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作者: 石中强摘 要:文章探讨了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首先,明确中心问题并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认知;其次,通过问题支架引导学生自主提问,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再次,利用信息技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此外,运用情境教学法模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4-0149-03
新时代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小学阶段特别强调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塑造学生品德和强化法治意识的桥梁,更是构建其社会认知体系与行为规范基石的关键所在。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诸多学校普遍呈现教师主导过频、学生互动匮乏、教学手段单调等现象,致使学生对道德法治知识掌握及运用层面较为薄弱。因此,面对提高课堂效能、点燃学生求知热情、塑造他们正当道德与法治意识的迫切需求,探寻高效教学策略已成为教育从业者亟须破解的紧迫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采取多样化策略,旨在挖掘其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途径。
一、 明确中心问题,开展师生互动
在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时,明确中心问题并开展师生互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以《我们的班规,我们订》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设定一个清晰的中心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集体协商制订班规,以便尽可能反映全班同学的意见,并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首先,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如何制订一套既能反映全班同学意见,又能有效规范班级秩序的班规。明确这一问题后,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与班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教师可以提出“我们应该如何管理课堂纪律?”“作业提交应有哪些规范?”以及“在班级日常行为中,我们应该遵循哪些规则?”这些问题直接涉及学生的日常行为,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接着,教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班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课堂纪律松散、作业不按时完成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班规的理解和看法。这一环节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还能促使他们从自身经历出发,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在学生分享之后,教师将这些具体的问题与课堂的中心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合作解决问题。通过集体讨论,学生能够意识到制订班规不仅仅是教师的任务,而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过程。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形成一套大家都能接受且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班规。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设定若干子问题,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集体制订班规有哪些好处?”“如果班规与个人意见发生冲突,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集体决策的重要性,并理解如何在集体中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为确保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成效,必须精准锁定核心议题,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我们的班规,我们订》这一课程为例,教师设定一个明确的核心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们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共同制订出能够全面体现全班同学意愿的班规,从而有效维护班级的和谐与秩序。在本节课的开展中,教师需明确界定其核心议题:一套能够全面体现班级整体意愿并有效维护集体纪律的规则制定,至关重要。教师针对已明确的问题,可借助与班级生活紧密相连的实例,有效地启迪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首先,课堂中,教师提出诸如“如何有效维持课堂纪律?”“作业提交应遵循何种标准?”及“班级日常行为需遵守哪些准则?”等问题。这些涉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能有效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深思,教师邀请学生们共同探讨在班级日常生活中遭遇的难题。诸如课堂秩序失控、作业延迟提交等,并激励他们阐述个人对班级规章的理解与观点。该阶段活动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融入热情,并激励他们从个人实际出发,深刻认识到遵循规则的重要性。其次,课堂交流环节后,教师将个别问题与课程核心议题相结合,促使学生们通过集体探讨与合作来探寻解决方案。在集体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编制班规非教师独任,实则全班共赴的旅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们基于讨论成果,共同构建了一套既被广泛认可又便于执行的班级规则。
