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学科“作业校本化”实践研究

作者: 蒋莉莉

摘 要:在当前以生为本,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背景下,我国推出了“双减”政策,旨在减少学生课业压力,还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体验。在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双减”政策的核心也聚焦在作业设计之上。因此,“双减”政策对教师的作业设计也提出了新要,同时也启发了教师的作业设计思路。从历史学科视角出发,结合当前作业设计中的问题以及当下的作业设计原则,并且着眼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可以从校本视角出发,基于实践教学情况,灵活进行作业设计。在具体校本作业设计上,教师可以通过整合难度分层设计、丰富体验实践设计,以及开放作业视野,融入思辨性,进行历史校本作业的实践应用。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也深化历史学科的特性,科学有效地筑牢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双减”背景;初中历史;作业校本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4-0129-04

纵观当前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现状,可以看出,由于传统作业设计的局限性影响,仍然存在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会产生枯燥、厌倦等情绪,且完成效果不佳等问题。这既影响了“双减”政策的落实,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教师要转变作业设计观念,尝试立足“双减”政策,设计科学有效的校本作业,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价值,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在具体实践落实过程中,如何完成校本历史作业的设计,满足学生的需求,顺应教育时代的发展导向,并且深化作业的价值仍需一线历史教师进行探索与尝试。就此,文章以初中历史学科为例,分析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的问题、“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学科“作业校本化”实践的原则,并构思实践策略,希望可以对教师的实际作业设计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 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的问题

(一)作业设计的内容比较单一

现阶段,部分教师在设计历史作业时,习惯采取传统的单一作业设计形式,使作业设计的内容比较单一。具体表现如下:第一,部分教师没有结合具体的历史知识设计作业,使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不强,学生无法在自主练习中深化对某一历史概念的理解。第二,部分教师习惯设计知识填空题和选择题,没有设计延伸性、拓展性的历史作业,不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形成。第三,当前的历史作业设计知识点较为分散,缺少链接以及综合性,仅仅考验学生死记硬背的历史知识点,无法助力学生形成历史思维与思辨能力。第四,当前的作业设计内容仅仅限于书面形式,缺少实践性内容,很难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与实践应用意识,难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而失去了历史学科的实践价值。除此之外,当前的作业设计形式与内容也较为陈旧,不符合信息化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生活特点以及兴趣爱好,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作业完成的积极性,并且也会使得学生在历史作业完成以及历史学习过程中丧失热情,难以培养兴趣,发挥作业的作用。

(二)存在较多的重复内容

同样,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当下教师仍然较为关注学生的客观成绩反馈。因此,在作业设计中,部分教师设计的历史作业仍存在较多的重复内容,无形中也影响着作业价值的发挥。具体表现如下:第一,部分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有待加强,设计仅仅局限于练习册,并且也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无法做到以生为本,设计个性化作业内容。如练习册有时会出现超纲内容,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完成,甚至无法完成,容易使学生丧失历史学习的自信心。另外,练习册内容是统一、固定的,有时存在重复性内容,并不适合所有学生,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巩固和能力发展。第二,部分教师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设计的观念比较陈旧,认为学生只有在大量的、重复的练习中方能掌握关键知识,故而在作业设计上布置了大量的重复内容,要求学生反复练习,记忆基础知识。这种作业设计模式虽然确实可以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使学生对历史作业产生厌烦心理,无法端正自己的作业态度。并且这种作业设计方法会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基础知识上,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另外,教师设计重复的作业也不能辅助学生完成查漏补缺,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效果。第三,由于教师缺乏作业创新设计意识,设计的作业形式单一。缺少创新与突破的重复作业,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且也局限了学生与作业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历史视野,进而会使得学生在面对脱离这一模式的作业时,便不知如何入手进行历史知识内容的应用,同时也无法与课外接触多元化的历史世界。

二、 “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学科“作业校本化”实践的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设计校本化作业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标性原则。第一,所谓校本作业指的是以学校的办学方向、班级的实际情况为切入点设计的作业形式。校本化作业和传统的作业形式相比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和灵活性,需要教师在设计校本作业时加强对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以及年级、班级情况的分析,充分了解学校和班级学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校本化作业,保证作业设计的目标性。第二,“双减”政策是我国目前的教育指导政策,对义务阶段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作业设计方面,需要教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升校本作业设计的目标性和针对性,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作业完成中主动思考,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价值,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二)多样性原则

在传统的作业设计模式下,教师采取的作业设计形式比较单一,一般以做题为主。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教师通常会安排学生做大量的历史习题,反复背诵各种知识点,使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针对此问题,我国在“双减”政策中明确指出了教师要转变作业设计观念,尝试引入多样化的作业设计形式,提升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全面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因此,教师在设计校本化作业时需要遵循多样化原则,立足传统作业设计模式的弊端,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出发,设计多样化的历史作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选择性,进而保持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历史可持续发展。

