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专业思政育人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马文英 陈功 陶健 方睿 丁小珊

工科专业思政育人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0

摘  要: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构建系统的思政育人体系是高校能够不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必要条件。该文以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为例,通过明确思政培养目标、构建思政育人体系、创新课程思政模式,逐层递进地给出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在思政教学模式中,该文提出课程思政和专业教育的一体化实现路径,专业课程对思政目标支撑矩阵、专业思政案例库和思政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方法等环节形成一体化的闭环式思政育人模式。该文所提出的建设路径对其他工科专业思政育人体系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科专业;思政目标;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7-0175-05

Abstract: Establish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Constructing a systematic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ecessary for universities to continuously cultivate new generations of people responsible for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is paper takes integrated circuit design and integrated systems major as an example, provides a step-by-step practical path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setting up definite cultivating targets, constructing an education system, and innov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de of cours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thispaper proposes an integrate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e courses support matrix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s, profes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 library, and evaluation methods for the achie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s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formed an integrated closed-loop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The construction path proposed in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engineering specialities.

Keywords: engineering maj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ltivating target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model; education system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1],明确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思路。其中,知识传授是解决“术业有专攻”的问题,价值塑造是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而能力培养是解决“全面发展”问题[2-3]。构建好思政育人体系,将价值塑造融入到专业教育和能力教育中,是落实好《纲要》要求的关键。

集成电路是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2021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20年审核增列的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4]文件中明确,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增设为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是集成电路领域的重要专业,构建本专业的思政育人体系有助于落实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要求,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集成电路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撑。

一  明确思政培养目标,塑造专业教育灵魂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是2019年西方国家对我国发动科技战以及我国科技发展对集成电路人才需求与日俱增的背景下开设的[5]。专业自一开始就面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三大问题,确定了专业总体人才培养目标: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和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一定国际视野,能够在集成电路领域及相关行业,尤其是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领域从事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技术研发、管理服务和市场推广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根据《纲要》要求,贯彻党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专业的特殊性,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明确了以下四个方面的专业思政培养目标。

使命担当:能够利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解集成电路发展历史,客观认识我国集成电路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拥有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辩证哲学观:能够利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解集成电路设计中矛盾对立统一和整体部分等的哲学思想,深刻认识电路各个指标参数之间的折中关系以及面向应用的设计权衡。

工程伦理:能够利用工程伦理的思想理解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和科学家精神的基本特点,深刻认识学习和学术诚信问题,培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

劳动实践观:能够利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解劳动价值,正确认识劳动的内涵,在专业的劳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形成知行合一的价值真理观,形成较强的在实践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思政培养目标明确了专业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为构建育人体系和育人模式提供了宏观架构和实践指南。

二  构建思政育人体系,形成“三全育人”格局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6](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以教师党支部为基础打造坚强的思政育人堡垒,以学生党支部为基础打造党员示范引领堡垒,构建了专业教育、社会实践和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育人体系,形成全程、全员和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模式。

(一)  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要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课程思政能够很好地落实是关键。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专业教师要用高水平的专业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用高素质的个人修养熏陶学生行为。作为大学生的主要学习主体,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在思政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专业主要采取了以下两个方面的举措促进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实。

一是培养专业与素养兼备的教师队伍。针对部分教师重教学轻育人的问题[7],加大对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的培训。学校出台了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一对一的帮扶计划,设立了课程思政教改专项。学院定期开设思政教育专题讲座和研讨活动,积极组织兄弟高校间的教育教学方法互访交流。专业依托党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积极开展系列课程思政研讨活动,并牵头组建校内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通过以上一系列举措,使得专业教师有意愿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并且能够主动设计思政元素,主动改进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效果。

二是实现理论和实践课程思政教育的全覆盖。专业对12门主要专业理论课程、5门专业实践课程和2门创新创业课程给出了课程思政要求,明确了思政目标。理论课程主要是在教师讲授专业知识时融入价值观教育,其教学方式以讲授、查阅文献和研讨为主。和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样,更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对于思政教育走深走实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例如电子工艺实习、电子技术综合设计项目等涉及电子元器件组装、焊接、制板等动手实验的实践课程中对学生提出了安全与自我防护、环境保护、成本核算和国产芯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选取等要求。

(二)  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加深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认知的有效途径[8],也是提升专业自豪感和科技报国热情的有效方法。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在学生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有效锻炼[7,9]。专业高度重视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通过“三下乡”和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专业以学生党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开展“青春与信仰同行”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专业以志愿者活动为依托,开展“进课堂、进公寓、进社区”系列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心系群众、践行使命、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专业以困难帮扶为抓手,开展“经济困难帮扶、学习困难帮扶、心理问题帮扶、就业帮扶”等系列帮扶活动,对学生进行团结互助、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和劳动实践等传统价值观教育。

通过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在研究创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10]。毕业设计、创新创业训练和科技竞赛等实践活动属于科研训练性质,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将科研学术道德教育、科技报国思想和科研劳动教育等内容有机融入并作相应的要求。工程实践、毕业实习等和企业相关,通过实践过程中植入企业文化、工程师职业道德、实习纪律等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精神;通过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学习调研,引导学生主动投身国家紧迫需求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中去,号召学生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

(三)  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广大教职员工作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在高校中,专职教师队伍是实施课程教学(第一课堂)的主体,而教辅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则是实施第二课堂教育和学生管理的主体。学生管理渗透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行政管理队伍和教辅队伍是全过程育人的重要支撑[7,11]。

专业秉持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思想,赋予行政管理队伍育人责任。管理教师主动育人的措施包括根据行政人员学科背景,参与部分课程的课程教学;参与帮扶困难学生,赋予行政人员育人责任;参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实践参与的主要思路包括通过学生维护公共场所环境等获得劳动教育;通过学生协助参与教学日常管理获得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培养;通过学生协助参与实验室管理获得责任感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