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汉字:传统节日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多样表达研究
作者: 张丽娜摘 要:语文课堂丰富多彩,可以依据课本,也可以就地取材。学习汉字,不仅让孩子们会认、会写,更重要的是发现汉字背后的内涵。中国传统节日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利用节日解锁汉字,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文化自信,更多的是在多样的活动中体会语文的乐趣、汉字的魅力。
关键词:传统节日;汉字;多样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4-0036-04
传统节日,与生活息息相关,包含的每一种习俗都是文化发展的结晶。在传统节日里,可以看到吃文化、礼文化等,都是每个社会阶段形态的表现。将传统节日搬到语文课堂上,挖掘和汉字有关风俗、礼节,让学生从中衍生对汉字的敬仰,是教学目的。“语文的工具性,不是置于身外的物质化工具,而是身体功能的扩大与拓展,工具成为身体、生命的一部分。”汉字兼具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需要孩子们的语文学习须积累和语用并进、课堂和实践共存,进而在学与用、统与融中达到知行统一。语文实践是促使语文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方式,着眼于部编教材,随着孩子积累越来越多,探索实践的课程也越来越深入。同时,语文课程对学生精神生命的滋养也更为凸显。语文学习不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情感体验、深化、升华的过程。作为基础学科,语文与各门课程有机融合、紧密相连,是拓展学生思维的有效工具,也是育人的载体。正因如此,语文学习才不会止步于课堂,可以说生活的各个角落都有它的影子,它的学习也本该植根于生活。汉字作为语文学习的根,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脉,两者融合在课堂,必将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展现更多的精彩。其实,传统节日中与汉字相关的活动有很多,比如元宵节猜灯谜、字谜就有着重要的地位。再如,过年的时候要贴春联,那么写字、运用汉字的能力的要求就比较高。汉字和其他文字不同,是音、形、义的结合,决定了汉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本身就植入了一种文化基因。
一、 链接字感,汉字拆、猜看
在熟悉汉字后,其驾驭汉字的能力表现在汉字感上。而“汉字感是对汉字结构的认识,这样的认识极具感性,并且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的”。如何培养“字感”、关注汉字字形、关注汉字表面形体关联以及关注汉字表面形义关联和汉字的内在结构尤为重要。汉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中华儿女学习一切学科的基石。汉字以独有的音、形、义结合体,使它不囿于只是一种语言,更多体现出中国人自身的处世哲学。每个方块字都是一种艺术,每一个字背后都有值得挖掘的历史文化。“字感”作为一种由外及内不断渗透的动态直觉感知能力系统。老师可以通过强化孩子“字感”的方式,让他们体验识字的快乐。所以汉字不仅限于正襟危坐着学,也可以在轻松的活动中“玩”着学。多彩的活动让语文课堂上的表达更为多样、直观。
中国的每个传统节日,都和字有着较深的渊源。比如元宵节的猜灯谜、字谜活动中,就有很多和猜字有关的内容。南宋时期,猜灯谜习俗已在我国盛行,发展至今依然是元宵佳节习俗中重要的一环。把元宵节搬进课堂,不仅增添了课堂的欢乐氛围,同时在研习中孩子们也能习得字源,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可谓一举两得。
《有趣的汉字》研习活动中,把赏花灯搬进课堂,设立猜灯谜专场,跟着老师边逛边猜,解开一个个神秘的汉字的面纱,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开心过节,培养字感。汉字活动具体环节如下:
师:请每位同学拿出带有字谜花灯,我们一边赏花灯,一边猜字谜,看看谁能获得猜灯谜的状元、榜眼、探花。
师:请获得猜字谜的状元、榜眼、探花分享经验,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字谜特点,进一步理解造字特点。
生:猜字谜不仅要对汉字熟悉,还要发挥想象,如“牛过独木桥”把独木桥想象成一横。这种猜谜方法叫“象形法”。
生:根据谜面的暗示,对原来的字进行分拆,然后重新加以组合。这种方法称为“组合法”。
生:谜底隐含在谜面的某个字中,这种猜谜方法叫“隐含法”。
生:根据谜面意思,联想出其他同样意思的话,在此基础上,再来猜谜底。这种方法叫“会意法”,如左边缺点水,右边满是水。
师:你们太厉害了,将字谜的精髓都总结出来了。下面请每组拿出一个花灯,小组合作编字谜。注意用上刚才学的猜谜方法,将自创字谜贴在花灯上。
生:小组展示。
师:在形式上,字谜呈现的方式很多。但就其创编字谜的方式,和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家”字,字形是房里有猪,古人以繁殖力强的猪象征人丁兴旺,许多谜面就表示了汉字的意思或来历。
汉字研习课的浓烈氛围,孩子们只有在对汉字足够熟悉、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在猜字谜、编字谜中“玩”得开心、“玩”得精彩。这也充分发挥了孩子们自主学习汉字的主动性。其实,每个汉字的创作都饱含着中国人的生活哲学,是文明的起源,更是中华文脉的贯穿。以培养“字感”的教学理念,让字源和字文化有机融合,达到孩子们对每个汉字都“有感觉”的效果,真正做到触类旁通、知行合一。孩子们也只有获得了“字感”,才能在运用文字的表达中精准、惬意!
