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逻辑
作者: 邓达新时代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是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行动指南,是爱国主义教育诸要素的有机整合,其目标包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其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团队一体化组织教育、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国情教育等,其载体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仪式礼仪、重大纪念活动、传统节日等,其方法包括课程育人、实践认知体验、对象化精准施策和一体化衔接教育等,其评价保障包括质量内控机制等。新时代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体现情感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的成长逻辑,以“三爱”为核心,衍生为“三维”目标体系: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目标,体现为国家认同、制度认同和组织认同;二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目标,体现为爱国、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三是个体社会化成长目标,体现为情感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该“三维”目标纵向形成相互对应支撑的矩阵。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为指引,探寻新时代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逻辑、情感逻辑和行动逻辑,助力有效落地实践。
一、新时代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逻辑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感性认知阶段、理性认知阶段和情感升华阶段。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性认知阶段
感性认知,作为人类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感受,是我们初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起点。它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能够直观地把握世界的表象,凭借直觉和感官经验捕捉事物的外观与表现。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感性认知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种教育方式摒弃了刻板的说教和抽象的理论,转而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激发对祖国的深情。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仿佛能通过参观古迹听到历史的呼唤,感受到祖辈的智慧与勇气;观赏多彩的民族艺术,深切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融入热闹的民族风俗活动,感受到祖国的活力。这些直观而具体的体验,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学生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它们让学生深刻理解,祖国不仅是我们身体的归宿,更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在这里,学生会体会到归属感,也感受到自豪与荣耀。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性认知阶段
理性认知以感性认知为基础,凭借理性的概念和逻辑推理,通过思维加工与分析研判,形成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性认知标志着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感性认知为基础,通过缜密地思考和准确地分析,逐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在培养爱国情怀方面,理性认知的形成建立在对国家多个方面,如历史、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探索之上。
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理性认知的建构是一个全面且系统的学习过程。它鼓励学习者超越初步的直观感知,回溯国家的发展历程,探寻其成长轨迹和发展逻辑。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国家的演变历程,还能让其更深刻地理解国家与个人利益的内在联系,从而培育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升华阶段
情感升华是个体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情感体验和内心感悟,将爱国情感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情感升华主要通过对国家利益的自觉维护和对国家发展的积极参与来实现。这种维护是自觉的、坚定的,能够激励个体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种参与是积极的、主动的,能够推动个体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认知逻辑的基础上,可以从多个维度切入,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一是进一步充实教育内容。内容不仅涵盖国家的历史脉络、文化底蕴、政治制度以及经济状况,更需包含我们周围的爱国事迹与模范人物,用他们鲜活的故事,为学生树立榜样,以真情实感打动人心,达到教育的目的。二是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包括但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应积极尝试社会实践、主题活动等新颖形式。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教育者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生动、互动的学习环境。三是需要全方位地拓展教育途径。爱国主义教育不应仅局限于学校课堂,还应渗透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层面。学校可以设计富有特色的课程与活动,家庭则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社会整体也应致力于打造一个充满爱国氛围的文化环境。四是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国家的进步与变迁。这样的实践经历不仅能深化个体对国家的认识和情感,更能自然而然地激发出爱国行为。
二、新时代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逻辑
爱国情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深化,展现出鲜明的层次性特征。
(一)情境性爱国
“情境性爱国是指学生在外界通过物质或象征营造情境的刺激下而产生单纯的情绪情感,具有短时性、敏感性等特征。”[1] 这种情绪情感的产生与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紧密相关。由于他们的心理与生理发展尚未成熟,道德情感的表达更依赖于直观感受和形象联想,而非抽象的理性思考。[2] 因此,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尤其是那些富含象征意义的物质元素的影响。低年级学生的爱国情感正处于一种简单而纯粹的基础水平。这种情感并非来源于深奥的理论知识,而是由具体的、生动的形象所引发。[3]例如,当他们在学校中看到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物质结构,如鲜艳的国旗在风中飘扬、庄严的雕塑静静矗立,这些都会深深地触动他们的内心。这些物质结构不仅仅是简单的物体,更是国家形象、国家话语的具象化表达。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这些充满国家象征意义的事物时,他们的情感往往会受到强烈的激发。国旗的鲜艳色彩、雕塑的庄重形态,都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进而转化为对国家的热爱和敬仰,使他们能够生发出对国家完美的情感体验。
从物质叙事的角度来看,纪念碑、烈士雕塑等不仅仅是冰冷的石头和金属,它们更是国家的象征,承载着国家的记忆与荣耀。这种象征性的联结是稳固而深刻的,它并不依赖于雕塑或纪念碑本身的物质特性,而是由国家所赋予的特殊意义所支撑。正如涂尔干所言,“人们赋予这些对象无可比拟的价值,这种价值并非源自它们的内在特性,而是源于国家所赋予的象征意义”[4]。无论是雕塑、纪念碑还是多媒体呈现的物质形象,它们都是学校营造爱国氛围的重要元素。通过这些物质和象征,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而可感的情境,让他们在这个情境中生成情境性爱国情感,进而塑造他们的心灵。
