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生命教育育人体系,推动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 陆维超

摘 要 生命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关键。黑龙江省在近二十年的生命教育实践中,构建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育人体系,通过“一主双轮”协同机制、“体验内化式”课程体系以及家校共育“五大生命关爱”服务模式,全方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关键词 生命教育;立德树人;家校社共育

生命教育不仅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升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更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在新时代背景下,强化生命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黑龙江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生命教育新路径,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突破。

一、强化生命教育顶层设计

黑龙江省将学生生命健康置于首位,以“生命教育护航行动”为引领,以生命教育课程为依托,全面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努力推动生命教育的系统化、标准化运行。

(一)融入课程体系,夯实生命教育根基

黑龙江省积极响应教育部印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相继出台《黑龙江省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意见》《关于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开设地方课程的通知》,将生命教育纳入地方课程体系,融入中小学教材,系统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生命教育课程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起源与特征;随着年级升高,逐渐深入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如何在生活中保护生命。课程内容涵盖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多个维度。

(二)构建协同机制,凝聚生命教育合力

黑龙江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生命教育领导机构,专门负责统筹规划与决策部署。三级教研部门设立业务指导部门,负责教学研究、课程实施与师资培训等工作。全省构建起以“筑牢生命之基,共建护航行动”为主线,教育行政与教研部门协同推进的“一主双轮”工作机制。具体来说,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政策制定、资源调配等宏观管理工作,教研部门专注于教学方法研究、课程内容优化等业务指导工作,确保生命教育在学校扎实落地。

(三)织密工作网络,提升生命教育效能

黑龙江省利用省、市、县、校四级联动的工作网络,连续多年将生命教育纳入省级薄弱学科培训项目,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加强培训者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及名师工作室建设。全省定期组织培训者参加高级研修班,邀请国内知名生命教育专家授课;组织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教学等方式提升其教学能力;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展送教下乡、线上交流等活动,打造梯队式、链条式、辐射式师资培养体系。

二、创新生命教育实施路径

历经近二十年的实践,黑龙江省生命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深受学生喜爱、教师认可、家长肯定与社会好评,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研发地方课程,丰富生命教育内涵

黑龙江省严格落实国家“三级课程”体系,以“核心价值视域下‘体验内化式’生命教育课程的建构与实践”课题研究为引领,围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生命幸福奠基”的理念,设计出“三层十一项”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三层”分别为认识生命、爱护生命、完善生命;“十一项”涵盖了生命的起源、身体的奥秘、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多个方面。同时,制定出“三层十级”多元评价标准,从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二)创新教学方式,增强生命教育实效

黑龙江省将生命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隔周一次,每学期八课时。课堂采用浸润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命。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参与野外生存训练,让他们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学会寻找水源、搭建庇护所等生存技能;开展“护蛋行动”,让学生在保护鸡蛋的过程中体会责任与生命的珍贵。在新冠疫情期间,省教育厅精心开发出包含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生命教育“音频课”“视频微课”,涵盖心理自助手册、生命教育复学第一课等160余节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启了生命教育线上教学新模式。

(三)构筑扎实防线,守护学生生命健康

黑龙江省坚持将教育与生命、道德有机融合,从教育教学、危机干预、心理疏导、专题讲座、特殊学生关爱五个方面,全力落实护航学生生命健康行动。省教育厅设立专项资金,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国培计划,连续四年邀请心理专家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升教师的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编写《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案例汇编》,收集、整理常见的心理危机案例,分析成因与应对策略,做到“三级”预防;开展以“我爱我,珍爱生命,助力成长”为主题的心理健康周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关爱志愿服务与公益研学活动,如为留守儿童组织亲情陪伴活动以及为残障学生提供康复训练与心理支持。

三、构建生命教育协同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为此,黑龙江省积极践行,努力构建校家社协同联动体系,增强育人合力。

(一)创新服务模式,深化家校共育内涵

黑龙江省成立家庭教育研究所,整合高校、科研机构等专业资源,通过宣传周、公益讲堂、公益咨询等方式,为家庭教育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在此基础上,黑龙江省创新探索“大调研家校常态、大培训家长全员、大融合家校指导、大服务城乡师生、大提升家校能力”的五大家校共育公益服务模式,开展以调研明需求、以云学助师生、以融合惠城乡、以服务链家校的多彩公益活动,为城乡师生与留守儿童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

(二)开展协作活动,丰富生命教育形式

为推动生命教育深入人心,黑龙江省鼓励各市、县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社协作育人活动。比如,哈尔滨市香坊区成立家校社一体化服务中心,整合社区、学校、家庭三方资源,深入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形成多部门协作工作机制。绥化市举办“亲子互动一刻钟”等“七个一”短视频录制比赛,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记录亲子互动的美好瞬间,激发了家长的参与热情,广受好评。

(三)走进社区实践,拓宽生命教育视野

在省教育厅的统一要求和指导下,黑龙江省广大中小学校积极将生命教育课堂延伸至社区,开展家校社一体化社会实践活动。各校成立了主题实践研究小组,带领学生走进民族博物馆、非遗工作室等地考察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中蕴含的生命智慧,如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中体现的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态度,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另外,各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关爱孤寡老人、环保宣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奉献的快乐,培养社会责任感。

(四)推进数字化建设,提升生命教育便捷性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生命教育也逐步迈向数字化。在此方面,黑龙江省各市、县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比如,哈尔滨市香坊区自主研发“生命教育码上游”二维码短视频课程,将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知识制作成短视频,家长和教师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学习。鹤岗市建立线上系统,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平台,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课程,实现菜单式学习。该平台还设置了互动交流板块,家长和教师可以在线交流教育经验与心得。

四、收获生命教育育人成效

(一)厚植家国情怀,培育时代新人

经过多年的生命教育实践,黑龙江省广大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学生在生命教育的课堂中,认识生命、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和珍视生命,他们眼中有了对父母师长的感恩,有对同学的友爱,有对集体的维护,厚植了家国情怀。

(二)打造省域品牌,引领教育发展

截至目前,黑龙江省生命教育在课程建设、教学成果、师资培养等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2010年地方课程项目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18年“核心价值视域下‘体验内化式’生命教育课程的建构与实践”荣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入选全国推广项目;2021年《生命教育》教材荣获全国首届教材建设优秀教材奖;等等。

生命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协同推进。在新时代,黑龙江省教育厅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生命教育形式,强化校家社协同育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筑牢根基,推动黑龙江基础教育事业迈向新高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