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的校本实践

作者: 杨昕珠

摘 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浙江省杭州市杭州中学坚持大思政观,对学校育人工作进行结构性布局、系统性思考和整体性重构,全面推进文化育人、班级育人、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等多维协同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根基。

关键词 “大思政课”;养正立人;育人体系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思政课”是一种超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界限的全新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1]。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学校对育人工作进行结构性布局、系统性思考和整体性重构。在这一过程中,浙江省杭州市杭州中学不断明确“大思政课”的价值和意义,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构建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教书育人、班级育人、实践育人的“养正立人”育人体系。

一、红色文化浸润,培养“大情怀”

思政课之“大”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属性。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因此,学校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杭州中学的前身是1899年由杭州知府林启创办的养正书塾,是一所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地方名校。“养正”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其思想源于中国传统蒙学,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应注重品德塑造和价值观引领,实现正心、正道、正行的教育目标,进而引导学生把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中。家国情怀是杭中人共同的精神基因,为师生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和思想源泉。因此,学校高度重视文化在思政课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积极挖掘校史文化和校内资源,创新开发思政教育内容,充分发挥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学校将丰富的道德理念和正向价值观念渗透到校园的每一处空间。比如,红领巾“红墙”引领师生永远跟党走;“养正学习广场”畅想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共青团物格柜”通过星级徽章激励学生向善向上;“光辉的榜样墙”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再如,“博雅馆”是学校为学生精心设计的展示空间,既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杭中故事的学生作品,也有分主题的作品展览,如展示学校二十四节气微项目,以及设计摄影大赛、翰墨书法、四季征文等系列活动展示,让学生深入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总之,学校每一处育人空间都渗透了文化元素,让学生时时处处浸润于积极正向的校园环境中,持续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

二、特色课程赋能,实现“大融合”

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学校课程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2]学校整合“四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新要求,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养正”课程群。

学校以“养正”为经,横向架构了正心立德、正身至美、正行向善、正业求真的“四正”课程体系;以立人为“纬”,纵向贯通了初一至初三的“六能”目标定位,分年段、有序列地绘制出新时代养正学子的成长图谱。其中,“正心立德”课程注重夯实道德根基、浸润养正之魂、厚植家国情怀;“正身至美”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意志品质、审美情趣;“正行向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正业求真”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文理兼修的养正学子。课程在横向关联的同时保持纵向贯通,不断进阶、螺旋上升。比如,初一实施“立己”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筑牢理想信念;初二实施“越己”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家国情怀;初三实施“胜己”教育,引领学生主动发展,勇担复兴使命。

三、课程思政引领,构建“大学科”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促进,是学校教育适应新时代变化、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学校充分挖掘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和思政元素,让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确保每一门学科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比如,语文学科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学校要求语文教师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信念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数学学科中的勾股定理、圆周率的演算与发展,蕴含着民族自信、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政因子,学校要求教师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化爱国主义情怀;英语学科教师开发了《杭州文化课程》,带领学生讲述杭州的历史和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学校思政课教师探索出“五学五融”教学模式,即“自学(自主质疑)”“展学(展示导入)”“议学(议题探究)”“拓学(巩固提升)”“践学(拓展践行)”五个学习环节,并采用案例式、探究式、议题式、情境式等教学方式,在帮助学生认知国情、增强民族感和社会使命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培育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

四、班级育人助力,实现“大创新”

集体成长是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学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学习和成长最重要的场所。各班班主任精心设计班级建设规划,将“养正”文化有机融入班级活动的各方面,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元素。

每个班级均以“正”字为首设计中队名称,以此凝练班级精神、优化育人环境、创设中队文化。例如,正行中队的育人理念为“立轩邈之志,育卓越少年”。“轩邈”取自古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意为“高远”。山峦凭借地势不断向高处、远处伸展,最终各自挺立,合为巍峨美景的过程,恰恰是学生积累力量、发掘潜能、走向卓越的过程。“卓越”取自学校“养正立人,追求卓越”的办学宗旨,旨在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根据班级自身特点,建构“立己”“越己”“胜己”的发展序列,洞见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其最终成为品行方正、身心本正、理想远正的卓越少年,在各自领域“千百成峰”。

五、实践育人融合,形成“大协同”

“大思政课”是“移动”的课、“行走”的课,需要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开展主题实践学习或项目化学习,将课堂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有机融合。实践活动是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抓手,是感受思政教育信度的良好载体。

为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学校带领学生实地体验、思考问题、躬身实践,将思政课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通过系列化设计,学校将具有鲜明特色的育人活动设计成方向明确、内容关联、活动递进的项目活动序列,持续做、反复做、坚持做。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有机融入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四有”新人。

学校推出思政项目集群,鼓励教师依据自身特长积极申报微项目,选点深耕、深度实践。同时,学校构建育人集成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深度体验中开阔眼界、增强实践能力、释放青春活力。比如,公益微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行动,策划开展社工进校园、孩子进社区的“双进活动”,为和美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再如,中德微项目则以“水资源”为主题,与德国慕尼黑罗森海姆依格纳茨·君特中学的学生展开线上研讨,从水资源的整体状况到污水循环利用,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了生态环境意识。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质效的提升任重而道远。学校将继续深化路径探索,构建全时段、全过程、全方位的新时代思政育人生态,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蔚虹.上好“大思政课”如何在“大”上下功夫[EB/OL].[2025-03-5].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4/0710/c148980-40275074.html.

[2]代玉启.思政课要勇担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N].中国教育报,2024-05-23(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