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在欧洲,绽放有时

作者:徐菁菁

中国茶在欧洲,绽放有时08月3日,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在中国馆隆重开幕

茶叶之路

“潮州工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汉钟在条案上架起红泥炉,放好潮汕乌榄核制成的榄炭,搁上砂陶泥做成的小水壶,将清朝流传下来的一套黄铜生火小器具一字排开。一个茶盘,一只茶壶,三个茶杯,再加上一张放茶叶的白色素绵纸,一把鹅毛扇。一席潮汕工夫茶,八九不离十了。翁辉东在《潮州茶经》里说:“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法。”只不过,此处的闲情逸致并不在潮汕,而在米兰世博会人头攒动的中国馆。

8月3日至9日,全国50家企业,20个公共茶叶品牌在中国馆举办“中国茶文化周”。潮州人每户月耗茶0.75公斤,年消费量9公斤,如果再加上商店、酒家、茶馆、工厂和办公场所的使用,饮茶量堪称全国之最。在国内市场,叶汉钟的凤凰单丛价格精贵,供不应求,他并不向海外市场卖茶。“我来米兰可以说是为了百年圆梦。”叶汉钟解释说,“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凤凰单丛得过银奖。我这回就想来试试。这次参展的茶叶,都是我从头到尾亲手制作的。”

游客如流水般穿过叶汉钟的茶席,几乎没有人见识过这样的中国茶阵仗。现场效果远远超过叶汉钟的预期。“有意大利人专门给留言,”他拿出一张纸给我看,“说喝过我的茶心都平静了。还有一位在意大利工作的中国女士说,听说潮州有位叶老师,我说就是我。她立刻义务帮我讲解,还说要邀我去做茶会,请她的意大利朋友来参加。海外遇知音,这一次来米兰就算值得了!”

“我从没有喝过这样的茶。”在福鼎白茶的茶席前,一位法国夫妇端着试饮杯问我,“这是什么茶叶?也许我们喝过的中国茶都不正宗吧。”作为世界第一产茶大国,中国年茶叶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但这些茶叶95%以上以低端原料茶的方式出口。换句话说,它们在欧洲并不以中国名茶的面目出现。中国茶对于今天的欧洲消费者来说,似乎是个熟悉又陌生的久远传说。

中国茶在欧洲,绽放有时1中国馆的茶文化展示。宣传中国茶文化与茶品牌是此次参展的目的

据记载,中国最早的茶叶出口是在汉代。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出口的主要商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在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种子带回日本。

欧洲人对中国茶的了解要追溯到16世纪。1545年前后,意大利《航海记集成》一书中出现了茶的记述。书中写道:“在中国,所到之处都在饮茶。”1560年,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克鲁·兹乔装打扮混入一群商人队伍中,花了四年时间来往于中国贸易口岸和内地,搞清了茶的来龙去脉。回国后,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入了《中国茶饮录》,这是欧洲第一本介绍中国茶的专著。

中国茶在欧洲,绽放有时2国际茶业委员会主席诺曼·凯利

有趣的是,现在世界各国关于“茶”发音,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日语的Cha,葡萄牙语、印度语、波斯语、阿拉伯语、俄语的Chai和土耳其语的Chay与中国广东话中茶的发音相似。而荷兰语的Thee、德语的Tee、英语的Tea、法语的Thé等则与福建话中的茶相仿。据日本茶树权威桥本实的观点,这源于中国茶叶国际输出的两条不同路径:广东话系谱的通过陆路,向北传到了朝鲜、日本、蒙古,向西从孟加拉、印度传到了中近东乃至东欧圈。在西欧,葡萄牙人通过直接统治澳门引进了茶,因而使用广东口音。而西欧“茶”的福建话系谱,则是因为厦门开始了与荷兰的直接海上贸易。茶通过荷兰从西欧各国传向北欧。

