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创设的初中政史教学深度融合与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作者: 潘仁

摘 要:在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政史融合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整体教育教学水平质量的提升就成为教师所需思考的关键所在。以往教师在给学生进行政史教学时,更多的是直接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的学习不具有体系性和深入性。而现阶段教师需要以政史融合为目标,进行多元化情境的创设,真正为社会培养综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而且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思政、历史教学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革新,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复合人才。为此,基于情境创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的政史融合教学优化完善势在必行,文章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政史融合;情境构建;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4-0133-04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要让学生能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之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代表性成果的学习分析之下,汲取当时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让学生能够深度融入于当前中国实际发展过程之中,实现学生素养能力的全面提高。政史融合教学策略的全面贯彻落实,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政治和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怎样的成就以及政治历史发展脉络的构建方向。基于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育引领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政史融合视为关键核心重点的教育教学方向,并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后续学生成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基于情境创设核心素养培育,进行政史融合教学的重要意义

2022年新课标颁布实施后,“大概念教学”“跨学科主题教学”等新教学模式在一线课堂广泛运用,学科之间的关联互通日益密切。开展政史融合教学可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学习支架,支持学生进行持续地、有效地探究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课堂参与度。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止于单一学科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跨界知识和跨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政史学科融合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基于政史融合的复杂情境问题创设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批判思维、提升学生创造力。

核心素养时代,思政教师善用历史素材进行价值引领,历史教师善用时政热点进行史观统领和家国情怀教育,方能更好推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开展融合教学有利于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情感体验、价值渗透、信仰培育等方式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一大重要目标,就是要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的“三观”,在初中阶段给学生进行“三观”的培训,可以助力学生今后更好地成长、成才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人物,并从历史人物之中剖析其思想,让学生进行研究和学习,很好地体现了历史与政治的综合性。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既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给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育,也是未来文综考试的新方向。所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学生的学习具有丰富性和优质性,让历史与思政学科连接的紧密度得以全面提高,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素养能力的提升,具有极强的必要性。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教师需要在以往的教学基础之上更充分地把握教学大纲,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清晰的研究和思考,只有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发展,才能将学科之中的知识更清晰地展现,才能让知识相互渗透,并实现学生素养的优化和完善。

二、 基于情境创设的政史融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教师需要切实加强对新课标核心素养中对政史融合教育指导方向的深入研究和分析

在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初中阶段各学科教师在给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高度关注核心素养,分析如何才能在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引领之下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更加优质。通过对新课标的深入分析,其要求教师展开政史融合教学,并且更加关注各学科之间壁垒的打通,要在历史之中体现政治在政治中实现历史的交叉融合,让学生在多学科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素养能力提升。新课标还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育时,需要有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能够站在历史现实的角度理解时事政治,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政治形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寻,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明确的思想道德方向,以培育学生的家国意识和法治观念。由此可见,新课标素质教育对初中阶段政史融合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教师就需要结合对政策的解读进行教学体系的优化。在教授历史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政治体制的变革,让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各种历史事件会在不同的时期发生,这里面有怎样的政治因素,从而引导学生从事情本身进行深入发掘和研究,使学生的认知更加深刻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政治的理解、思考和探寻,为后续学生更好地针对政史融合思路进行研究和探索保驾护航。

(二)教师需要深入把握学科素养内涵的要求,制订政史融合的合理教学目标

在实际开展政史融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新课标以及核心素养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因为教师的整体教学是依据教学目标推进的,学生的学习方向也会针对实现目标的不同而存在有差异。加强对教学目标的优质化,实现其精细化设定、科学化设定具有极强的必要性。教师在给学生教学海峡两岸这一历史知识时,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将历史和道德与法治两个学科进行紧密融合,从而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说海峡两岸本身就是一家人,究竟有怎样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意识到两岸一家亲的亲密关系。通过这样的教育既可以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对海峡两岸有所探究和思考,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为什么我国始终在加强对海峡两岸的高度关注,让学生能够在知识融合之中对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实现教学体系的优化和教学方向的明晰。

