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郑燕摘 要:文章深入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教学内容不匹配学生需求、教学方法单一陈旧、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情境创设以激发兴趣、互动探究以培养思维、文化传承以涵养底蕴、技术融合以创新教学、多元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同时传承文化,创新教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4-0040-04
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有导向性、整体性、时代性等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因此,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 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不容忽视,如同一股强大的内在动力,推动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破浪前行。这不仅关乎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一基本工具的过程,更是他们在阅读中理解世界、在写作中表达自我、在对话中交流思想的起点。语言文字的学习,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广阔天地的大门,使他们得以在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时,领略不同的文化景观,感受各异的人生哲理。在这一过程中,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温床。学生在解析文章结构、提炼主旨大意时,自身逻辑思维与归纳能力得到了锻炼;在品味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被激发;在参与课堂讨论、发表个人见解时,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小学语文教学也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学习汉字时,能够深刻体会到汉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在诵读经典诗文时,能够感受到古人智慧的光芒与情感的细腻;在了解历史典故与民俗风情时,能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这些传统文化的滋养,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精神世界,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的种子。另外,小学语文教学还承担着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任。在学习一篇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时,学生学会了同情与理解他人,懂得了感恩与奉献;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时,他们能够从课文中找到力量与勇气,学会坚韧不拔与积极向上。这些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将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指引他们走向更加光明与美好的未来。
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需求不匹配
教学内容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一方面,部分教材内容显得过于陈旧,缺乏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的时代感和新鲜感。这些内容往往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他们更渴望了解与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充满活力和创新性的知识。陈旧的教学内容不仅难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能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感,从而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一些教学内容过于偏重知识的灌输,过分强调记忆和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这种单一的知识传授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深刻的印象,更无法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方法单一且陈旧
许多教师仍然固守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足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能导致他们的思维变得僵化,缺乏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尽管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却并不广泛。许多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这种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忽视,不仅限制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使他们无法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他们往往只是单向地传授知识,而不关注学生的反馈和反应,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这种缺乏互动的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能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过于依赖学生的分数和成绩,将其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过分注重分数和成绩的评价体系往往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这种评价方式的局限性在于,它无法准确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潜力,甚至可能误导学生和教师过于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不完善的评价体系还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长期在分数和成绩的压力下,学生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评价方式还可能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应试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竞争力。
三、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效果的关键策略。通过构建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的生动情境,如角色扮演、实地参观或虚拟体验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中的情感与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深度理解,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教师在课前可以精心准备一系列情境创设活动。在课堂上,通过播放周恩来总理年轻时的相关纪录片或图片,将学生带入那个风雨飘摇、国家危亡的年代,让他们从视觉上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随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周恩来总理、其他革命先驱以及普通民众,通过对话和互动,深入体会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便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宏伟志向的决心和勇气。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在情感上与周恩来总理产生共鸣,激发爱国情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如参观革命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让学生在实地感受中更加直观地了解国家的历史和现状,从而加深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理念的理解和认同。通过这些情境创设活动,教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还能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二)互动探究,培养思维
互动探究是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智慧的大门。通过小组合作、问题引导、辩论讨论等多种灵活多变的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与智慧的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了紧密而有效的多边互动,彼此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为例,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并没有直接讲授课文的内容,而是先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情感?”这个问题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学生们心中的层层涟漪。他们开始迫不及待地翻阅课文,寻找答案。随后,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鼓励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挖掘课文中的细节,共同探讨梅兰芳蓄须的深层含义。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梅兰芳的艺术追求出发,认为蓄须是他为了保持艺术形象的完整性而做出的牺牲;有的则从时代背景入手,指出蓄须是梅兰芳在日寇侵华期间,为了表明自己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立场而采取的一种独特方式,学生在交流中不断碰撞思想,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让学生围绕“梅兰芳蓄须的行为是否值得称赞”这一主题展开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了尊重他人的观点,也学会了在辩论中坚守自己的立场和原则。通过这样的互动探究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更学会了如何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文化传承,涵养底蕴
小学语文课堂不仅是语言文字学习的场所,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这一方神圣的教育空间里,教师们肩负着挖掘教材中文化元素的重任,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赏析经典诗词、体验传统节日等多种方式,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一点一滴地渗透进孩子们的心田。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为例,这篇课文不仅是一篇生动的记叙文,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文化意蕴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笔下竹节人的独特魅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那些用竹子精心雕刻而成的小人儿在孩子们的手中跳跃、打斗,展现出无尽的童趣和创造力。然而,教师的目光并未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而是进一步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讲述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从“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文人雅趣,到“竹报平安”“节节高升”的美好寓意,竹子以其坚韧不拔、虚怀若谷的品格,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竹节人》这篇课文,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竹制品的魅力,更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有的提出可以将竹节人作为校园文化节的特色项目,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玩具;有的则建议在学校开设竹艺课程,让孩子们亲手制作竹制品,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还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他们在学习中成长,在传承中创新,为成为一名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现代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技术融合,创新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小学语文课堂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粉笔与黑板的世界,而是迎来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技术融合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通过多媒体展示、在线学习资源、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教师能够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丰富、直观且生动的学习材料,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让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和教室。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但仅仅依靠文字描述,学生们往往难以深刻体会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毁灭的惨痛。然而,当教师将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一切就变得截然不同。通过播放精心制作的圆明园复原视频,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看见了那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的壮丽景象。视频中,精致的亭台楼阁、巧夺天工的园林布局、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无一不让学生们惊叹不已。而当画面一转,展现出圆明园被焚毁后的凄凉景象时,学生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凝重,内心的震撼与痛惜之情油然而生。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在线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们深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以及毁灭原因,帮助他们构建更加完整、立体的知识体系。同时,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更是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通过佩戴VR眼镜,学生们可以“走进”圆明园,身临其境地感受这座皇家园林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还能“触摸”到那些已经消逝的文物,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段历史。技术融合不仅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还促进了个性化学习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点,为他们推荐适合的在线学习资源和练习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学习,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这种教学方式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使教师们能够更加精准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