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观视域下教育戏剧在小学低年级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文博雅摘 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教育戏剧将戏剧方法和手段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以牛津上海版一年级下册Module 3 Unit 3 Clothes为例,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基,探究教育戏剧在低年级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层递进式教学活动中的实践。
关键词:学习活动观;教育戏剧;语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4-0080-04
2022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以下简称“《课标》”)。《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教师要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逐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与此同时,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学习活动观”应运而生,坚持学思结合、学用结合以及学创结合。
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倡导通过各种将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运用于教学环节中,如即兴表演、角色对话等,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教育戏剧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交流和表达,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戏剧教学法适应了教育模式的变化,展示了其独特的适应能力和优势。
文章将以牛津上海版一年级下册Module 3 Unit 3 Clothes为例,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指导,探寻教育戏剧在本课中的具体实践。
一、 聚焦语篇,关注主题意义、创设真实情境
《课标》提出英语课程要聚焦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课程内容要落实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在英语活动观的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篇的主题意义,通过知识学习与意义探究,实现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语篇作为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通过学习语篇,学生能够吸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探究语篇主题意义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个人理解,还能够培养其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通过深入理解语篇,学生能够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Module 3 Unit 3 Clothes”这一单元属于第三模块“Things around us”,了解并谈论自己周边的事物,本单元则是围绕服装相关话题进行展开。往大了看,本课从属人与自我这一大主题;往小了看,属于生活与学习的主题群,子主题内容为身边的事物与环境以及个人喜好与情感表达。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发现:课本内容中涉及衣服新旧和大小的讨论。在本课的主题意义就不能仅仅局限在感受服饰之美,表达自己喜爱的服饰这一浅层理解上。思考到旧衣物处理的问题,本课还可以提取绿色回收和旧服饰的再创造等。因此,本课的主题意义为了解不同服饰,感受服饰之美,享受快乐生活,萌发环保意识。第一课时以“Clothes we need”为题,通过设计爸爸妈妈带Alice和Tom一起去三亚旅游准备服装的情境,希望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服装,表达对服装的需求,初步萌发环保意识;第二课时则以“Clothes we choose”为题,希望学生能够选择正确的服装,表达喜好,感受服饰之美。
语篇的文本类型分为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其中连续性文本包括对话、记叙文、散文等,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低年级的语篇文本大多数都是连续性文本,并以对话形式进行呈现。在如“Clothes”这一课的对话语篇中,丰富的声音和动作素材有助于降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难度。语篇中的角色个性鲜明,留有空间供戏剧教学法融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戏剧教学法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如对喜爱颜色和衣服大小的描述以及对自己当下情绪的表达,通过多种戏剧练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和思维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故事内容。
教师在分析学生已知、应知以及学生的学情,对语篇进行了升级再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经过了大半年的学习,已经学会了简单的形容词,如big, small, new, old等,能够使用How nice! How cool!等感叹句表达自身的感受。因此教师对语篇进行了扩充再构,将原语篇进行扩充,丰富了原语篇的内容和情感。比如,Alice在挑选衣服时会表述自己衣物存在的问题自己喜爱的颜色:“I like pink。I like the pink dress”;Tom在挑选喜爱的T恤的时候会说:“I like the red T-shirt。Wow! How cool!”同时,语篇的再构也可以增强语篇对话的互动性和真实性。例如,孩子们在准备好自己的衣服后,会激动地询问妈妈需要什么衣服,为妈妈挑选旅游适合的穿搭。新构语篇依旧紧紧围绕主题Clothes。
二、 结合教育戏剧,落实学习活动观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开展的小学英语教育戏剧活动不应超出学生已有的认知图式。教师要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指导下,基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解决怎么教(教学手段)的问题,即设计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层递进式教学活动,以实现“语言—文化—思维”的协同发展。
(一)学思结合,学习与理解知识
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语篇的学习与理解,并构建自己的知识。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如听读、听说、读写、扮演、表演等,学生能在语境中获取并梳理与本课相关的主题信息,初步进行主题意义的探究。在叙述性戏剧范式中,像“线索材料”和“定格画面”等活动常被使用。