欧洲人在17世纪建立了对这种东方饮料的喜爱。1637年1月2日,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在一封信中写道:“人们已开始饮茶,所以希望所有船只的装载货物中都安排日本的茶以及中国的茶。”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进献英皇查理二世的皇后两磅茶叶。1666年,又用50金镑17先令买了22磅12盎司中国茶叶进献皇后。俄国诗人普希金记载过18世纪的俄国“乡间茶会”:贵族们使用一种名为“沙玛瓦特”的茶炊,是由铜制成的。人们喜欢将茶倒入茶碟后饮用,饮时要吱溜作响,以此赞赏女主人的佳茶。这倒和今天中国人品潮汕工夫茶时的做法有相似之处。法国文豪巴尔扎克时常在家举行茶会。他的朋友为此曾记叙说,大文豪招待客人的茶叶呈金黄色,装在堪察加木盒内,用薄纸严密包封。巴尔扎克常常介绍,这些茶叶是中国皇帝送给俄国沙皇的,沙皇又赏赐给驻法使节,再由使节转赠于他。他还说,这些茶叶产在中国某省,一年只收几斤,需由最美丽的少女,在旭日升起之前,配以动人的歌曲,用舞蹈般的姿势采摘。

中国茶在欧洲,绽放有时3意大利米兰的一家茶叶店

混合着对东方文明的想象,茶叶逐渐成为中欧贸易中最重要的产品。这次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参展的公共品牌和企业覆盖中国六大茶类。从安溪铁观到宁红工夫红茶,从洋楼洞青砖茶到武夷红茶……几乎每家追本溯源,都曾经在国际茶叶市场上风靡一时。

1716年,两艘英船从广州携回3000担茶叶,价值3.5085万英镑,占总货值的80%。此后茶叶贸易成为所有欧洲东方贸易公司最重要、盈利最大的项目,当时活跃在广州的法国商人罗伯特·康斯登说:“茶叶是驱使我们前往中国的主要动力,其他的商品只是为了点缀商品种类。”截至1783年,中国每年出口到英国的茶叶总量,已经超过580万磅。中国的茶叶还同时进入了其他欧洲市场,并开始风行于刚刚获得独立的美国。

中国茶在欧洲,绽放有时4现场演示茶叶的烘焙

据有关学者研究,19世纪中国茶叶贸易在两条道路上都很兴盛。一是“通过陆路,向北对俄罗斯输出”;另一则是“通过海路,向欧洲主要是荷兰与英国输出”。

包括安化黑茶、羊楼洞青砖茶在内,湖广的茶砖出口风靡一时。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一条“茶叶之路”从江南产茶区穿越整个中原,从华北通向北方草原和蒙古高原,纵深进入西伯利亚,延伸到莫斯科、彼得堡和欧洲。

中国茶在欧洲,绽放有时5描绘18世纪末中国广东一处茶叶仓库里忙碌景象的水彩画(约作于1790年)

乾隆二十年(1755),中国砖茶出口4.8048万贯,嘉庆年间(1796~1820)就增至22.8499万贯。根据同治《蒲圻县志·风俗志》:“每岁西客于羊楼司羊楼洞买茶,其砖用白纸缄封,外粘红纸,有‘本号监制,仙山名茶’等字。芙蓉山在西乡。”可见当时出口的砖茶产自湖南、湖北两省,晋商是制销商。而“西客”则是指活跃于中国的俄罗斯茶商。

晋商起初到福建武夷山收购加工红茶和砖茶,茶市设在崇安的下梅镇,运至铅山的河口镇,再水运经信江、鄱阳湖、九江到汉口集中。汉口港成为茶叶的集散地。从汉江边的龙王庙到丹水池长达30华里的汉口码头曾经停泊了满载茶叶和淮盐的商船,10万之众的码头工人和运输茶叶的船工在这里工作。

从汉口,船只逆水在汉江行经700多公里,至襄阳用小船将茶叶包箱沿汉江支流唐白河120多公里至河南的社旗赊店镇,这里是万里茶路的水运终点。在那儿,人们改用马车将茶叶运至洛阳,从孟津渡口过黄河,换成毛驴队驮运,穿越太行山区,进入祁县、太谷、榆次、平遥、太原继续北上。在雁门关,万里茶路分为东西两口。东口从张家口的大境门沿着张库大道前往库伦直达中俄边境的恰克图。西口从晋北的杀虎口往清廷节制西北六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归化(今呼和浩特)北上库伦直达恰克图。

1863至1873年,俄国商人还曾经深入羊楼洞开设顺丰、新泰、阜昌三个茶厂。1874年,俄商从德国西门子公司定制了压制砖茶的机器,开始用蒸汽机和水压机制作砖茶。这是武汉近代史上第一批近代产业。

