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与成长策略

作者: 刘汉霞 胡凯 王玉婷 张纯梓

摘  要:实践能力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亟待破解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认为实践是习性、资本、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传统教育观念、教师学术性倾向、学生被动式学习习惯等惯习因素,高校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等资本因素,课内与课外教育场域作用、家庭场域与高校场域、企业场域与高校场域等场域因素都会制约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突破惯习、谋求资本、变革场域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成长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能力;惯习;资本;场域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7-0167-04

Abstract: Practical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also a pain point and difficult problem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French sociologist Pierre Bourdieu's theory of practice holds that practice i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 among habit, capital and field. Factors such as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concepts, teachers' academic tendencies, students' passive learning habits, economic capital, cultural capital, social capital, symbolic capital, the role of in-class and extra-curricular education fields, family field and university field, enterprise field and university field all restrict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erefore, breaking through the habit, seeking capital and changing the field are important growth strategi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practical ability; Habitus; capital; field domain

实践能力是衡量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2015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再次强调要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术界也密切关注了对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开展一系列研究范式和理论模型的建构,如“互动教学”“问题项目导向”“创新创业竞赛”等。这些研究成果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但同时随着这些实践性理论知识的模式化、程序化,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路径依赖。因此,本文以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为分析框架,在厘清实践能力概念的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梳理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症结所在,以重构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发展路径和实施策略。

一  概念界定:实践能力含义的厘清

(一)  目前关于实践能力概念的界定

实践能力是一个适用范围很广的概念,但一直定义不清晰,歧义较多。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观点:一是实践智力观,认为实践能力是一种实践性智力,即是经验应用于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能力[1];二是实践养成观,认为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2-3];三是实践价值观,认为实践能力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然生成的一种能力,是实践显能、实践潜能和实践引能的有机统一体,是实践智慧力、实践精神力和实践艺术力的有机统一体[4]。

上述观点分别从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三个不同视角对实践能力的含义进行界定,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启示。但这些研究主要是从能力的视角进行界定,缺乏从实践的视角进行研究,这是对实践能力价值和意义的低估,是传统认识和实践二元对立的教育观念的体现。传统教育观念认为认识是主体反映客体的活动,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物质性活动,也就是说认识活动是动脑的活动,而实践活动是动手的活动。这种认识导致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外教学和课内教学的分离,自然就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传统。在布迪厄看来,这种对“理论认识”的偏爱,用“理论认识”代替行动者的“实践逻辑”的做法是“学究谬误”。因此,十分有必要从“实践”角度对实践能力进行全新的理解。

(二)  本文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对实践能力的界定

布迪厄承袭了马克思实践观点,把实践和实践认识方式作为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本质。但与马克思不同的是,布迪厄以其独特的“实践”概念倡导实践理论必须回到“实践”中来,必须探究行动者在实践中遵循的“实践逻辑”。在他看来,实践是习性、资本、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用公式可以表示为:实践=[(惯习)(资本)]+场域。其中,惯习是指“持久的、可转换的潜在行为倾向系统,是一些有结构的结构,倾向于作为促结构化的结构发挥作用”[5],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也就是一种社会能量,这种能量只是在它得以生产和再生产的场中存在和产生作用”[6],场域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7]。一个场域的形成与资本密切相关,资本和权力的占有量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客观的历史关系所构成的就是场域。布迪厄运用这一公式,把“实践”界定为行动者在自身习性的潜在导引下,运用其所占有的资本在场域中开展的各类活动[8]。布迪厄构建的实践理性是对传统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二元对立的理论理性的超越。

因此,我们认为实践能力是实践的能力或者说是实践中的能力,是行动者自身习性潜在导引并运用其所占有的资本在场域中开展各类活动的产物。进一步理解,实践能力是行动者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运用已有经验解决现实问题所呈现出的综合性素质,它具有行动性、独特性、问题导向性、综合性和稳定性五个方面的特征。所谓行动性即是行动者在知行合一所表现出的共同特性;独特性即是不同行动者因其惯习和所占资本的不同所表现出的差异性;问题导向性即行动者的目的性;综合性即不是单一的能力表现;稳定性即是一旦形成便可以迁移到多个实践情景下。

二  问题梳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不可能依靠一种理论理性范式和实践模型就可以进行,必然会受到行动者惯习、所占有资本以及场域的影响和制约。

(一)  惯习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阻碍

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活动中,传统教育观念、教师个人成长经历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等构成了教育惯习。

1)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影响下,高校十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无论是在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建设还是学生学习评价上,都是基于认识和实践的分离以及唯理论唯书本的设计思路。固然,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夯实学科专业基础、建构体系化的知识体系有着重要奠基作用,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而言,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根本。因此,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显然对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禁锢。

2)教师学术性倾向的影响。教师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活动中的直接影响者,对学生成人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进入高校任职的教师主要是以学术性研究为主。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研究能力使得教师偏爱知识的体系性、客观性和逻辑性,而这恰恰与教学实践的紧迫性、动态性特征相背离,不可避免地导致实践中的教师脱离具体教学情境,以一种机械的、全局性的视角牵引着实践活动。因此,教师的学术性倾向固然有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3)学生被动式学习习惯的影响。学生在长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下,养成了被动式学习习惯。这种学习习惯长于书本学习,有助于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然而,被动式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常常让学生不习惯于或不擅长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从而失去了实践活动锻炼的机会和价值,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  资本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制约

1)现有大学拨款制度和政策制约着教育改革所需的经济资本。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软实力建设都离不开经济资本,但现有大学拨款制度和政策使得应用型本科高校处在边缘状态。一方面,当前尚未有专门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的专项拨款;另一方面,现有政府拨款主要倾斜于“211”“985”等国家重点院校。相较教育部直属高校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年度经费,应用型本科高校年度经费很有限。经费投入上的不足直接导致高校没有充足资金落实基本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提升。

2)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文化资本建设有待时日。文化资本即高校基于对文化资源的占有而形成的资本,有形文化资源包括建筑、文物、图书等,无形文化资源是各组织机构及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技术、文化修养、生活品位的总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建校历史较短,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积淀都不够充分,相较于拥有百年历史底蕴的高校而言,这些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尚有很大提升空间。

3)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社会资本较为薄弱。社会资本即高校拥有的社会资源,这种社会资源存在于社会网络中,能为高校所利用以提升其地位,包括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内部社会资本是高校内部各组织机构、教师及学生之间可被利用的社会资源,体现为彼此信任、交流与协作[9];外部社会资本是指高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其他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之间形成的社会资源。应用型本科高校因历史积淀、基础设施、师资体系及生源等资源不具有优势,内部社会资本有限,并且拓展外部社会资本的难度较大,表现在与地方企业及政府的联系不够紧密,难以通过杰出校友产生校友社群效应,校企合作程度有限,因而社会资本较为薄弱。

4)学术化排名弱化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符号资本。符号资本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的综合体现,反映了高校拥有的荣誉和声望。高校排名是基于某一标准对各高校赋分并按分值由高往低进行排序,高校排名越来越注重科研经费、论文发表等学术成果,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在学术科研方面处于相对劣势。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家长以及企业、政府对高校的认可度,对学生和家长的择校、校企合作及政府教育资源的分配都会产生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排名靠后,符号资本弱化,获得的办学资源也相应较少,显然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