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背景下ADHD倾向幼儿预警及其应对措施研究

作者: 许心心

摘 要:融合教育是指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同一教育环境之中接受教育的一种形态,强调教育公平,满足了特殊儿童的发展需求,为融洽、和谐社会的营造与构建奠定了良好基础。文章从幼儿园融合教育出发,以ADHD倾向幼儿为重点关注对象,首先分析了ADHD儿童的主要表现,详细探讨了ADHD倾向幼儿的绘画特征;接着就美术教育对ADHD倾向幼儿的辅助治疗作用进行了详细剖析与探究;以此为基础,又详细分析了针对ADHD倾向幼儿进行有效教育与引导的具体策略,目的在于充分引起广大幼儿教师对ADHD这一神经发育障碍病症的正确认识,能在美术教育中有效识别ADHD倾向幼儿,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呵护并推动ADHD倾向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融合教育;ADHD倾向幼儿;美术;预警;应对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4-0155-04

ADHD即“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全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直接影响儿童的注意力、活动水平和行为控制,若不及时加以干预,将严重阻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也正因此,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有意识地加强对ADHD的学习与了解,正确将ADHD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调皮、捣乱行为区分开来,尽量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呵护并推动ADHD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以下,文章结合幼儿教师的教育经历,以美术教育为例,针对融合教育背景下ADHD倾向幼儿预警及其应对这一主题展开探究。

一、 ADHD儿童的主要表现

(一)注意缺陷

注意缺陷是ADHD儿童最典型的特征之一,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明显注意集中困难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例如,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出现注意分散,无法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上;对需要较长时间与精力完成的学习与生活任务,会下意识地逃避,不能做到主动完成,像作业、手工制作等;做事拖拉,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应当做的事情;容易出现遗忘事物的情形,像遗忘自己的用品、遗忘他人交代的事情等。

(二)活动过多

活动过多也是ADHD儿童极为典型的特征之一,主要表现为不能按照要求做一件事情。例如,不能安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而是扭来扭去,做各种小动作;难以融入较为安静的活动或游戏之中,总是到处乱跑、攀爬等。

(三)行为冲动

行为冲动是ADHD儿童的一种常见表现,像遇到事情不考虑后果,全凭自己的心情与喜好做出反应,为此会与周围他人发生各种不必要的摩擦、冲突等;任意插嘴或打断他人的发言、谈话等。

受年龄限制,很多儿童具有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做事不通盘考虑的情况。这是极为正常的现象。但对ADHD儿童来说,上述三种行为是频繁出现其持续存在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

二、 ADHD倾向幼儿的绘画特征

ADHD儿童具有明显的特征与表现,会反映在其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也会体现在其完成的绘画作品中。作为幼儿教师,应当认真观察、审视幼儿的绘画作品,与幼儿的心理“对话”,同幼儿的行为“互动”,以便从中及时发现具有ADHD倾向的儿童,为后续的早干预、早引导、早教育提供有力依据。具体来讲,具有ADHD倾向幼儿的绘画特征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细节

由于患有注意障碍,ADHD倾向儿童难以长时间集中于美术作品创作之中,会做很多与绘画无关的事情,甚至离开自己的座位,导致绘画无法正常完成;还有些幼儿虽然最终完成了绘画作品,但是由于注意力容易被干扰、分散。他们很难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也不愿意为作品加入一些细节性的元素,致使作品缺乏同龄儿童应有的精准性,往往较为潦草,像所画的人物只有基本的动作或构造,而没有人物面部表情、衣物纹理或背景元素等细节。

(二)不加规划

ADHD倾向儿童行为冲动,在做一件事情时往往缺少提前规划的意识。反映到绘画中,他们可能不会率先想好画什么、怎么画之后再动笔,而是想到什么便画什么、想用什么颜色便用什么颜色,致使完成的绘画作品缺乏布局,在构图上显得较为混乱,颜色也往往不协调,整体上不够搭配或和谐,缺乏与同龄儿童绘画作品应有的基本美观性。