(三)少而精原则

我国颁布“双减”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明确规定了教师设计作业的量,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级、差异化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认知水平的作业,保证学生完成作业不会消耗太多的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常生活。为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设计校本化作业还需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在作业量不超过学生的承受能力的同时,保证作业设计的质量,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达到知识巩固和复习的效果。

三、 “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学科“作业校本化”实践策略

(一)科学调整作业难度,设计层次化作业

基于“双减”政策的开展理念以及学生的科学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并且减轻课业负担,是校本设计的主要目的。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科学调整作业难度,设计层次化作业。借此既能够客观意义上减轻学生课业压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层次学生在当前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能够带动基础差的学生查漏补缺,也能够推动能力较好学生不断发展。具体实践设计中,第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科学分层,充分发挥校本作业的作用,灵活根据学生层次设计分层作业。第二,教师要依据教材知识的育人目标,设计分层校本作业,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

例如,在《北宋的政治》的校本化作业设计中,教师深入分析了班级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围绕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水平,将校本化作业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题、能力题和提升题。

首先,教师经过分析发现有部分学生历史基础较弱,历史学习能力有待提升,且在学习中缺乏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这部分学生,教师设计作业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设计了基础层作业,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譬如,在北宋时期,涌现了较多的英雄人物,其中“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的事件主人公是(  ) A. 忽必烈 B. 赵匡胤 C. 安禄山 D. 李世民。

其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处于中层的学生数量众多,这部分学生通常历史基础不错,且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思维水平还有待提升,需要教师特别关注。为此,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设计能力题,重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要求这部分学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再完成能力题,遵循基础巩固到能力提升的顺序,逐步发展自己的历史学习能力。能力题按题型分主要有选择题和材料题。选择题举例如下:宋朝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这里的承前启后指的是科举制度,关于宋朝的科举制度,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 宋朝非常注重文教事业的发展,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度 B. 宋朝减少了科举取士的名额 C. 宋朝提高了进士的地位 D. 宋朝的科举制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朝的整体发展。材料题则主要有结合宋太祖和赵普的对话做出分析等。

最后,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在历史学习中呈现出学有余力的状态。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设计了提升题,有选择题和材料题等;同时,还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提升的空间,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行整理和北宋的政治相关的史料,全面了解这段历史,加深自己的历史感悟。

(二)整合丰富学习资源,设计实践性作业

为了丰富作业的趣味性,增强其实践性,并且延展作业设计与完成的意义。在“双减”背景下,教师也要整合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设计实践性的校本作业,并且要以综合应用链接作业中的基础知识点与综合应用部分;同时可以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融入信息化创新设计,带给学生新鲜感。具体设计中:第一,教师要根据实践作业的难度,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作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实践发展。第二,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扩大历史教学的阵地,从课内逐渐走向课外,利用课外的丰富教学资源,增加实践性作业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保证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第三,教师要打破传统作业设计题型,多加入综合实践类型练习,综合考验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并且整合知识内容,为学生构建整体史观。

例如,围绕《辛亥革命》这一课,教师立足“双减”政策的要求,设计了如下实践性的校本作业。

作业1:观看《辛亥革命》电影,写观后感。教师为学生推荐了《辛亥革命》电影,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观看电影,在电影情境中复习、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通过观看电影,走进风雨飘摇的历史岁月中,感受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爱国情怀,进而产生更多的历史感悟,并以写观后感的形式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教师通过浏览、点评学生的观后感,成功验收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了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

作业2:调查周围的人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完成历史事件的科普。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调查实践活动,科学划分组内分工,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周围的人对辛亥革命的了解,重点从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过程和结果入手展开调查。在这个过程中,各小组通过参加调查实践活动,成功了解了身边人的历史素养,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自己的知识水平。最后,各小组整合了调查结果,确定了科普的重点,采取了绘制手抄报、海报、宣传页等方式科普历史知识,促进了学生的实践发展。

作业3:走进当地的历史博物馆等场所,探寻辛亥革命留下的历史痕迹。教师要求学生走进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寻找博物馆中的孙中山的画像等历史痕迹,深刻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教师通过设计实践性的校本作业,增加了历史作业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学生从课内走向了课外,从校内走向了校外,全面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凸显作业的思辨性,设计思辨性作业

思辨性是初中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需要形成的重要能力之一,既能够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知识内容,同时也能够转化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培育学生历史应用思维。无论是在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理性客观看待历史事件,分析其对后世影响时,还是在学生以史明志、借鉴历史知识、成长生活时,思辨性都不可或缺。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凸显作业的思辨性,设计思辨性的校本作业。具体作业设计中:第一,教师要立足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科学设计思辨性作业,帮助学生形成唯物史观。第二,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利用丰富的史料,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