二、 链接汉字美感,体会音、形、义合一
鲁迅将汉字概括为:“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而作为传统节日必不可少的文化元素—春联,便是汉字的这三个特点的集中呈现。春联意美,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春联音美,拥有独特的中国音调,展现出抑扬顿挫之美。同时,春联注重形美,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写下各种形体优美的汉字。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春联是文化国粹,一点儿也不为过。
(一)“一笔一划,横竖撇捺”形之美
在中国,字画始终不分家,一个字就是一幅画。古今多少书法家,为汉字之形美所折服,终生沉醉于书法。中国的书法之所以那么与众不同,就是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它无处不在地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外,硬笔和软笔都在充分地呈现着方块字的魅力,一笔一划,都是深厚的功底。中国书法的运用范围也很广,可以说各个场合都有它的影子。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当然要数春节,贴春联是它的一个重要习俗之一。可以说,是汉字成就了春联,让它独具韵味,成为文年味、文化味十足的年俗之一。字“形”之美,美在本真。每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的方块,便于横向和纵向排列。同时,每一个汉字的相互对立,又能使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空间上长短一致,在书写成联后能够左右对称,也为其悬挂、张贴在门框上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此外,中国书法与春联结合,更让它在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有人说书法是“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足见其魅力。它是中华艺术中浓重的一笔,借助于春联,让它更加大放异彩。《有趣的汉字》研习活动中,展示不同字体的对联,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小篆、隶书、楷书等不同的书法形式,在优美的线条里体会书写者内在的气韵流动,感悟汉字的形之美,在被中国书法折服的同时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无形中也培养了孩子们对毛笔字的书写兴趣。
(二)“抑扬顿挫,仄起仄落”音韵美
《中华春联实用手册》中将春联这一概念区分成两层不同的含义:第一层是民俗学意义上的“春联”,即一种文化现象,是年节之际在门户上所张贴的祈福禳灾的对偶文字;第二种是文体学意义上的“春联”,即是一种文学体裁,以汉语对偶修辞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样式。春联和律诗一样,对节奏的要求很高。古代把四声划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平、上、去、入。平仄同节奏密不可分。现代汉语中则把四声划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阴、阳、上、去。一副春联,如果平仄交替、对立做得好,就能构成节奏与旋律,造成声调的跌宕与和谐,形成一种音乐美,给人一种舒畅的享受。例如,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仄起仄落、抑扬顿挫,有着悠长的音韵之美。在感悟音乐美的同时,孩子们也会轻松感受到春联中平对仄、仄对平、平平仄仄、仄仄平等汉字组合带来的美妙节奏感。带着这样的教学目标,研习活动设置以下环节:
师:“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有什么新发现?
