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课堂的构建
作者: 杨柳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体系中,构建数学自主创新探究特色课堂结构可以显著增强提高学生整体的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探索能力,引导广大学生深入探索本学科知识,提高教育课堂综合教学效果。目前,很多教师都已经开始关注这一点,加快自主探究课堂的建设布局,推动学科教学实现创新转变。文章从如何引入各种现代先进信息技术、使用丰富生活场景元素、优化校园师生沟通互动学习方式、构建学生小组自主合作研究模式、设计自主学习项目清单、布置小学生自主科学探索类作业内容六个方面,探讨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创新探究特色课堂模式的总体建设策略。
关键词:自主探究;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4-0013-04
一、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课堂的开展意义
(一)丰富课堂教学元素
小学数学教师构建自主探究课堂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的小学数学课堂,主要是因为部分教师过于依赖教材,没有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总是被动参与课堂教学。但在构建自主探究课堂以后,教师就可以引入一些课本之外的内容,能够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氛围得到较好的提升,有利于后续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优化课堂交互环境
小学数学教师通过自主探究课堂,也可以较好地优化课堂交互环境,提高课堂交流互动水平。这是因为在自主探究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可以得到充分调动,主动参与课堂互动交流中。不仅如此,自主探究课堂也能够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得教师可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引导者,契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推动学科教学的创新转变。
(三)培育高阶学科思维
在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课堂中,学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入探索,并且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实现思维的碰撞,逐步形成高阶学科思维。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数学思想等内容,促使学生使用数学思维看待周围事物,并学会用数学角度解决各类问题。这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知水平就能够显著加深,提高数学学科基础水平,给学生未来的数学学科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四)锤炼综合学科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构建自主探究课堂以后,也能够锤炼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增强他们的学科实践能力。这是因为自主探究课堂可以引导学生深层次探索学科知识,并结合一些真实案例进行分析,促使他们将自身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仅如此,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素养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他们未来的学习与成长。
二、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课堂的实现路径
自主合作探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推动当前小学数学学科探究教学体系的自主创新或拓展,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探究数学学科思维,锤炼了学生的综合创新学科素养。因此,广大教师都应该能充分重视教师自主创新探究学习课堂氛围的营造建设,并能够通过采取各类切实可行的有效课堂教学方式积极搭建师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下面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验,从多个角度分析自主探究课堂的实现路径。
(一)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交流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教学课堂,优化课堂交流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特别是当前较多小学生都对数学学科产生了负面感知体验,后续应该丰富课堂教学元素,转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印象。基于以上这两个方面综合考虑,教师应着力做好课堂多媒体互动式教学过程设计,将那些原本比较单一枯燥的多媒体教学内容,转变为交互式图片、音频、视频互动等的多模态信息,提高整个课堂交互式教学内容的直观生动性,增强课堂交互教学的效果。
在小学数学三年级《图形的变化》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教学知识的整合,动态演示部分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在轴对称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标注图形的对称轴,使得教学知识点更加直观,引导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能够正确寻找对称轴。在平移和旋转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过程,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在演示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过程,接着使用多媒体播放真实的平移与旋转过程,让学生进行对比。通过这一过程,就可以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课堂教学知识。
(二)使用生活场景元素,搭建自由探索情境
小学数学教师在努力构建自主探究课堂情境时,应该积极尝试引入儿童生活场景元素,提高对数学课堂内容的整体熟悉感与语言亲和力。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都会遇到困难。此时,如果能够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就可以显著降低学科教学的难度。这也要求教师可以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取他们熟悉的生活元素,并在课堂中构建自由探索情境。在设计生活教学情境的时候,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使得学生可以通过生活情境掌握数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环境中。在生活教学情境结束以后,教师还要注意检查学生的探索结果,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巩固,使得自主探究课堂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小学数学二年级《购物》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入“超市购物”的生活场景,搭建自由探索情境。小学生想要的商品是非常多的,也非常喜欢去超市购物。因此,教师搭建的“超市购物”教学情境,在课堂环境中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购物的体验,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与实践。其中扮演顾客的学生可以畅想自己去超市以后,会购买哪些喜欢的商品,将这些商品写在纸上,形成完整的商品清单,同时还要标记好各个商品的价格,带上“元”“角”“分”单位。而扮演收银员的学生需要根据“顾客”提供的商品清单,计算所有商品的总价格,并跟“顾客”自己计算出来的结果进行对比。通过这个自主探究与互动过程,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可以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也能够掌握单位转换的方法。在学生计算完成以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谈一谈自己去超市为什么会购买清单上的商品,强化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三)优化师生互动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深度
优化师生互动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引导学生掌握课堂重难点知识是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真实呈现。这也要求教师真实定位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更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让学习真实发生。在课堂开始阶段,老师往往可以考虑引入兴趣问题,引发广大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课堂教学的逐步推进,教师可以适当提高问题深度,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讨论与探索,提高学科教学效果。在第一节课堂教学结束即将要结束时,教师通常还要适时进行第二次课堂学习总结,让学生回顾复习本节教学课内的部分重要理论知识,巩固提高教学效果。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高质量师生互动构建自主探究课堂,充分保证课堂教学成效。
