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作者: 何慧芳摘 要: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引,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要重视提高学生自身问题解决意识,带动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完善发展。所以在地理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首先要理清问题解决模式的应用意义,尊重学生主体性价值,鼓励学生积极实践,还要引导学生在直观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补充一些扩展性问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文章从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解决模式应用的意义分析入手,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解决模式应用的基本原则与实施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4-0125-04
地理是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课程。在新高考模式影响下,地理学科知识考查的灵活度大大提升,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工作的开展,要跳出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教学模式,重视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助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真正基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知识应用意识,才能为学生创新性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 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解决模式应用的优势分析
(一)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创新意识
高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节奏逐步加快,对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有效应用问题解决模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地理的自然现象,让学生联系社会问题以及与环境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也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还可以指导学生实地考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调研活动。这些都能培养学生学习创新能力,还能通过解决一些具体而复杂的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获得更强的成就感。
(二)可有效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模式下,很多学生对地理知识机械记忆,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频频遇到障碍。在高中地理课堂引入问题解决模式,可以从对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跳出,真正基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性应用。通过各类问题的解决,增强学生学习动力,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问题的开放性辩论,让学生从知识的机械记忆向主动思考有效转变,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趣味学习,探究知识,增强学生地理学科实践能力。
(三)可有效带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在高中地理课堂引入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具体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学习实践,主动思考,通过问题解决模式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探索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案,还能引导学生团队合作,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在地理学习中,以问题解决模式为指引还可以让学生开展一些观察类项目、实验类项目,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 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解决模式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问题解决模式,需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开放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还可以以学生为中心,引入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创造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体性价值,引导学生高质量参与问题探究过程。教师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以主动地发现问题,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小组合作集思广益,共同探究,促进学生对地理问题深度理解。
(二)实践性原则
在高中地理课堂重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既要让学生解决问题、思考问题,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实地调研、收集地理数据、观察地理现象,综合应用地理学科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也能通过具体问题解决中的不断碰撞思考,让学生对地理学科概念的认知更加深刻,同时在动手操作、主体参与过程中,学生可以应用多种方法解决具体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合作交流、经验分享,提升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认知,也能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发展。
(三)趣味性原则
在高中地理课堂引入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不仅要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更要体现地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为学生带来良好学习体验,才能让学生对后面的学习探索充满期待。教师可综合应用故事讲解、游戏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打造生动趣味课堂教学环境,还要鼓励学生应用多媒体手段,记录自己的地理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并让学生将自己探究所得的结果呈现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应结合学生获得的成果进行有效评价,引导学生主题反思,并形成相应的思维导图、脉络结构图,直观生动呈现枯燥知识。这样才能显著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能体现地理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育人,为学生地理知识掌握及今后综合问题的解决奠定坚实基础。
三、 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解决模式应用的积极对策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问题解决模式,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有效探究;还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教师组织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积极寻找问题解决的有效方式。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应用问题解决模式,需要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结合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教学情境,促进学生高质量学习投入。通过对问题的细致探究,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重点,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方案,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同时,基于问题的解决,引领学生知识应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有效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以新课标为指引开展高中地理教学工作,要以教师的教促进学生主动地学。所以在组织地理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预留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学习知识、内化知识,并从学生视角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过程,也能提高学生内容挖掘意识,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结合需要教学的内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场景。结合直观情景进行有效思考,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个性见解,实现地理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也能提升学生资料梳理、合作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社会热点新闻,辅助学生对主题内容深入理解。这种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的直观情境,引发学生主体思考的方式,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更多个性化问题。这样就能以生为本,让学生主动提出困惑,教师进一步解析即将学习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展开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地理思考的广度与深度,也能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以“地球上的水循环”这部分内容为例,学生需掌握水的行星和自然界中的水循环两大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本节课的关键内容,接着向学生播放视频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水循环。通过动画的方式,向学生解释地球为什么被称作水的行星,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怎样的一个过程。这时候教师可以抛出问题,让学生有效思考:水滴体积这么的小,而地球的体积特别大,地球为什么会称作水的行星?教师可以出示李白的诗《将进酒》,让学生思考黄河之水究竟来自何处?黄河之水奔流到海,大海会不会被填满?水如何从天上源源不断地落下来?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思考答案,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让学生积极补充完善答案,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有效形成。