除了福建、湖广的砖茶,江西省出产的工夫红茶也在俄罗斯、欧洲一代很有市场。江西宁红集团总经理官廉说,光绪年间,在汉口,漫江罗坤化的“厚生隆茶行”特制的太子茶以每市斤2两白银的价格卖给俄国人。光绪十七年(1891),宁红茶获得俄太子题赠:“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当代“茶圣”吴觉农曾回忆,他1934年在伦敦,发现当地真假混杂,到处都称是宁红茶。

往南,福州成为活络的茶贸易港。在欧洲颇受欢迎的武夷红茶和安徽南部的绿茶都由福州输出。广州附近的河南岛是制造花茶的主要基地。外销花薰茶差不多全部是在广州制造的,茶商称之为“橙香白毫”和“香片”或“熏香珠兰茶”。

正因为中国茶叶的蓬勃输出,1851年,英国海德公园大型国际展览会展出了一把高1米、重27公斤、可泡2.3公斤茶叶的特大茶壶。据考证,这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曾用过的中国茶具。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中国展品分别陈列在8个专业馆和中国馆中,农业馆的展品以茶叶为大宗。中国茶叶所获奖项共有6种,分别是大奖章、名誉奖章、金牌奖章、银牌奖章、铜牌奖章和奖词。其中,大奖章7个、名誉奖章6个、金牌奖章21个、银牌奖章4个、铜牌奖章1个、奖词5个。

转折与突破

国际茶业委员会主席诺曼·凯利出生于爱尔兰,那是全世界茶叶消耗量最大的地区之一。早年,凯利曾在东非从事茶叶种植行业。在中国茶文化周现场,他告诉我,尽管中国茶曾经风靡英国,但目前英国的茶叶主要从印度、斯里兰卡、南非和肯尼亚进口。“中国的茶叶十分多样化,口味、香气、外表都不相同。但只有一小部分进入了欧洲市场和英国市场。”

中英茶叶贸易的变迁在近代是影响两国历史的重要因素。曾经于20世纪初期在清政府的海关总署任要职的罗伯特·哈特子爵曾经这样写道:“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食品——大米,最好的饮品——茶叶,以及最好的衣料——棉花、真丝和貂皮。中国人拥有了这些产品和其他许多本地产的副产品,完全无需花费一分钱去向任何人或任何地方购买任何东西。”1751年,四艘货船由英国启程前往中国。这些船只上共载有价值11.9万英镑的银两,却仅有约合1万英镑的货物。

大量的白银源源不断地从欧洲和美洲流向中国。仅1765~1766一年的时间里,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进口的货运量是其由英国输往中国的货运量的4倍之多。到了1779年美国独立战争时,西班牙加入到与美国人一道抗击英国的行列中,英国多年来通过西班牙人在中南美洲开采银矿来获取白银的渠道被切断了。一方面,截至1839年,英国财政部的全部税收中,有六分之一来自对中国茶叶所征收的关税;另一方面,尽管1785年后英国重新获得白银的来源,但银子供应短缺的问题随着茶叶需求的日益增长而愈发严重。茶叶贸易也为鸦片战争的爆发提供了一定的解释。

19世纪中叶对于中国历史和中国茶来说都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中国茶叶在奖项评定中大获全胜。但中国茶人已经感受到了深刻的危机。当时的《中国参加巴那马太平洋博览会纪实》一书分析了中国茶叶落后于印度、日本的原因并且呼吁茶界自重。它指出日本及印度茶商在美积极进行活动,大收广告之效用,于是华茶销路遂日行滞钝,加以奸商以染色及泡过茶叶混销,屡被海关驳回,华茶名誉遂至坠地。

1848年,为了获得品种优良的茶树,同时寻找中国的茶农茶工和栽培工具,帮助英国政府在其南亚殖民地大范围建立茶树种植园,东印度公司派苏格兰罗伯特·福琼来到中国。福琼穿上清朝服饰,又让向导为他剃一个清代的头式。他在自己的第二本书《茶国之行》中详细记述了自己如何从衢州和浙江其他地区采集了茶树种子,从宁波、舟山等地采到了大量茶树标本。最后,他将2.3892万株小茶树和大约1.7万粒茶种带到印度,并带回了8名中国茶工。

福琼的中国之行是世界茶叶贸易史上重大的分水岭。不久,在印度的阿萨姆邦和锡金,茶园陆续涌现。到19世纪下半叶,茶叶成了印度最主要的出口商品。1854~1929年的75年间,英国的茶叶进口上升了837%,这一数字的背后对应的是茶叶原生地中国国际茶叶贸易量的急剧滑坡与衰落。