(二)理性爱国
随着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提升,他们的情感也日渐趋向成熟和稳定。与初级层次那种更多依赖于外在情境刺激的情感表达不同,这个阶段的爱国情感开始融入更多的理性思考。学生不再仅仅被国旗、雕塑等物质象征所触动,而是开始用更加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国家的内涵。皮亚杰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儿童情感发展的这一重要转变。他指出,“从具体运算阶段开始,儿童的情感逐渐展现出自律、逻辑和可推理的特征”[5]。 这意味着,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能够更加客观地审视和理解外部世界,包括他们所热爱的国家。在这个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脱离了对国家物质和象征的情境性依恋,开始更加关注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通过学习和思考,形成对国家形象的全面而深入的认识。这种认识不再是简单的情感投射,而是建立在理性分析和判断基础上的。因此,当学生达到这一认知阶段时,他们会生成理性的爱国情感。这种情感不再仅仅是对国家外在形象的热爱和敬仰,而是对国家内在价值和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和支持。他们明白,爱国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需要他们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和维护。
随着学生对国家认识的不断深化,他们逐渐了解到,尽管国家拥有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在现实生活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然而,这种对国家现实的深刻认识并不一定会导致学生产生反叛性的行为,相反,它促使他们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去爱国。这种认识不是盲目地崇拜,而是基于对国家现实状况的客观分析和判断。它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国家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以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方式去表达爱国情感。
(三)信念性爱国
随着学生身心发展的进一步成熟和深化,他们的爱国情感也在悄然发生着更为深刻的转变。这一跃迁,将他们的爱国情怀引领至信念性爱国的层次,展现出一种独特而持久的力量。
在这一层次,爱国情感不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或是对国家的理性认识,而是一种深深植根于内心的信念。它具备长效性,即使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学生的这种爱国情怀也不会轻易动摇;它具备超验性,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琐碎和繁杂,升华为一种精神追求;它更具备虔诚性,学生以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热爱并维护着自己的国家。即便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理性判断发现国家存在着种种问题和挑战,他们的信念却依然坚定不移,这个国家不仅仅是他们生活的土地,更是精神的寄托和文化的根源。这种信念性爱国,不是盲目崇拜,而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和深刻体验基础之上的坚定信仰。因此,信念性爱国是学生爱国情感发展的最高层次,也是他们身心成熟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标志。它让学生能够以一种更加成熟和深刻的方式去理解和表达他们的爱国情怀,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学者陈会昌的深入研究表明,当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升华至信念性层次时,所展现出的对祖国的热爱,已非单纯的情感流露,而是一种深沉而真挚的赤诚之心。[6]这种情感,源自内心最深处,使得学生对祖国产生了无比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他们自然而然地将国家的稳固存在与持续发展视为己任,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信念性爱国情感的影响深远,它使学生超越了将国家仅仅视为经济或政治实体的局限,也超越了个人得失和利益的考量。学生不再仅仅从外在因素出发去评价国家,而是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国家使命感。这种使命感驱使其积极行动,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国家的现状,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新时代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行动逻辑
新时代中小学生爱国主义的行为逻辑包含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紧密相连的层次。初级层次表现为对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守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中级层次表现为积极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来,为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高级层次表现为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未来紧密绑定,为国家的长远繁荣和强大而不懈努力。这三个层次相互衔接、逐步深入,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爱国主义行为逻辑。
(一)守法护秩序
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是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支柱。法律所确立的规则和秩序不仅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遵守法律就是对国家权威的尊重、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对公民权益的保障。在爱国主义的精神谱系中,守法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更是爱国情感最直接的体现。当一个学生选择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时,他实际上是在以行动表达对国家权威的认同和对社会秩序的尊重。这种认同和尊重是构成爱国主义的基石之一。
(二)建功促发展
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下,作为国家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身处哪个领域、从事何种工作,只要我们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就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每个个体都应意识到自身与国家紧密相连的命运。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职业选择和志愿服务等方式,积极投身到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
职业选择是个体参与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职业选择不仅关乎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更与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因此,当学生愿意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国家的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即爱国行为的真挚表现。
除了职业选择外,志愿服务也是学生参与国家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都能看到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的深入社区、医院等单位,为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有的投身环保、扶贫、救灾等公益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着正能量和温暖。
(三)理想融国运
在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并非表面上的简单并列,而是一种深入骨髓、血脉相连的内在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共同构成了个体与国家交织的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