对出现上述特征的绘画作品,幼儿教师应当高度关注与重视,因为这很可能是ADHD倾向幼儿借由绘画作品向外界发出的预警信号。

三、 美术教育对ADHD倾向幼儿的辅助治疗作用

科学、得当的美术教育对ADHD倾向幼儿来讲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具体如下。

(一)美术教育有助于培养ADHD倾向幼儿的专注力

绘画创作对幼儿阶段的孩子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也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见到幼儿拿起画笔进行美术创作。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教师便可以注重挖掘美术教育的价值,一方面满足正常幼儿发展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借由美术创作的过程巧妙加强对ADHD倾向幼儿的辅助治疗,促使ADHD倾向幼儿对美术创作感兴趣,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将注意力较长地集中于其中。久而久之,ADHD倾向幼儿的注意障碍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切实锻炼并提升其专注力。

例如,手指画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绘画形式的画法,要求绘画者利用手部蘸取颜料,以完成指印、掌印、涂抹等过程,并最终得到一幅作品。正因为手指画的新颖性、趣味性,很容易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其中,就连ADHD倾向幼儿也不例外。作为幼儿教师应当包容ADHD倾向幼儿,当他们出现注意力涣散、分心的情况时及时介入、巧妙引导,将他们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手指画的创作之中。如此,借由手指画这一绘画形式,ADHD倾向幼儿的注意力将得到有效的锻炼。

再如,教师还可以由幼儿们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出发,创新美术创作的内容。像小男孩对玩具汽车、玩具手枪等格外感兴趣,对此,便可以鼓励他们以玩具汽车、玩具手枪等为主题进行创作;小女孩对娃娃、小动物感兴趣,对此,便可以鼓励她们画出自己熟悉、喜欢的娃娃或者小动物。对自己本就感兴趣的内容,幼儿会更乐意去创作,即使ADHD倾向幼儿也愿意去参与到美术创作之中,并尽可能地丰富细节,以让自身的美术作品更完美。

总而言之,幼儿教师应当积极创新美术教育的形式、丰富美术教育的内容,以最大限度上吸引ADHD倾向幼儿的注意力。在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导与教育下,ADHD倾向幼儿将逐渐拉长自身将专注力持续于一件事物上的时长,且不再那么轻易被外界事物所影响、干扰。

(二)美术教育有助于提升ADHD倾向幼儿的艺术审美素养

美术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艺术活动,在培养幼儿艺术审美素养方面有着突出的意义与作用。ADHD倾向幼儿的思维通常活跃,但是这种思维常常没有用到适合的地方,导致他们的行为与同龄儿童有着极明显的差异,存在诸多不恰当的地方。由这一实际情况出发,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教师便可以巧妙实施并开展美术教育,既兼顾正常幼儿的美术学习需求,同时又借由美术创作为ADHD倾向幼儿提供一些可供他们发散思维的渠道,确保其思维有合适的、恰当的“出口”。这既能减少ADHD倾向幼儿因为思维活跃而出现的一些不当行为,还能促使他们合理发散思维,积极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显著提升并发展艺术审美素养。

例如,在某次的美术创作中,某名ADHD倾向幼儿在天上画出了4种颜色不同的太阳。对他的这一创作思路,幼儿教师没有直接批评或指责其所作品不符合现实生活实际,而是耐心询问他画出4种颜色不同的太阳的原因。也正是这一沟通中,幼儿教师感知到了该ADHD倾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他解释画出的绿色的太阳在夏季的时候升到天空,便不会那么炎热;画出的红色的太阳在冬季的时候升到天空,便不会那么寒冷,人们的手和脚也不再会被冻僵;画出的金色的太阳会升到一些贫穷的地方,那样这些地方便会长出各种各样的庄稼、蔬菜、水果,人们也不再会挨饿;彩色的太阳会照耀到幼儿园,看到彩色光芒的小朋友都会更加开心快乐。对该名ADHD倾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幼儿教师予以积极肯定,鼓励他在以后的美术创作中也要像现在这样大胆想象、认真完成作品。这不仅强化了该ADHD倾向的自信心,坚定了他日后保持较高的专注力集中于美术学习与探索的信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巧妙的美术引导也有助于切实提升其艺术审美素养。

