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融合”: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探索
作者: 王波 张杰 张伟 曹艳摘 要 四川省安居中学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家庭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强化多学科渗透,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并通过军训、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校的育人成效,拓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有益经验。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四融合”;综合素质;育人成效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四川省安居中学秉持“立德、立业、和谐、和美”的办学理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动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学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指导,坚持思想引领、文化涵育、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一、聚焦文化融合,筑牢思想根基
学校充分发挥军校共建的独特优势,借助党建“初心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营造出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
(一)党建引领,赓续初心使命
“初心园”作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内涵。园区内生动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觉醒,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到迈向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跨越。每一个历史节点均配有翔实的文字注解与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让师生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的沧桑巨变,进而领悟到红色政权、新中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园区内设有共和国勋章人物展示区,集中展示了于敏、申纪兰、孙家栋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事迹,激励着师生向榜样学习,勇担时代责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园区中央位置上的巨石上铭刻着入党誓词,激励全体师生坚守初心、勇担使命。
(二)军校共建,传承红色基因
根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关于建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要求,学校精心打造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化长廊。该长廊按照时间脉络,清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南昌起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卓越贡献。每一段历程都通过翔实文字、珍贵图片及生动故事进行呈现,激发了师生对党和人民军队的崇敬之情,唤醒了师生对国家和平稳定的珍惜之心。长廊中还对国旗、党旗、军旗、团旗及少先队队旗进行了深入解读,进一步增强了师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担当强军重任,传承红色基因”展区详细介绍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而英模事迹展示区则聚焦赵一曼、张思德、黄继光、伍先华等四川及遂宁市英模的英雄事迹,激励着学生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此外,文化长廊内陈列的航空航天模型及战舰模型,展现了国家在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和探索欲望,还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二、聚焦课程融合,厚植爱国情怀
学校紧抓教师队伍建设,围绕“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要求全体教师结合各学科特点,挖掘课程中的爱国主义元素,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让爱国主义精神入脑入心。
(一)思政课程,坚定理想信仰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充分挖掘思政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厚植爱国情怀,在实践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例如,在《主权统一与政权分层》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国家主权的内涵,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主权不仅是国家独立自主的象征,也是民族尊严的体现。这一教学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主权的法律意义,更坚定了他们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国家荣誉的信心和决心。
(二)课程思政,浸润家国情怀
学校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相关教育政策,以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教师们通过学科融合、跨学科教学等方式,挖掘思政素材,实现学科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在语文课上,教师通过经典篇章引导学生体悟爱国情感,涵养爱国情怀。在历史课上,教师以中国近现代史为脉络,系统阐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独立与民族尊严的来之不易,进而坚定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自信。英语学科组开展了“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的课题研究,以生动的故事为载体,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传递出去。数理学科则挖掘钱学森、祖冲之等科学家的爱国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家科技进步而学习的决心。
三、聚焦实践融合,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一)校园活动,激发爱国热情
一是丰富纪念日活动。学校积极开展各类纪念日活动,如“纪念一二·九运动,争当时代好少年”演讲比赛、“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烈士纪念日献花活动、“奋斗百年路,起航新征程”建党100周年文艺汇演。这些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励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团结奋斗。
二是强化党史学习教育。党史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有助于师生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为强化党史学习,学校建立了长效机制,将其纳入党员干部培训内容,通过定期开展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党史学习常态化。共青团和少先队则依托“三会两制一课”制度和主题团日、队日活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三是开展常态化教育活动。学校注重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开展“五个一”活动,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常态化与系统化。“五个一”活动包括:每天课前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故事演讲、每周一次国旗下讲话活动、每月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每学期开学第一课思政教育以及每学年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观影活动。
(二)社会实践,深化爱国意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注重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爱国情怀,增强爱国情感。一是开展军事训练活动。作为“少年军校”,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军训活动,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纪律要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学校还注重将军训与国防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走进军营,引导他们了解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相关知识,增强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二是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学校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敬老院、孤儿院等场所开展志愿服务,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奉献的快乐,加深对国家和社会的理解,从而激发爱国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三是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实地寻访伍先华故居、谭东烈士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引导他们亲身感受历史、品味英雄事迹,在实践中增强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四、聚焦校家社融合,培育时代新人
(一)依托地域资源,弘扬革命精神
学校充分整合校、家、社资源,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学校组织学生参观蓬溪县旷继勋烈士纪念馆、遂宁市烈士陵园等,引导他们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厚植爱国情怀。此外,学校还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大手牵小手”系列活动,鼓励家长利用节假日与孩子一起参观红色文化场馆,以增进亲子情感交流,培养爱国情怀。
(二)聚焦榜样示范,激发奋进力量
学校邀请“银亮安居”宣讲团团长到校宣讲革命故事;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73091部队伍先华班班长为学生讲解国防知识。专家们深入解读英雄事迹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引导学生从宏观层面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刻内涵。同时,学校与社区联合举办主题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以加深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与实践。这种全方位、多维度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深刻领悟爱国真谛,从而将爱国情感内化为成长动力,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上,学校始终围绕“四融合”理念,深入探索、不断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爱国主义教育的初心,探索教育新路径,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校园中深入传承,为培养更多有责任、有情怀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