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角下高中思政课协同育人路径探究

作者: 王萨日娜

摘 要:随着“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高中思政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章阐述了在该视角下高中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路径选择,通过分析部分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校外协同、建立评价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家校社的互动等方面,总结了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大思政课;高中思政课;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4-0152-03

“大思政课”是一种综合性的思政教育模式,旨在通过多领域、多层次的协同育人,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推动思政课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有力彰显中国共产党立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大思政课”是时代性强、开放性强、涉及面广的课程,是大中小学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关键课程。在高中阶段,思政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办好高中阶段的“大思政课”,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互补和共享,提高育人成效。

一、 思政课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践探索,很多学校在思政课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以及实践活动的参与度等方面均有提高。然而,高中思政课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政教育资源整合不足

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沟通不畅,会导致思政教育资源无法有效整合,缺乏思政教育合力。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关注自己的工作领域,而对其他部门的工作和资源情况了解不足。这会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产生重叠或空白,从而无法形成协同效应,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沟通不畅,也会阻碍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在思政教育领域,各部门无法及时获取或了解彼此的最新动态、政策调整、活动安排等信息。一些重要的教育资源,如人员、场地、时间等,就难以在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进而影响到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另外,沟通不畅也会影响部门间的合作。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某一两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学校所有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如果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就难以形成教育合力,无法形成全校共同推动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实践教学不足

由于教学资源、时间安排等因素,很多高中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存在不足,学生难以通过亲身参与来感受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首先,教学资源是影响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学校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的必要设施或场地,如实践基地、社会资源等,会限制实践教学的开展。有些学校还缺乏足够的专业教师,既能够指导理论教学,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也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其次,时间安排也是影响实践教学的重要因素。学校通常会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课堂教学,而留给实践教学的空间相对较少。即使有实践教学,也可能会受到天气、节假日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受到影响。最后,学生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参与积极性。一些学生更倾向于理论学习,认为理论知识更重要。这种观念导致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忽视,从而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

学校对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无法准确反映协同育人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无法及时优化协同育人的路径和方法。学校对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评价机制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就难以对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效果进行准确评估。这会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准确,进而影响对协同育人路径和方法的优化。评价机制缺乏公正性和透明度。如果评价机制不够公正和透明,就会引发争议和不满,进而影响到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评价机制无法及时反映协同育人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四)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专业素养不够高、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高中生的需求,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对思政教育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缺乏相关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导致他们在教学中难以应对学生的问题和挑战,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单一也是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的一个问题。一些教师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单向讲授,而缺乏互动和实践活动的设计,这会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和参与度,影响教学效果。此外,教师素质问题也受到教师个人能力和经验的限制。不同教师的授课风格和教学技巧存在差异,一些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五)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足

在高中思政课协同育人过程中,家庭和社会缺乏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导致学生难以获得全面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一些家庭过于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这导致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缺乏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和参与,进而影响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社会环境也对思政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一些社会环境存在不良风气和价值观,这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此外,社会提供的资源和机会也存在不同,导致一些学生难以获得全面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二、 思政课协同育人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校内协同机制

思政课并非一个孤立的系统,需要与其他教育部门和职能部门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学校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和维护这种合力,包括建立定期的沟通机制、设立专门的沟通渠道以及组织跨部门的活动;同时,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这需要学校与各教育部门共同制订协同育人方案。首先,建立定期的沟通机制。学校可以设立例会制度,定期组织各部门参加的会议,以交流信息、分享经验。这有助于各部门及时了解彼此的工作进展和困难,共同探讨解决方案。通过定期的沟通,可以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增强整体思政教育的效果。其次,设立专门的沟通渠道,如邮箱、在线交流平台等,方便各部门随时沟通。这些渠道可以提供一种便捷的方式,使各部门能够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误解和延误。此外,定期组织跨部门的活动。例如,可以组织研讨会、座谈会等,增进部门间的了解和信任。通过这些活动,各部门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工作内容和目标,加强合作和协调。

在协调部门沟通不畅的问题时,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这就需要学校与各教育部门共同制订明确的协同育人方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资源得到合理分配。该方案应该包括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共享、学生活动组织等方面,让各部门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和目标。

(二)建立校外协同机制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建立校外协同机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首先,确定合作对象。学校应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社区、博物馆、文化遗址等机构进行沟通,确定合作对象,并建立合作关系。这些机构可以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资源,如参观、讲座、实践项目等。其次,开展实践教学。学校应组织学生前往合作单位进行参观、讲座、实践项目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最后,反馈与评估。学校应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评估,了解实践教学的效果和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合作单位也应提供反馈,帮助学校不断改进实践教学。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学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效果进行评估。首先,明确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成果、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同时要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其次,多元化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合作单位等,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最后,公开透明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应及时公布,让学生和家长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同时也可以通过反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实践活动的参与度等。通过评价结果,不断优化协同育人的路径和方法。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应注重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协同育人的能力。首先,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能力。教师是思政课的主导者,他们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同时,可以邀请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举办讲座,分享经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其次,注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思政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至关重要。学校应注重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

最后,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我提升。为了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学校应建立激励机制,如设立优秀教师奖、教学成果奖等,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和进步。同时,可以提供一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让教师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学术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五)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

优化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足的问题需要从加强家庭教育、加强社会宣传、优化教学环境等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家庭教育,发挥家庭育人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和价值观。因此,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通过举办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提高家长对思政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孩子的德育教育。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家庭教育专家为家长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教育孩子。其次,加强社会宣传,提高社会对思政课的认同度。社会对思政课的认同度,直接影响着学校和家庭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学校可以通过媒体宣传等方式,宣传思政课的重要性和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思政课。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思政课的教学。最后,优化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教学环境是影响思政课协同育人效果的重要因素。学校应优化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教学设施、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等方式;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思政课的教学中来。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部分高中在思政课协同育人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加强校内协调、校外协同、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家校社的有效互动,可以探索出高中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以进一步提高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倪元利.高中思政课学研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优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6):91-94.

[2]林幼芬.“大小”联动,协同育人——论高中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5):27-30.

[3]张典,张安义.高中学段学科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践路径[J].创新人才教育,2023(2):44-49.

[4]魏文峰.讲好百年辉煌党史 浸润高中思政课堂[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2(9):8-1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