三、 在情境创设下,依据政史融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方法

(一)依据问题情境构建创设优质课堂

在当前为初中阶段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和教学时,需要切实加强对问题情境构建的高度关注,初中阶段是承上启下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所需学习的知识相对较多,但是很多学生都处于叛逆期,对知识学习的内驱动力不足。历史与道德与法治两门学科理论知识相对较多,需要学生积极理解背诵的内容,也相对较多。所以学生在理解思考和应用时存在一定的不足,将政史融合进行教学,并依据政史融合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进行问题情境的构建,让学生能够在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素养能力的提高,具有极强的必要性。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道德和法律规则,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后续更快速地成长和发展。由此可见,构建问题情境,加强对规则构建的高度关注,并实现政史融合,培训学生思辨能力、问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势在必行。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教学《遵守规则》这一节课程时,需要让学生了解遵守社会规则具有极强的必要性,而且这一部分知识讲解和教学时就可以运用问题情境构建政史融合教学环节。教师先引入情境讲述一个历史事件,教师就在多媒体中给学生播放了《史记》中的《刺客列传》,讲述了秦国将军蒙恬主持修建长城,但是由于在修建过程中征用民工过多,引起了一场反抗。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先为学生讲解了秦国修建长城背后的原因和目的以及征用民工的法律法规,接着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沟通和交流,回答问题:“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长城修建过程中征用民工的行为合法吗?”让学生在总结,思考,探讨中加深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明确自己生活在社会之中,就应该遵循社会的规则,应该维护社会的法律。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对规则和法律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素养和学习深入度,通过政史融合让学生的理解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二)构建议题情境让学生政史素养得到培育

初中阶段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学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而且此时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活跃期,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的素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教师要以新课标准明确政史融合为出发点,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得以全面提升。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都是直接给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教学,但是这样会导致政史的融合浮于形式没有落于实处,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存在抵触和厌烦情绪。现阶段,教师就可以借助议题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之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同时也可以将道法与历史相融合,促使学生对两学科的知识理解更加透彻和清晰,让学生能够真正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自主的发现,使学生明确如何才能将两者进行融合性的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教学《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时,教师给学生设计一个人权与尊重的议题,议题的选择是非常具有方向性的,而且涵盖了各种历史事件以及政治思想。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议题理解透彻度,促进学生后续更好的研究探索,教师就要结合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资料的搜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各国在经济上取得成功,都是怎样做的?各个国家在人权方面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维护国家的安全?联系过去所学习的知识分析一下,从古至今,我国为了和其他国家友好往来,都选择了怎样的策略和方法?”这样一系列问题涵盖了学生所学习的道德与法治内容以及思想历史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把握学习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针对社会复杂的问题进行辩论,真正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为后续学生思想能力的提高,为学生获得高质量和成长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保驾护航。

(三)构建趣味化情境实现政史融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相较于历史而言,政治理论通常是比较晦涩难懂的,也导致很多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存在抵触和厌烦情绪,很难沉浸于其中理解、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有压力。而在新课改素质教育的全面引领之下,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情境的构建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并让历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进行紧密融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接受知识、思考知识,让学生获得素养能力的全面提高。当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考虑到加强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全面引进,让学生能够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理解政治思想以及历史事件,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树立法治观念,优化历史观念,最终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例如,教师教学《服务社会》一课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需要通过努力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责任与义务的展现。而这些内容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华民族抗日战争都有密切联系。教师可以给学生在课堂之上播放抗日战争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然后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的发展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当今的和平年代是无数的先辈用鲜血换来的。通过这样的课堂导入,既能够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快速融入课堂教学,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明确在和平年代自己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也应该向先辈学习,爱国、爱家、爱自己奠定基础,最终促使学生能够结合历史事件与政治观点辩证看待问题,为学生素养能力的培育和优化保驾护航。

(四)构建角色扮演情境,提高学生的政史融合学习深入度

当前教学改革逐步深化下,教师需要切实加强对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的引入,构建角色扮演情境,让学生沉浸于课堂之中,进行知识研究、分析和思考,在角色扮演中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以及历史学科内容,从而能够沉浸其中感知、理解和体会,全面提高学习效果。当然这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极高要求,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当前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同时还需要寻找到政史融合的正确切入点,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才能够使学生将历史与政治两学科交融思考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深入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