至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茶叶扩大自营出口,通向欧洲之路已经变得十分坎坷。90年代起,欧盟不断提高进口茶叶安全检测标准。自2000年7月1日欧盟实施严格的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后,新的茶叶农药残留标准不断出笼。2006年欧盟将茶叶农药残留的检验项目从193项增加到210项;2007年欧盟检验标准再次提高,增加10个项目限量,更新10个农药残留项目的新限量,一些限量非常低的农药品种就意味着此种农药很难在生产上得到使用。2008年1月29日欧盟正式批准通过(EC)149/2008号法规,即食品中新修正和调整的农药残留标准,对茶叶提出了共290项农药残留要求,检测项目新增170种农药,绝大部分为新农药,其中印楝素、鱼藤酮和除虫菊素与茶叶生产关系较大,属于植物源类农药,过去在茶园中没有限制使用,有机茶园中也可以使用这几种农药,但在这个法令中列入。从2008年标准公布之日起,欧盟频繁地修订其标准限量,截至2012年10月,欧盟共对其标准限量修订了24次,其中涉及茶叶的有16次。现指令的附录Ⅱ涉及茶叶农药残留限量230个、附录Ⅲ涉及茶叶农药残留限量216个、附录Ⅴ中涉及茶叶农药残留限量22个,法规对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要求有463个,欧盟标准中农药残留绝大多数是按仪器的检出限来制定的,是全世界最苛刻的标准。

同时,欧盟还不断提出新的更为严格的口岸管理方法。2011年10月起,欧盟对中国输欧茶叶采取新的进境口岸检验措施,必须通过欧盟指定口岸进入;同时,欧盟还对10%的货物进行农药检测,如果该批货物被抽中检测,则要实施100%抽样检测。到2012年,欧盟针对茶叶农药残留制定的标准多达1135个,其中有438个是针对欧盟允许施用的农药而专门制定的标准,其他近700种农药是属于未授权生产、使用、销售的品种,因此禁止在茶树上使用。其中90%欧盟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是根据目前检测仪器的检出极限(0.01毫克/千克)制定的。

福鼎白茶历来作为中国特种茶出口发达国家。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健告诉我,目前福鼎茶产量在8000吨,其中一半用于出口,主要出口到欧美发达国家。其最重要的原因是福鼎白茶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保证:“福鼎的自然条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正好处在‘长三角’‘珠三角’的断裂带。福鼎周围的两个海港都是军用港,这个地区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开发,保证了无污染的环境。而且白茶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作为出口创汇的商品,品质检测历来严格。其他地方的茶叶管理局都下属地方农业局、林业局,而我们宁德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的茶叶管理局。”

事实上,参加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的各个品牌都在努力突破绿色壁垒。2003到2004年,欧洲几乎全面禁止了对我国农残问题突出的乌龙茶的进口。福建安溪县茶叶总公司副总经理苏少民说,目前安溪茶叶年产量6.83万吨,出口1.5万吨,20年来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出口额。他很自豪地告诉我:“来米兰之前,我到北京办理意大利签证的面签。意大利领事馆的官员问我的身份,我问他:‘安溪铁观音喝过没有?’他说:‘知道知道,那是我最喜欢的茶叶。’”

“安溪人以茶为生”,全县农民56%的收入来自茶叶,80%的家庭和茶产业有关,30万人直接从事茶产业工作,超过10万人在全国做茶叶推广。安溪人面临的问题是,大量的铁观音都以“安溪铁观音”名义对外销售,一旦有闪失,通通由安溪买单。2014年,安溪县出口乌龙茶质量安全示范区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茶叶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安溪。该中心可以检测百余种的茶叶项目,为响应国际市场需求还设立专门的评审室,由拥有相当资质的专家对每批茶叶品质进行评定。这是全国两个重点茶叶检测实验室之一,能及时将各国的进口具体要求传达给出口茶企,给予茶企技术检测上的各项便利。与此同时,安溪对于目前91家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准用企业采取严格管理。今年的目标是确保全县毛茶在制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茶叶企业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

文化与市场

米兰世博会参展的中国茶叶品牌,都是中国各地茶叶产业化的代表品牌。对于有实力的企业来说,绿色壁垒并不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坎。以宁红集团为例,其1万亩自有茶园都已经实现了有机。