(三)美术教育有助于发展ADHD倾向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

ADHD倾向幼儿较为冲动,很多时候难以有效控制自身的情绪,进而出现较为明显的情绪波动。对此,幼儿教师便可以借由美术教育为ADHD倾向幼儿提供一个能供他们充分发泄自身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的平台。这对锻炼并发展ADHD倾向幼儿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有积极影响。

例如,当ADHD倾向幼儿内心出现某种焦躁的情绪时,若无法及时疏导这种情绪,该名幼儿很容易出现“暴走”等不良行为,影响自己或他人。对此,教师便可以趁机引导ADHD倾向幼儿创作其感兴趣的作品,将自己内心的情绪转化为具体的绘画作品。这不仅有助于缓解ADHD倾向幼儿现当下的不良情绪,而且也以一种巧妙的方式教会了ADHD倾向幼儿如何以健康、积极的方式处理自身的情绪,减少情绪失控现象的发生。

(四)美术教育有助于强化ADHD倾向幼儿的自信心

ADHD倾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不恰当的行为。也正因此,相较于正常幼儿,他们接收到的批评与指责较多。而这都会导致ADHD倾向幼儿缺乏自我认同感,甚至产生自卑的情绪,这对其长远发展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强化ADHD倾向幼儿的自信心,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阳光健康成长极为有必要。加强对ADHD倾向幼儿的美术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绘制美术作品,能带给他们积极、愉悦的体验。当一幅幅美术作品完成之后,ADHD倾向幼儿将看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而这都将转化为他们对自我的认同,并由此强化自信心。自信心的增强又将推动他们怀揣更高的热情主动融入美术学习、美术创作之中。如此,便形成了一个积极的、良性的循环,鼓励并驱动他们更加勇敢地改正自身的不足,实现身心健康茁壮发展。

诚然,美术教育对ADHD倾向幼儿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但其并不能取代专业的医学治疗与心理干预。幼儿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借助美术教育为ADHD倾向幼儿的康复和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四、 借由美术教育加强对ADHD倾向幼儿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教授幼儿基本的美术创作技巧

相较于正常幼儿,ADHD倾向幼儿有着心理、行为等多方面的诸多特殊性。因此,在教授他们基本的美术创作技巧时便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与精力,采用符合其实际的一系列适应性策略。如此,才能既吸引ADHD倾向幼儿的注意力,又能确保他们有效地学习、理解并掌握具体美术创作技巧。

例如,据相关实验表明ADHD儿童对视觉线索反应灵敏,当听觉和视觉信息同时呈现时,他们表现得最好。因此,幼儿教师在美术教育实践中便应当给予ADHD倾向幼儿视觉提示以及行为指示的双重引导。在为幼儿讲授涂色的技巧时,教师便可以为ADHD倾向幼儿示范涂色的具体步骤以及细节,还可以为他们播放一些成功的或失败的涂色范例,包括涂色超出事物的框架,色彩溢到了外面。这样的听觉、视觉双重引导更有助于吸引ADHD倾向幼儿的注意力,强化其专注度,并使得他们在聆听与观看中明白涂色的具体方式方法以及应当注意的事项与内容等。

再如,ADHD倾向幼儿注意力时间较短,对需要较长时间与精力的活动本身较为排斥。因此,幼儿教师在面向ADHD倾向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时,应当充分尊重他们的这一实际特点,将复杂的美术创作拆分成若干个便于操作、所需时间与精力较少的“小任务”,引导ADHD倾向幼儿循序渐进地完成。例如,在教授拼贴技巧时,教师可以先鼓励ADHD倾向幼儿练习剪纸,待到他们剪出一些图片之后,再鼓励他们选择并排列图片,最后才是将这些图片按照顺序粘贴到适合的地方。简单易操作的任务不会加重ADHD倾向幼儿的身心压力与负担,如果控制在一定时长之内,还能确保幼儿保持较高的专注度,便于他们理解并掌握具体的拼贴技巧。相较于将具体的美术创作技巧直接讲解给ADHD倾向幼儿听,这样更能产生预期良好的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