(二)基于合作探究,提高学生问题解决意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查询资料、思考问题的答案。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预留空间,让学生在解答问题、自主探究的同时,可以积极主动提出问题。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有效思考,可以定位问题核心,也能抓住学生知识学习的盲点,以教师的点拨指引,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更为清晰明确的知识脉络,促进学生深度掌握重难点问题。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前瞻性学习。在正式上课之前,就可以围绕单元主题或前期所学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有效思考。这样可以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台阶,也能帮助学生找到地理学习的切入点。在主动思考、有效探究的前提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与其他学生合作讨论,进行信息收集资料整合,营造互助探究式学习氛围,充分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价值。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单纯让学生合作互动、问题讨论,学生很容易陷入一些思维误区。这时候教师就要结合学生提出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引,进一步为学生构建学习框架,让学生在知识探究深度合作中解决新问题,并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一些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实现对地理知识的综合性把握。
以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这部分内容为例,在课程正式开展之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围绕“什么是地域文化”“什么是城乡景观”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个发散性问题,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让学生阅读课本寻找其中的关联信息,并提出自己的一些个性见解。在学生阅读期间就会发现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二者紧密关联。地域文化决定了民居的特色,对城市格局、建筑风格也会有深刻的影响,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学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效呼应,可以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建立。同时,在知识学习中,学生还发现了新的问题:有的地区城乡建设并没有明显的秩序,还有一些地区的一些民居特色和传统建筑风格正在逐步消失。结合这一现象,很多学生能够想到的影响因素有限,还容易偏离课堂主题,陷入随意讨论的氛围。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教师就可以围绕学生提出的这些现象,为他们构建认知台阶,还可以为学生出示一些图文信息,让学生对地域文化保护、人类生活生产对城乡建设的影响,还有土地过度开发带来的一些衍生问题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效思考。通过为学生梳理探索方向,提供有效的认知台阶,可以让学生有效把握一些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还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分析。这些都能有效提高学生问题解决意识,也能探索平衡经济发展和保护地域文化的有效路径。这样的问题探究模式,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元,可以围绕核心问题向周围辐射,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三)重视问题梳理,促进问题系统化解决
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要改变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不够深刻,对所学知识不能系统梳理的弊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讨论活动,以教师的点拨指导、学生的发言补充,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系统性解决。结合一些复杂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步讨论、分步解答,由浅入深,对问题实现深度探究。这与当前新高考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的要求相呼应,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结合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探究,还可以引入一些创新性问题,让学生与课本内容相对照进行系统梳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也能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发展。
首先,教师要重视设计一些基础性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在班内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通过这类基础性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可以让学生有效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在学习我国区域发展战略部分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我国区域发展的战略是什么?我国的宏观发展战略又是什么?通过与课本相关的一些基础问题思考,让学生理清教材知识脉络,找到问题解决方案。其次,在基础知识理解后,教师进行恰当的追问,鼓励学生围绕各个地区进行深度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更加全面的问题解决方案,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观点补充,让学生对地理内容的理解更为全面。以贵州地区为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世界上最大的单口镜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在贵州平塘,让学生结合贵州平塘的地貌和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的要求,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梳理,可以有效细化地理问题,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自己所掌握的地理学科知识。最后,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探究思考。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西部大开发战略制订的意义,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同时,上网搜集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将知识获得与问题解决整合在一起,提高学生信息探究的深度。
(四)补充拓展问题,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伴随新高考改革的深度推进,当前各类创新性问题大量出现,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要能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需要,为学生补充一些拓展问题,教会学生这类创新性问题解决的方法,并给出一些拓展知识,进一步开阔学生学习视野。教师自身要具备良好的素材收集意识,结合教材中的一些补充信息来设计问题,也可以选取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前沿问题,让学生有效了解,并设计拓展问题。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也能够通过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实现学习拓展、促进学生智慧成长。
例如,在碳排放与国际减排部分,阅读板块出现了中国在国际减排合作中的作用,以此为基础,就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作出了哪些努力,让学生积极思考并有效补充,就可以带动学生环保意识稳步提升。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亚运会期间关于低碳的一些新闻报道。以这类新闻资源为素材,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及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使用所采取的一些积极政策,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类拓展性问题的引入,可以与课内知识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为缓解温室效应献计献策。
四、 结论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恰当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围绕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扩展性问题,将地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内化理解学科知识的同时,促进深度学习,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今后地理学科知识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涛.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华夏教师,2024(27):123-125.
[2]梁婧.问题解决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高考,2024(28):51-53.
[3]张建华.问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气旋与反气旋”教学为例[J].华夏教师,2024(21):106-108.
[4]林洁婷.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以“常见地貌类型”为例[J].高考,2024(21):136-138.
[5]郭万璋.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4(3):43-45.
[6]吴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6):221-223.
[7]岳冬冬.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文科爱好者,2023(2):28-30.
[8]刘郦萱.指向问题解决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构建[J].新课程研究,2022(24):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