在福建福鼎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健看来,中国茶业最大的问题是品牌化,从国内来看,“国内市场对农产品品牌的认知有限,另外中国茶叶分散经营,土地分散到户,无法进行有效率的集约化管理。这样一来,产品无法标准化,很难做大品牌”。此次米兰世博会,吴裕泰以茉莉花魁、翠谷茉莉和翠谷幽兰三款产品参展,其企业发展部黄莉介绍说,吴裕泰此前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平台上都有不错的表现。企业也观察到,外国游客常常到吴裕泰购买茉莉绣球和金玉环两款茶叶。这次世博会上,许多游客途经吴裕泰的展柜,都会好奇地捻几颗茶拿走,一路品闻。但对于将品牌做到国外,企业依然缺乏信心。

意大利慢茶协会主席马可告诉我,从他的角度来看,与其他领域相比,意大利对高端茶领域是有需求的,但绝大多数出口的中国茶是中低档口味,高档茶主要在中国国内市场消费,而印度和斯里兰卡则将高质量茶出口。这一质量差异和人工等生产成本结合,导致中国茶在国际市场上很难走高端品牌路线。而这种差异背后,是欧洲人茶文化消费习惯和口味与中国的脱节。“欧洲人会花费40欧元到50欧元去购买一瓶红酒,但他们很少愿意花同样的钱去购买茶叶。”

历史上,中国的饮茶方法和文化习惯一直没有随着茶叶进入欧洲。中国人对茶赋予了大量文化和心理需求,而茶叶进入欧洲之初,欧洲人就一直以实用主义的态度使用茶叶。

1545年前后的意大利《航海记集成》一书中说:“在中国,所到之处都在饮茶。空腹时喝上一两杯这样的茶水,能治疗热病、头痛、胃病、横腹关节痛。茶还是治疗痛风的灵药。饭吃得过饱,喝一点这种茶水,马上就会消积化食。”从那时起,欧洲关于茶叶的讨论大都是围绕着茶叶的药用效果进行的。荷兰当时的著名医师尼克拉斯·迪鲁库恩在1641年出版的《医学论》一书中,列举了许多茶的药用效果,对饮茶之益处做了夸大描述:“饮茶人可以从所有疾病中解脱出来,并且可以长寿。茶不仅给肉体带来巨大的活力,喝茶还会预访结石、胆石、头痛、感冒、眼炎、黏膜炎、气喘、肠病等。”今天,福鼎白茶等中国茶叶出口欧洲,因其保健效果被用于制作化妆品等其他产品,但“药用效果”的宣传效应显然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入英国王室。公主的陪嫁中有许多当时非常珍贵的红茶和砂糖,她每天都要饮用这种加了糖的红茶,就这样将葡萄牙的饮茶和茶会习俗带进了英国。整个17世纪下半叶茶叶都成为英国宫廷新的生活方式。很快,欧洲开始兴起喝混合茶。在荷兰,人们用小壶将番红花煮出花汁,然后把盛有番红花的小壶和盛有少许茶的大碗一同端给客人,客人自己把番红花水注入茶中冲饮。1680年法国的萨布利埃尔夫人又开启了向茶中放奶油的习惯。这奠定了欧洲一贯以来与中国大相径庭的茶品味习惯,使欧洲对茶叶的口味需求与中国形成了分野。

在茶的消费定位上,欧洲与中国也出现了分歧。最初,中国茶在欧洲是一种奢侈型消费,被人视为稀罕的舶来品。1664、166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二次向女皇献茶,每磅价值为40先令。1660年英国定茶叶为奢侈品。“光荣革命”后,茶与咖啡、酒一律课税,茶税高达每磅5先令。但1785年,英国茶税从190%降至12.5%。英国茶价很快从1790年为每磅3先令7便士,减为1810年的2先令。茶价回落为茶叶贸易直趋繁荣奠定了基础,也是茶叶从奢侈品变成平民饮品的开始。

1890年,英国人汤姆斯·立顿创造立顿品牌。国际茶业委员会主席诺曼·凯利说,立顿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善于开发当地口味,用混合茶适应市场,为大众提供生活化的茶饮。这恰好都是中国茶所不具备的。在凯利看来,英国市场的价格空间已经被立顿这样的大品牌挤压得非常有限。他告诉我,在英国,茶的消费正在走下坡路。“许多年轻人认为茶是一种古板的饮料,并不如咖啡那么时髦。但不幸的是,大型茶业公司并没有想办法加强市场推广,开发茶的市场价值,而是用价格竞争的办法将事态拖入恶性循环。去年冬天,茶叶品牌推出优惠,能冲100杯茶的茶包,价格和一瓶瓶装水差不太多。这对茶叶市场,特别是中国茶的品牌化显然是不利的。”

