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标签风波
作者:袁越食品标签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早期的食品标签只列出了营养成分,比如蛋白质含量什么的,争议倒还不大。可在如今这个食品安全屡屡受到威胁的时代,老百姓越来越想知道关于食品的一切信息,恨不得连一棵白菜浇的是什么水都要过问一下。他们希望农民们用的是山上流下来的雪水,不施化肥,不用杀虫剂。这样种出来的白菜被称为“有机”白菜,在超市里能卖高价。买这种白菜的人绝不仅仅是有钱人,他们大都是一群在精神上反对工业化的人,他们向往在城市里过上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
牛奶的标签风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科学家就发现,牛的生长激素(Bovine Somatotropin,BST)能够刺激母牛多产奶。可惜那时的科学家不知道如何人工生产BST,只能从屠宰场死牛的脑垂体中提取它们,然后再注射给母牛。显然,这个方法产量低,很难大规模推广。
美国的孟山都公司(Monsanto)完善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BST的方法,用此法生产出来BST被叫做“重组牛生长激素”(Recombinant Bovine Somatotropin,简称rBST)。它们和天然的BST完全一样,任何技术都无法检测出两者的差别。孟山都给它起了个商品名,叫做Posilac。1993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正式批准了这种新药,Posilac迅速销往大部分美国农场,谁不想增加产量啊?
很快,反对的声音就出现了。有人写了本书称,自从美国奶牛用了生长激素,它们的乳房就变得十分巨大,“几乎拖到了地面”,牛奶的产量最多可以增加10倍!更可怕的是,自从Posilac上市后,美国女孩子的胸部就持续变大,来月经的年龄也提前了。
不过,这些指责并没有科学依据。Posilac最多只能增加20%的产奶量,因此这种牛奶的质量和普通牛奶没有区别。另外,牛生长激素属于蛋白质类激素,不但和人生长激素不一样,而且绝对不可能逃出消化系统的“魔掌”,人类吸收的只是被消化液分解掉的氨基酸而已,不会对人类的发育造成影响。
反对者们又提出:既然不能禁止rBST的使用,起码应该在商品标签上注明一下,让消费者有个选择。这一点和转基因食品遭到的待遇非常相似。从表面上看,这个提法是毫无问题的,民主社会嘛,应该让民众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有些农场和奶制品公司顺应了民众的要求,在包装上注明“本品不含荷尔蒙”。结果FDA于2003年发文,明确指出这个提法有误导公众的嫌疑。不含荷尔蒙的牛奶是不存在的,母牛本身就会生产荷尔蒙,牛奶里不仅含有rBST,还含有许多其他的荷尔蒙。假如你担心荷尔蒙的危害,大概只有吃素这一条路了。别忘了,牛肉里也含有各种各样的荷尔蒙呢。
这些公司说:好,那么我换个提法,标出我们的牛奶不是用注射了rBST的母牛生产的,这总可以了吧?可是宾夕法尼亚州的农业管理局这次又对这个新标签说不。他们的理由是:这种提法依然不妥,因为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鉴别出牛奶到底是用哪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前面说过,重组牛生长激素和天然的牛生长激素完全一样,无法区分。两种方法生产出来的牛奶质量也完全一样,任何分析手段都区别不出来。可是,贴上“非rBST”标签的牛奶往往能卖出更高的价钱,谁能保证这些公司不造假呢?
当然,这场风波的实质并不是如何防止造假,而是如何看待rBST的安全性。宾州农业管理局的局长丹尼斯·沃夫(Dennis C.Wolff)认为,他们之所以禁止新标签,是因为标签上的信息有误导的嫌疑。“贴这种标签,往往会给消费者一个暗示:rBST是不好的。而这个说法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
目前,欧洲、加拿大和日本等西方国家仍然禁止使用rBST,不过他们更多是基于对母牛健康的考虑。根据一项调查显示,使用rBST的母牛患不育症的可能性增加了18%,患乳腺炎(Mastitis)的可能性增加了20%。尤其是后者,不但威胁母牛的生命安全,而且农场主会因此而增加抗生素的使用量。不过,不少美国科学家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乳腺炎的发病率升高只和产奶量有关,和rBST没关系。换句话说,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增加产奶量,都会引起母牛的乳腺炎发病率升高。而且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只要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完全能够不增加抗生素的使用量,因此这种牛奶是安全的。
但是,不管科学家们如何解释,老百姓却都更愿意相信反对派。毕竟牛奶在西方国家是一种便宜得几乎过剩的产品,老百姓愿意多花一点钱买平安。于是,这次宾州农业管理局干脆下命令剥夺了民众的知情权,这就等于在该州强行推广这种新技术。
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禁令明年1月1日正式生效,让我们拭目以待。■ 标签风波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