,当然也无从发挥了。

(二)曹刿是一位“深谋远虑”的人物,而鲁庄公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学生讨论回答示例:

生1:鲁庄公是“肉食者”的总代表,战前不知凭什么作战,战中不知怎么作战,战后不知为什么赢战。可以说是一个目光短浅、平庸无能的“鄙人”。

生2:我不同意你的看法。鲁庄公能做到大小案件根据实情处理,这就是实事求是嘛!鲁庄公作为一国之君,能够接待曹刿这样一个没有身份背景的无名之辈,听他分析战略战术,体现了很好的开明君主作风。在了解到曹刿的战略才能之后,鲁庄公同意让曹刿一同参与指挥作战,体现了识人爱才、任人唯贤的良好品质。

生3:我同意上一个同学的看法,我认为鲁庄公不但不“鄙”,而且还很英明、很有远见。一个好的领导者就是要善于听取意见,知人善用,真正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