线索材料(Unfinished Material)是小学英语课堂的伊始环节中经常被应用的戏剧范式。具体来说,教师会在Lead-in(导入环节)中,利用一封信、一个物品或者一个故事的开头等,来帮助课堂进行语境的铺设和后续环节的开展。在本课的教学中,在课堂伊始,教师呈现了一张中国地图,并且通过Alice妈妈叙说夏天来临,要Alice和Tom猜一猜旅游目的地,如“Its in South China. Its an island. Its hot.”在妈妈和孩子的互动中,学生们也加入猜测旅行目的地的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一旁进行引导并设置悬念:“What will they do?”尽管受限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程度和语言能力,但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依旧会大胆猜测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购物、看天气预报、收拾行李等。这些猜测基于日常生活和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随即教师播放天气预报,要求学生找出海南对应的天气“Its hot and sunny in Hainan.”为了帮助学生明晰故事情节,教师先让学生带着问题“What do they need for Hainan?”进行猜测后听录音检查自己的答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梳理信息、分析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定格画面(Still Image)是学生通过即兴的身体表现,创造出一个静态的场景。这些静止的画面却能传递出强烈的动态张力。在单人活动中,学生会根据教师的描述进行创作,而在小组活动中,他们则通过合作共同构建出更丰富的画面。本课的主人公之一Alice是一位性格鲜明的人物。首先Alice说:“I need a dress for Hainan. The dress is old. I need a new dress.”单从句子来看,看似平常但却包含了多层转折。Alice为了即将到来的旅游,兴致勃勃地选择自己喜爱的连衣裙,但失望地发现自己的连衣裙破了洞,而满怀希望地想要一条新连衣裙。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从表情、语气、台词角度入手,进行演绎,体会Alice的心理变化。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在短时间内理解并背记句型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在“定格画面”活动中,低年级的学生不需要将全部台词背出;相反,学生需要在理解所扮演的角色的基础上,加上肢体语言,使用所学的句型框架进行表演即可。这种活动方式不仅降低了低年级学生或者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参与活动的难度,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且能帮助学生自主挖掘和分析角色的性格特征,为后续更好地塑造角色打下了基础。
在学习理解类活动过程中,许多教育戏剧小游戏也被运用。比如,操练单词dress,T-shirt等时使用的“五级音量”小游戏,教师伸出手指,5根手指代表音量大小,手指数量越多,音量越大,学生根据老师的指令控制音量进行单词操练。教师通过“Yes/No”小游戏,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叙说同一个词、同一个句子,帮助学生判断和感受人物的真实情绪。
(二)学用结合,内化和深入理解知识
不同于学习理解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语篇学习,内化语言知识,在语篇的深度学习中获取信息,并将其有意义地联系起来,深入理解并探究本课的主题意义,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应用实践活动中,“教师入戏”“思路追踪”“坐针毡”等戏剧范式经常被使用。
教师入戏(Teacher in Role)最大的特点是老师在课堂的某个重要环节中扮演某个角色,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迅速地获得真实的体验。在本课中,教师扮演了Alice和Tom的妈妈,在Alice和Tom需要新衣服时,和其一起进行网购,使用第二课时的核心句型“what do you need?”询问Alice和Tom的需求,既让故事情节更加具有互动性、真实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提前在语境中初步感知本单元除了“I need...”之外的另一个核心句型。
思路追踪(Thought Tracking)是一种在教育戏剧中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在学生扮演角色或进行定格画面时,由其他同学或教师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角色扮演者深入思考角色的心理、动机和思想。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扩展剧情的发展,使整个戏剧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有趣,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主动进行本单元的主题意义的探究。本课中,Alice和妈妈在使用iPad上网选购衣服时,教师邀请了几位学生进行扮演,并且请其他同学对进行提问。提问的内容包括选择连衣裙的长短厚薄、喜爱颜色等。学生在此过程中必须思考旅行目的地的天气状况,以及表述自己喜爱或者不喜爱的颜色。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学生能够主动探究本课的主题意义,如了解不同的服装、表达对服装的需求、了解喜好并表达自己的喜爱。
坐针毡(Hot Seating)让学生以角色身份接受同伴的提问。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角色的真实感,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角色的背景和动机。在本课中,学生围绕Alice和Tom提出问题,探讨他们对新衣服的期待和需求。通过“坐针毡”环节,学生可以问“你为什么想要这件衣服?”或“你觉得它适合什么活动/场合?”等问题,进一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
(三)学创结合,应用知识并形成态度
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思想表达的形式与文化传承的载体。因此仅仅设计基于语篇学习的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学习活动观认为迁移创新类活动能够超越语篇,帮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并通过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实现学生语言能力向核心素养的转化。在戏剧教育范式中,“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经常被用于迁移创新类活动。
利用扮演的手法,学生可以在“角色扮演(Role play)”活动中,进入角色世界。通过模拟角色的表情、语音语调、动作等,体验角色并感受主题意义。本课中,学生通过讲故事(Story Telling)活动,以故事情节“Preparation for holiday trip”为基础,依据板书所提供的词汇银行、句型支架、剧情脉络等,使用自己的语言,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对语篇进行复述和表达。在此之后,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这一课中学生以三人一小组,分别扮演Alice,Tom和Mum。在角色扮演中,学生能够借助肢体动作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运用知识并且深入理解故事内涵及主题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