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的悲剧
作者:邢海洋据农业部的统计,今年10月,我国植物油价格同比上涨34%,高档油如花生油和橄榄油都涨了70%。就是在这样的巨幅上涨下,11月批发市场又迎来了新一轮调价,多种品牌的食用油纷纷调价,上涨幅度普遍在10%左右。
和猪肉一样,食用油涨价的主因也是因为原料减产,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1月的预测,今年主要油料大豆产量预计为1400万吨,比上月预期再有减少。而2006年,中国的大豆产量为1597万吨。市场上甚至还有传言,今年大豆的产量甚至不足1300万吨。食用油的另一主要原料油菜子也面临着大幅度的减产,主产区内蒙古、新疆等西北地区受干旱天气影响,油菜子产量大幅下降,预计减产幅度在10%?15%。发生在我国北部的大旱成为油价上涨的决定性因素。
9月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秋季油菜子的收获季节,大豆的收获季也是从9月开始。通常,每年的收获季节供给一下子出现,价格会跌入一年中的低谷。可今天,大连期交所的大豆从7月底便开始涨价,且涨势迅猛。到了9月中旬已经从3350元/吨上涨到4100元/吨。收获季度开始只是使高涨的价格有一个短暂的回调,随后主力合约的价格更飞涨到11月初的4600元/吨,至此价格已经接近去年最低价2400元/吨的两倍,比去年同期价格高出了50%。而豆油的价格更逼近万元1吨,是去年价格的两倍了。
收获季节的价格上涨往往意味着一轮大行情的开始。不过,大豆和油菜都是一年生作物,丰歉在一年之间,需要观察的因素于是主要集中在横向因素,比如因为国内歉收,我们已经加大了国际市场的采购力度,并且外界预测来自我国的需求将更加强劲,这就进一步刺激了国际市场价格。11月15日,正是因为市场揣测我国因植物油短缺部分地造成了通胀上升,为了缓解植物油价格上涨对通胀造成的压力,可能会加大商品进口力度,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期货价格创下了19年新高。有传言说,我国明年1月将进口150万至200万吨大豆。而根据我国海关的数字,今年前10个月,我国进口大豆2454万吨,同比增长4.5%,其中10月份进口同比增长26.9%。为了降低大豆进口成本,鼓励大豆进口,我国还从10月1日起,对进口大豆实行为期3个月的暂定关税,税率由目前的3%降为1%。另外市场上还流传着一个说法,政府将购买总量40万吨的豆油用于国家储备,这批油的船期为11月和12月,并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
撇开今年东北的大旱,大豆的危机显然不是一年的天气所能决定的。全球大豆的主要出口国是美国和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可过去,大豆曾经是我国的优势产业,至少能够自给自足,现在,入世5年后,在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外大豆的冲击下不但丧失了原有的优势,还面临着全线崩溃的危险。正常年份,我国大豆年产量1700万吨左右,而需求量却超过4000万吨,对进口大豆的依存度已达到62%,今年适逢主产区黑龙江省遭遇干旱,对进口大豆的依存度进一步上升。
进口大豆的涌入实际上是今年油价暴涨的元凶。我国的豆农和美国等出口国直面竞争后,总趋势是豆价下跌,甚至已经抵不上成本价。去年在黑龙江,大豆的最低收购价降到了每斤0.96元,而生产一斤大豆的成本是0.99元价格。据农业部资料显示,2006年1?9月黑龙江大豆平均价格为每斤1.16元,比前三年平均价格下降8%。2005年黑龙江省大豆亩纯收益为71元,比前三年平均值减少38元,减幅达35%。在黑龙江,大豆年产量和种植面积均占到全国的1/3以上,豆农一半以上的家庭收入来自大豆,尤其是北部地区种植大豆近2000万亩,恶劣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的土地只适合种大豆,而豆贱伤农,WTO谈判对农产品让步的结果是,这里的农民面临着破产的命运。其实,即使今年豆价上涨农民也未必获得多少利益,豆价上涨是歉收的结果,很多土地收成不及过去的1/3,由于干旱,瘪豆残豆不少,根本卖不上价。
连年亏损或微利致使种植面积萎缩。2006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了737万亩,主产区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了417万亩,2007年面积进一步缩减。豆农不得不用脚投票,终于,轮到城市里的低收入者以生命为代价,体味“豆贱伤农”的恶果。■ 悲剧大豆种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