生:上联和下联相对应的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生:“绿柳”对“红桃”,是名词;“舒眉”对“开口”,是动词;“辞”对“贺”是动词;“旧岁”对“新年”,是名词。
师:这副春联十分典型地展现出音调的和谐之美。平对仄,仄对平,朗读中有种自带的乐感,不由在心里打着节拍读。
师:所以对联有以下特点
(1)字数要对,就是要求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配好成对。
(2)句式工整,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3)讲究音韵,有抑扬顿挫之美。
一副春联因为有它的平仄规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而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又增强了春联的表现力和趣味性。同时适当地“押韵”,让文章读起来增添另一种韵味和魅力,所以汉字写出的文章更适合诵读。春联作为中国独有的民族传统文学形式,形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形与音的完美结合。孩子们怀揣着对汉字的崇敬,带着“字感”去读春联、编春联、贴春联,是学习汉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三、 链接汉字文化,提升言语自信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语言,而是被其他民族理解和认同,并贡献出本民族的智慧”。要让其他民族认同,首先自我认同感意识应该提升。汉字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孩子们的文化体验感。传统节日正是中国文化的集聚地,无处不在的元素,点燃着孩子们对国风的热爱。
比如,在《汉字真有趣》研习活动中,就可以利用元宵节的习俗,探索汉字的奥妙。首先,让孩子们知道元宵节的来源,即《说文解字》记载:“元,为始;宵,为夜。”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名为“元宵节”。“月”其实也是中华文化符号中最重要的代表。它的“阴晴圆缺”被国人赋予“悲欢离合”的内涵。元宵节正月十五月圆夜,正是花好月圆时,可让孩子们自制花灯,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同时,他们在亲自动手创造的作品中,更加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华传统手艺的精巧。然后,根据要求在花灯上贴上字谜,增强互动。赏花灯、猜灯谜,无不浸润着民俗文化的汁液。同时,孩子们在这一节语文课上,更是放松了心情,体会到在玩中学的爽快。
中国但凡具有庆祝意味的传统节日中,张灯结彩就必不或缺。鲜艳的颜色与美丽的灯光交错,呈现一种中国人独有的狂欢。这是一个民族的庆典的方式,也是一个民族信仰的方向。“颜色与民族心理、生活习性、文化认知、审美趣味等因素密切相关”,就如提到古希腊,就让人想到蓝色的大海,其文化中的蓝色也被赋予智慧和神圣,与它地处于蔚蓝的爱琴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提到我国的代表色,那当然是鲜艳的“红”,而“红”早已融进中华儿女的血液。一抹中国红,在节日中它普见且耀眼。“红”被誉为喜庆、吉祥的象征,但凡美好的时光,总有“红”的出现,春联同样以“红”为底色,以“墨”为泉,谱写出了一副副中华民族的智慧。春联的内容最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繁荣的憧憬。在写和贴春联上,中国式的讲究,更是处处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礼节文化,让孩子们在认知春联中,感受到浓浓的节日仪式感。这种讲究,同样在汉字研习活动中习得:
师:春节到了我们也要贴上大红的春联,这里有几副春联,谁来说说该贴在何处呢?
出示:万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晓送流年
爆竹声声辞旧岁 红梅朵朵迎新春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三千畲粟香炊饭 一把畦菘淡煮羹
师:老师看到你们已经把这三副春联分别贴在书房、门庭、厨房处。看来你们也知道原来贴春联要跟着春联内容,贴在不同的地方,一副副对联可有不少讲究呢。
师:你们能自己设计春联吗?
生:分组展示自创春联。
师:同学们,春联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过年时,有一个字几乎家家门上都会贴上。那就是“福”。你家的“福”是怎么贴的呢?
生:倒着贴。同学们见到的“福”字大部分如何贴的?不过这倒着贴可是有讲究的!
出示: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皇后让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前在自家门上贴上“福”字。有户人家不识字,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朱元璋知道后很生气,命令把那家满门抄斩。最后还是皇后解围道:“那是人家知道您要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乐了,便下令放人。
师:你们看,倒贴的“福”字,可以巧妙地理解为福到,正迎合了我们的中国人的口味。我们运用汉字的功力真的太到家了。比如,在有喜事的时候,我们会在门上贴一个双“喜”,预示着双喜临门,都是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每一个汉字可谓一笔一画都占有民间的烟火气,也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快快拿起你手中的毛笔,把象征一切美好的“福”字写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