安溪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参加了本次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的展出。品牌总监胡金雨告诉本刊,安溪茶业近些年一直在寻求建立国际品牌形象。2011年,6家安溪企业在巴黎开张了首个欧洲营销中心和体验中心。同年,华祥苑开启了“东方茶文化全球巡回展”,目前已经完成澳大利亚、韩国、英国等地的活动。这次在米兰,他们特意打出了“茶庄园”品牌,试图用欧洲消费者熟悉的概念来推销中国茶。但胡金雨坦言,中高端茶的出口依然增长非常缓慢,企业还在寻找新的模式和欧洲市场对接,依然尚未解决茶人专业追求和快速消费模式的冲突。用他的话说:“一直在瞄准,还未扣动扳机。”

在整个茶文化周期间,中国大学生茶艺术团一直在顶着烈日进行茶艺表演。不少游客有兴趣停下来学习泡茶。参展的企业都认同,中国茶国际化的未来需要以茶文化的出口为引导。意大利慢茶协会主席马可说,中国的茶文化与欧洲的咖啡文化是不一样的。“咖啡是一种快文化。我们意大利人爱喝意式浓缩咖啡。‘Espresso’就是‘快’的意思。小小一杯,站在柜台前一饮而尽。而茶不能这样,茶讲究的是慢。”

那么,欧洲人接纳中国茶文化的可能性有多大?叶汉钟发愁:“一个不烧热水喝的地方怎么会喝茶呢?”但在意大利四季酒店工作的陈玲是个乐观派。在北京四季酒店工作期间,她亲眼看着四季酒店的茶室的发展:“我认为中国茶业推广的一大问题是许多企业不懂国外市场的需求。我在工作中一直接触外国人,我知道他们有兴趣和能力欣赏中国的茶和茶文化。”到意大利以后,陈玲开始走访意大利茶业。她惊讶地发现,仅在米兰,就有不下30家茶叶店和茶室。这是近三五年才有的事。

陈玲为叶汉钟在罗贝托·莫鲁兹的茶店里开了一场小小的茶会。这家茶叶店尽管出售世界各地的各种茶业,但却摆满了中国茶的各种器具,甚至包括一些精致的中国古典家居。52岁的罗贝托·莫鲁兹曾是一名摄影师。他告诉我:“我13岁开始对茶产生了兴趣。那还是1976年,我上中学的时候。为准备中学地理课论文,我把中国和印度的大米、茶叶作为了研究方向。那个时候米兰只有非常低质量的茶包茶。整个米兰只有唐人街有一家茶叶店,卖茉莉花茶和一种绿茶。后来我成为一名摄影师,开始周游世界。我到非洲、英国、法国了解世界各地的茶。大概是在1991年,我第一次在法国接触到中国茶,立刻就很喜欢。后来我又访问了中国。”

罗贝托·莫鲁兹对于中国茶已经有相当的了解。他知道一般的冲泡方式,他品尝叶汉钟的茶,能够辨别每一泡香气和滋味的差异。他惊叹茶可以如同红酒一样具有丰富的层次,品茶的过程就好像“一朵花的绽放”。店里的老顾客达尼埃尔·罗萨夫妇来买茶叶,也被吸引到了茶席边。他们多年来常常购买印度茶、绿茶、乌龙茶。他们知道纯茶茶叶比茶包更好,但是,这是他们第一次知道,绿茶也有很多种类,并不是每一种茶叶在泡完三泡之后都需要扔掉,泡茶也需要讲究水温。

达尼埃尔·罗萨夫妇这样的顾客是罗贝托·莫鲁兹开店的动力。2012年,他从一家企业手里接手了茶店49%的股份,今年,他决定购买下全部股份。现在,他的店里卖180~200种茶,其中40%是纯茶。纯茶中的80%来自中国。“我认为市场是有前途的。客人的水平和品位都在不断提高。过去,我的店里有四种中低档次的中国绿茶,三种中高档次绿茶。但现在,人们愿意花更多的钱来购买质量更高的茶叶。如今,中高档茶和中低档茶的比例已经掉了个个。在我的店里,卖得最好的绿茶100克售价36欧元。” 农药残留检测交流茶中国茶黑茶欧洲文化中国中国茶文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