比如,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周长》一节教学课中,教师准备了一些平常生活工作中很常见到的一些物体,具体的有小苹果、书本、文具盒子等,然后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这些常见物体的周长。经过一番分析讨论以后,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究竟什么地方是周长,在学生说完后再归纳总结周长的几个标准定义,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周长的概念。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测量周围物体的周长,具体有书本、文具盒等,继续巩固周长的相关知识。在后续进行讲解长方形周长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测量长方形每个边的边长,然后让他们思考长方形边长的特点。学生经过观察以后,就可以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答案。在学习这个新知识点的巩固基础上,教师可引导高三学生自行探索长方形周长的数学计算及公式,提高学习重难点知识后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构建小组合作模式,发散学生学科思维
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在实际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可以多考虑或引入一种小组型分工或合作等教学的模式,促使广大学生群体在各种课堂环境创设中能密切进行交流探讨与师生互动,培养他们的小学科思维。相比于其他师生交流互动课堂,在生生互动教学环境创设中学生更容易打开心扉,实现课堂思维层次上的相互碰撞,提高课堂教学思维的深度。在学生具体的小组讨论分工或合作探究时,教师应该尽量结合日常课堂实际教学实践内容设计这种层次化探究任务,为其他学生进行的小组课堂内探究讨论学习活动提供相应的教学指引。此时教师就应该关注这个层次化探索任务的可递进性与内在合理性,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探索本学科的重难点知识。在带领学生共同进行小组讨论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并不必直接亲自介入教学中,做好巡视任务即可,观察各学生小组内部的交流讨论的情况。
例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的《线与角》课题的探究教学任务中,教师也就完全可以尝试组建课题小组和分工等合作研究模式,引导每位学生小组进行小组内合作讨论,完成预定数量的研究教学任务。在设计层次化任务的时候,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知识点,设计为:“两点之间最短的线是什么”“相交与垂直的区别是什么”“一点到直线的最近距离是什么”等。随着课堂讨论教学过程的日益深入,教师就可以随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组内的讨论。学生在组内讨论中可能会出现错误,比如部分学生会说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答案,但直线是没有长度的。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思考这些错误,让他们自行发现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灵活性。
(五)设计自主学习清单,灵活推动学科教学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自主学习清单,推动学科教学的有效进行。自主探究课堂建设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引导他们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制作自主学习清单时,教师可以融入一些数学思想,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提高学科教学的深度。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自身能力,让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清单的制作,提高清单内容的灵活性,使得清单跟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习能力更加契合。通过自主学习清单就可以充分提高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
比如在小学数学的五年级数学《用方程解决问题》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以“任务单”课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任务的驱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索学科知识。《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重点在于培育学生的建模思维,引导学生构建模型解决具体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制作“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解释模型—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清单,引导学生使用建模思维来构建方程模型。对应到方程问题中,上述自主学习清单中的任务就可以转变为“读取题干信息—寻找等式关系—建立等式方程—求解方程”的建模思路,并逐步完成模型建设,形成解决方程问题的一般规律,能够解答所有方程问题。学生就可以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明显提高学科教学成效。
(六)布置自主探索作业,全面贯彻“双减”政策
小学数学教师在构建自主探究课堂的时候,也应该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实现课堂教学在课后时间的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与创新探究能力。事实上,在新课标“双减”等政策背景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工作本身首先就意味着应该进一步积极探索推动学科化作业体系的优化创新,在逐步降低毕业班学生课堂作业压力的前提下,切实提高毕业班课程标准化作业水平。基于以上这两个方面来考量,教师或许可以适时布置这样一些课后自主探索式作业,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所学学科知识和解答学习生活问题,锤炼提高他们良好的人文综合与学科素养。因此,应该适当降低自主探索作业的难度,但需要融入较多实践元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显著提高作业品质,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在小学数学四年级《可能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概率相关知识的教学,接着布置“摸球活动”的自主探索作业。作业内容为让学生自由设计球的数量与种类,测试摸出固定数量与颜色的球,概率为多少。比如在箱子里放置6个白球和4个红球,一次摸出2个球,其中为1白1红的概率是多少等。这些作业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即便没有掌握概率学的知识,通过重复摸球可以得出大致概率。在完成这个实践作业的时候,学生对概率也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并对生活中类似于概率的活动有更好的了解,比如超市抽奖、体育彩票等。特别是目前很多学生会玩开盲盒等游戏,通过这个作业也可以让学生明白概率类事件的背后运行逻辑,避免沉迷其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 结论
在综合应用的视角来看,小学数学教师自主构建探究学习课堂结构可以在短期内显著增强优化课堂整体教学整体氛围,切实提高整体课堂和教学管理成效,目前也已经成为适应国家新课标背景条件下我国数学学科研究性教学发展的一大重要教育创新方向。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平时加强训练自身对建立自主数学探究小课堂模式的认知水平,多跟幼儿园其他一线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交流讨论与积极互动,分享自主数学探究小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经验。
参考文献:
[1]陈琛.小学数学课堂自主探索策略探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2,38(2):26-27.
[2]陈元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2,8(4):88-91.
[3]王强.合作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778(2):193-195.
[4]王丽慧.生活性 直观性 独创性:构建自主探究的小学数学课堂[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5):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