二、 提供问题支架,引导自主提问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采纳问题支架手段以激发学生自主发问,是确保教学成效的关键举措。在《网络新世界》这一课程中,教师运用思维导图构建,旨在使学生透彻掌握课程核心。同时通过巧妙设计问题框架,引领学生迈向更深入的思维探索与求索,教师精心编制的“互联网安全”主题思维导图,其下延伸出“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欺诈防范”“网络资源合理利用”等多重分支,旨在为学生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知识体系。首先,课题的全面掌握,学生得以借助思维导图。同时,互联网安全的多维度内容也得以条理化梳理,学生通过此途径,得以洞察互联网安全问题的全方位景象。在每一分支领域内,精准把握实施策略与防范要点。在此框架内,教师可指导学生们依据思维导图的指引,对各个分支的细节进行深入分析。其次,针对个人隐私保护、防范网络诈骗以及合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等方面,探讨了一系列有效策略。在日常生活实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策略,旨在提升其操作技能与决策力。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习得互联网安全的基本素养,更掌握了运用这些知识守护自身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构建思维问题框架,旨在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例如:“互联网允许我们 ,这使我们能够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 。”此类填空题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互联网使用中的风险,并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切实采取措施防范。此般设问布局,学生在解答之时,既可深化对知识点的把握,也能唤起他们自发发问的欲望和探索的意志。
三、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有效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显著提升了互动与趣味,进而增强了教学效果。在《中华民族一家亲》课程中,教师巧妙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助力学生深入领略我国多元文化的独特韵味,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受限于地域条件,部分学生对国家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大家庭理念认知不足,教师得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呈现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及独有风貌。首先,教师借助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们生动呈现五十六个民族的斑斓服饰、盛大的节庆活动以及古老的习俗传统。教师通过播放多元民族服饰的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各式衣服的款式、色彩、图案以及面料等特色,直观地展现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丰富文化面貌,民族文化通过多感官呈现,使学生直观深刻地感知,从而激发其浓厚的兴趣与探求欲望。
四、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切实途径,有助于学生提升探究技能、加强团队协作及沟通协作水平。以《合理消费》课文为例,教师通过小组协作学习模式,引领学生们深入思考并领悟消费的深层价值,致力于塑造他们理智的消费态度。教师需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并为每组指定一个具有情境性的主题,以此促使学生融入角色,提升其参与热情。首先,教师可在《合理消费》一课中构建购物情境,引导学生们挑选家长、孩子或售货员等角色,并与其小组成员协作展开角色模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洞悉购物过程中各参与方的具体需求和考量因素,进而深化对合理消费观念的领悟。在活动开始阶段,扮演“家长”与“孩子”的学生率先登台亮相,在模拟购物中心的场景中,学生需扮演家长引导孩子寻找并选购所需商品,进行决策过程。其次,学生在购物环节中需全面考量需求、预算、商品品质等多维度因素,进而引导其形成理智的消费判断。在观察与互动中,“孩子”掌握与家长交流的艺术,提出个人需求与期望,洞察消费讨论与协商的奥秘。在模拟购物场景中,担任售货员的学生需向家长与孩子详述商品各项性能、定价及其利弊,助力他们做出更加理智的选择。此外,在参与这一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得以掌握沟通协调之道,也深刻认识到在购物前进行理性思考与精心规划的重要性。在进行消费决策过程中,学生需与家长携手,对各类商品进行深入探讨与细致比较,以规避盲目消费的陷阱,从而塑造出理智的消费观念。
五、 运用情境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正确思维的培养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率予以优化,采纳情境化教学手段,成效显著,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创设、引领学生进行思考与探讨,有助于塑造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意识。在《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一课程中,教师巧妙地构建贴近生活的教学场景,旨在使学生对公共场所的行为准则有深刻理解,并指导他们如何在现实生活场景中灵活运用这些准则。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在公园游玩之际,若踏入公共空间,需谨记文明礼貌、静谧氛围及有序排队等行为准则。在师生互动环节,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明了公共空间乃众人共有的领域,每位成员均应遵循既定行为标准,引导思考,教师需设置特定情境。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在公园中,纸片、果皮、碎片等杂乱无章地散落,面临此等现实场景,我们应如何应对?”此疑问直指学生所可能遭遇的实际情况,进而唤起他们对环保与公共秩序的重视。另外,关于学生的不同回应,其中一种声音可能倡导“他人拾取”,另一种则倾向于“告知成人”,而第三种则是“亲自捡拾”。
六、 结论
通过对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可以看出,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学生思维深度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明确中心问题、提供问题支架、利用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和情境教学法等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获得了道德与法治知识,更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
参考文献:
[1]晋寒梅.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4(26):2-4.
[2]张晓.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3(10):214-216.
[3]郑晓艳.新时期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天津教育,2023(10):135-137.
[4]叶小芳.提升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智力,2023(9):127-130.
[5]王启林.浅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J].考试周刊,2023(3):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